前言:
“元旦”这个词不是我们学了欧洲的历法之后才有的,而在夏商周三代以前就已经有了。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指发生于中国农历辛亥年(清宣统三年,清朝建国275年,清兵入关第267年),即公元1911年至1912年初,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之后变成了欧洲历法,现在讲公元多少年,其实那本应该叫西元。
有点蒙了吗?且看下文详解:
正文
01
今天是公元2020年1月1日星期三。
新年1月1日是元旦佳节。“元” 有开始、第一的意思;“旦”,表示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指早晨、太阳初升的意思。“元旦”就是一年的开始,新年的第一天。就是指每一年开始的第一天。
但是,今天我们所说的元旦,其实是一个“新”的节日,因为今天所说的元旦在中国仅仅才有百年的历史。但“元旦”却又是咱们中华民族一个“古老”的节日,已经有了好几千年的历史了呢!
因为古代的元旦和今天的元旦不是同一天。
古代的元旦,实际上是今天的春节。不信你可以想想王安石那首《元日》的诗歌: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放爆竹、饮屠苏酒、贴桃符这些不就是春节的习俗么?
可王安石为什么把这一天叫做“元日”呢?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02
“元旦”这个词,在《晋书》当中就出现了。
中国人有过年的习俗,古时候的年初一,就叫元旦,也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岁朝、新正等。而年初一从哪天开始算起呢?在汉武帝之前也很不统一。
夏朝的夏历以元月为正月,
商朝的殷历以腊月十二月为正月,
周朝的周历以十一月为正月。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又以十月为正月,即十月初一为元旦。
一直到了汉武帝时,为了统一规范,才规定元月为正月,把元月的第一天,也就是正月初一,定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也就是说,从汉武帝时一直到清朝末年这两千多年之中,元旦实际上就是我们今天的春节。因此,王安石说元旦的时候“放爆竹、饮屠苏酒、贴桃符”就不足为奇了。
03
公元1911年,孙中山先生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决定使用公历纪年,统称阳历。以公元1912年1月1日为中华民国元年1月1日,并把这一天定为“新年”,但仍不叫元旦。
后来,孙中山先生把大总统的职位让给了袁世凯,到了1914 年,民国内务部拿一套新的节日改革方案交给袁世凯审批。内容是设立“春、夏、秋、冬”四个节日,即把正月初一的元旦改为春节,端午为夏节,中秋为秋节,冬至为冬节。袁世凯看了看方案说:“改动太多太大,太麻烦了!除了春节,其它还是按照以前的来。”这样一来,农历正月初一就叫做春节了。而公历1月1日的这个“新的”节日,在民间并不热闹,除了公职人员可以放假之外,老百姓对这个节日并不怎么买账。
04
到了1949年9月27日,新中国正式成立前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决议:“中华人民共和国纪年采用公元纪年法”,即世界各国通用的公历。为了区别农历和公历两个新年,又鉴于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恰在农历新年的前后,因此便正式将农历正月初一改称为“春节”,公历1月1日定名为“元旦”。
至此,元旦和春节才成为我国新的意义上的节日,阳历的元旦也成为我国全国性的欢乐节日,这就是我们现在意义上的“元旦”。
05
识字小记:
“元”是“一”和“兀”的合体。“旦”是“一”和“日”的合体。在《说文解字》中都属于“一”部。
“一”就是天地分开的那一划、阴阳形成的那一瞬。《说文解字》云:““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
翻译成白话文就是:在还没有天地之前,就是最原始的道立起来的时候,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是从“一”分开的天地。然后衍化/造化成万事万物。
这说的是一个典故,就是盘古氏开天辟地,用一把大斧一划,天地造分,清气上升为天,浊气下降于地,这一划就是“一”字。
分天地之后,化成万物,因此天地由一而分阴阳,阴阳而分四象,四象而分八卦,八卦再衍六十四卦,六十四卦衍生天地万物。
《道德经》里面说的更简单,“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06
“元”的实际意思是始也,开始的时候,它的下半部是“兀”字,唐代文学家杜牧【杜牧(803年-约852年,803年是安史之乱平定后的第40年,杜牧比韩愈小35岁,比李商隐大10岁),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创作《阿房宫赋》里写“阿房出而蜀山兀”,就是阿房宫建成了,山都秃了,一点都不柔和,“兀”字本身来讲有高大、凸显之意。【批注:《阿房宫赋》是人教版高一年级语文教材。】
