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本来是生活中普通的食品,但最近却因为直播间之间的商业纠纷而频繁成为热点话题。人们在看热闹的同时,也大大了解了玉米的品种、品牌、价格等等,悄无声息中就完成了玉米的科普,但这只是玉米品种的科普,少了玉米的种植历史,这样的科普是不完整的。
很多人从小就吃玉米,从便宜吃到贵,口感也各有不同,但很多人并不知道,玉米其实是舶来品有,也就是从国外输入的产品,而不是中国自古就耕种的粮食作物,我们常说的五谷中就没有玉米,也从侧面证明,玉米是从国外传入中国的。
中国有玉米种植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朝,在明朝以前,中国北方主要种植小麦、南方主要种植水稻,小麦是从西亚传入我国,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已经成为五谷之一,小麦和水稻千百年的种植,也曾经发生过“革命”。
小麦刚传入中国的时候,因颗粒坚硬,口味较差,被视为“ 野人之食”,所以种植面积并不大,北方更多的种植的还是粟,也就是小米。石磨的发明极大改变了这一情况,小麦从吃麦粒变成了吃面食,口感极大改善。小麦的亩产比粟高,因此种植面积逐渐增大,成为北方的主要种植作物。
南方种植的水稻对于自然条件要求比较高,种植区域受到限制。到了宋真宗年间,占城稻在我国南方开始逐步推广,由于它耐旱,早熟,从而大大增加了种植区域,可以养活更多的人。
玉米也发挥类似的作用,明朝中后期,玉米、番薯、马铃薯先后传入我国,并逐渐在全国推广开来,玉米等高产作物的种植,大大改变了中国的人口数量。在玉米传入以前,中国历朝历代的人口都在6000万上下徘徊,始终无法突破这个数值。
这些高产作物在明朝末年传入中国以后,经过适应、改良及推广种植,开始在全国种植。玉米、番薯等作物不仅高产还耐贫瘠,很多小麦、水稻无法种植的土地,深山苦寒地区,它们都可以种植,发挥了救饥救荒的作用,普通老百姓可以作为主食,这大大刺激了人口的增加,使得清朝初期人口迅速破亿,到了清朝末年中国人口达到4亿,玉米、番薯、马铃薯可以说居功至伟。
玉米原产地是美洲的墨西哥、秘鲁,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以后,促进了玉米在全球的传播,发挥这么大作用的玉米是怎么传入中国的呢?由于没有确切的记载,说法也不一,目前大概有三种说法:
1、东南海路出入说。欧洲人先到达美洲,并把玉米带到欧洲种植,尔后又带到了殖民地菲律宾等地种植,在从东南亚传入到中国。
2、西南陆路传入说。这也是欧洲人的功劳,欧洲人把玉米带到了印度、缅甸地区,再从云南、贵州传入中国种植。
3、西北陆路传入说。欧洲人把玉米带到了麦加,再由麦加经由西亚中亚传入中国西北地区,从而推广到全国。
史学界支持这三种说法都有,从传播概率来看,从东南陆路传入的可能性更大,明朝末年,东南沿海与东南亚欧洲商人往来频繁,而且东南亚有很多华人,从东南亚传入中国的可能性更大。
玉米传入中国之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相当长的时间都发挥着充饥的作用,也养活了更多的中国人。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也重视玉米的改良和推广,玉米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好,玉米也不再是单一的用来充饥了。
现在的玉米已经有多种类型,按照大类来分,可以分为有粮用饲用品种、菜用品种(包括糯质型、甜质型、玉蜀黍笋型)、加工品种(甜玉蜀黍、玉蜀黍笋)、爆粒型品种(爆米花专用品种)等。
由此看来,直播间的纷争基本可以理清了。玉米有不同的品种,价格也会有相应的不同饿了,目前我们吃的更多的是菜用品种,而不是饲用品种,我们自己要分清楚,不要混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