07
“元”虽然意思解作开始,实际上它是“一”和“兀”的合体,就代表了高大且突起的意思,所以在这个里面,“大”的意思是自始至终都在的。
08
徐锴曰“元者,善之长也”,元还有一个含义,善最长久的东西叫元,“元亨利贞”也是这个意思。因此“元”在《易经》里面代表乾卦,本身代表大、至刚、自始至终的意思。
所以乾卦代表男人的特性。为什么我们讲男人一言九鼎、至死不变?因为男人是要以信义为先。【“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弟子规·信》】
09补注1:
《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作者为许慎。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书,也是世界上很早的字典之一。编著时首次对“六书”做出了具体的解释。
《说文解字》是首部按部首编排的汉语字典。原书作于汉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年,东汉建国75年)到安帝建光元年(121年,东汉建国96年),后因年代久远而失传。宋太宗雍熙三年,宋太宗命徐铉、句中正、葛湍、王惟恭等同校《说文解字》,分成上下共三十卷,奉敕雕版流布,后代研究《说文》多以此版为蓝本,如:清代的段玉裁注释本即用此版《说文》为底稿而加以注释。
补注2:
许慎在公元121年(东汉建国96年)完成的作品《说文解字》谈汉字的六书是指“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而班固在公元82年(东汉建国57年)完成的作品《汉书·艺文志》谈汉字的六书是指“象形、象事、象声、象意、转注、假借”
西汉刘歆约在公元12年《七略-/·六艺略》六书是指“象形、象事、象声、象意、转注、假借”
10后记小故事:
《说文解字》第一页,徐锴【(920年~974年),南唐文字训诂学家。字鼐臣,又字楚金。原籍会稽(今浙江绍兴),父徐延休,官江都少尹,遂家其地,故一作广陵(今江苏扬州)人。】是一个做出伟大事业的人,“宋,……等著”,徐锴是徐铉的弟弟,他们两个都在五代十国时期在南唐当过官,后来到北宋的时候也做了大官,而且在训诂学里是首屈一指的,就是校订字的读音、字义非常厉害。
当时他们做了一件非常伟大的事。因为《说文解字》传到唐代的时候,有一个人叫李阳冰【李阳冰(生卒年不详),约生于唐玄宗开元年间。唐代书法家。字少温,谯郡(治今安徽亳州)人,出自赵郡李氏南祖房。李白族叔,为李白作《草堂集序》】,他有一个特别大的本事,写篆字是天下第一,叫“铁线篆”,所以讲“李斯之后,惟一人耳”。李阳冰初为缙云令、当涂令,后官至国子监丞、集贤院学士。世称少监。兄弟五人皆富文词、工篆书。初师李斯《峄山碑》,以瘦劲取胜。他善词章,工书法,尤精小篆。自诩“斯翁之后,直至小生,曹喜、蔡邕不足也。”他所书写的篆书,“劲利豪爽,风行而集,识者谓之苍颉后身。”甚至被后人称为“李斯之后的千古一人”。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十一月,李白一病不起。在病榻将自己的诗文草稿交给李阳冰,请他编辑作序。
文字博物馆有他写的《峄山铭》,那个字圆润饱满,小篆又叫“铁线篆”,像铁线一样,特别柔润、丰满、刚直,在他之后没有人把字写成那样了。到了唐代的时候,李阳冰的字不在李斯之下,所以“李斯之后,惟一人耳”,指的就是李阳冰。
但是因为这个人才高气盛、学术不精,干了一件非常可耻的事情,就是篡改《说文解字》,他以他的知见把许慎的很多字的含义和写法给改了。
实际上他的所学比许慎相差甚远,因为当时都是手抄本,李阳冰写的字非常美、好,大家都以拥有他的本子为上本,当这个本子传到宋代的时候,中间已经错了很多,所以徐铉和徐锴兄弟两个人做了一件很伟大的事情,就是校订了《说文解字》,他们两个应该是中华民族文化不朽的功臣。
他们兄弟两个干了对中国人有巨大贡献的事情,就是把《说文解字》给扳回来了,他们是值得后世尊重的。
盘古一斧开天地,
女娲一捏土造人。
伏羲一画创八卦,
炎黄一统华夏生。
生生不息,承传至今。
慎终追远,精一至善。
正所谓
日行一善易,一以贯之难。
入门始精一,达成终至善。
中国的人文起源,从“盘古开天地”开始,创造天地、回归自然。中华文明,从不贪天功。“道生一,一生二”
生而为中国人,不可不知女娲氏···女娲氏大地之母,地球母亲,孕育人类···“二生三,三生万物”
生而为中国人,不可不知伏羲氏···伏羲氏观天象,察地理,创八卦(创五行[季]十月太阳历),教化万民···
生而为中国人,不可不知轩辕黄帝,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与神农炎帝及东夷族、苗族祖先蚩尤同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河北涿鹿有中华三祖堂)。
炎黄二帝,开疆拓土,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开创了中华文明,创造了中华文化。创干支历,定中原,繁衍了炎黄子孙。
炎黄后裔称为百姓,蚩尤后裔称为黎民,通称为黎民百姓。是中华民族形成的主体之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