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是一部被腰斩的小说,现在只剩下前七十回原著,施耐庵写的故事到梁山大聚义这段就戛然而止了。因而,《水浒传》没有大结局。然而,梁山好汉征方腊前后散的散、死的死,几乎都是有结局的,怎么能说《水浒传》没有大结局呢?
《征四寇》中的“水浒传”大结局
现在比较通行的《水浒传》是一百二十回本,这个版本可谓是一个“百衲本”,是由容与堂本、袁无涯本等等版本拼凑起来的所谓的“水浒全传”。虽然是一个东拼西凑的本子,但其“大结局”却是完全一样的。
这个版本的“水浒传”最后一回是“宋公明神聚蓼儿,徽宗帝梦游梁山泊”,大致情节是这样的:
宋江因为征方腊有功,被封为武德大夫,楚州安抚使,兼兵马都总管。做了这样的大官,自然是要衣锦还乡的。于是,宋江在东京辞别侥幸活下来的梁山兄弟。还在东京的戴宗、阮小七也因故不愿意为官,便与宋江作别。
书中交代,戴宗纳还官诰,去了泰岳庙,后来大笑而终。戴宗死后却多次显灵,庙祝便以他的骨胎为他塑了像。阮小七则回到石碣村赡养老母,寿至六十而亡。这两个好汉因为不愿意做官,都得了善终。
柴进、李应、杜兴也效仿戴宗、阮小七,辞官回乡,回复到梁山之前的富翁状态,做了一介良民,俱得善终。而呼延灼、朱仝则参加了抗金战斗,呼延灼杀到淮西阵亡,朱仝则追随刘光世大破金兵,直做到太平军节度使。关胜则在大名府训练军队时喝醉了酒,因“醉驾”坠落马下,不幸身亡。
到得此时,梁山被封了官的好汉只剩下宋江、卢俊义、吴用、花荣、李逵这五员正将。以下的故事,就是交代这五个人的结局了。
话休絮烦,这五个人大概是因为贪恋官职,因而,都没有得到善终。蔡京、高俅、童贯、杨戬四贼嫉恨梁山好汉,瞒着宋徽宗,暗中以毒酒、水银毒杀了宋江、卢俊义。宋江明知自己喝了毒酒,担心李逵因此报仇造反,便把李逵从润州叫来,毒死了黑旋风。
吴用、花荣闻知宋江已死,为了义气,这两人双双吊死在廖儿洼,葬在了宋江的墓旁。宋江的兄弟宋清回乡葬父,便留在了郓城县宋家村。后来,他的儿子金榜题名,光宗耀祖。至此,梁山一百单八将全部有了大结局。
宋徽宗在得知宋江死讯后,神游水泊梁山,敕封宋江为“忠烈义济灵应侯”,下诏赐钱于梁山泊起盖庙宇,大建祠堂,妆塑宋江等殁于王事诸多将佐神像,宋徽宗亲笔题写“靖忠之庙”牌额。
宋江在廖儿洼一带屡屡显圣,百姓为感念梁山好汉,重建大殿,妆塑神像三十六员于正殿,两廊仍塑七十二将。年年享祭,万民顶礼。书中说,楚州廖儿洼“至今古迹尚存”。
“水浒传”至此完成大结局,这个结局似乎也能照应原著故事,宋江等一百单八将死后被封神。但是,我却说,这不是在颂扬梁山好汉,而是在亵渎《水浒传》,美化宋徽宗而达到丑化梁山好汉聚义造反,宣扬忠君思想的目的。
所以,“水浒传”这样的结局甚是荒诞不经,彻底背离了《水浒传》的原著精神。
金圣叹设计的《水浒传》大结局
因为原著被腰斩,施耐庵的故事肯定是没有结局的残缺故事。但是,腰斩《水浒传》者肯定不是金圣叹,他只是斩掉了续书《征四寇》。金圣叹其实是以袁无涯的百二十回本为蓝本,伪造了一个“贯华堂本”,腰斩《水浒传》还轮不到他。
原本,《水浒传》恐怕不止七十回书,梁山完成大聚义之后,一定还会有故事。后文故事中,宋江不但继续反皇帝,还要反玉皇大帝、反玄武大帝。也就是说,宋江既反“天子”,又反了天子的“天”。
施耐庵除了继续书写梁山英雄故事而外,还将在文本中继续隐藏真历史,更加露骨地揭露大明王朝的秘闻。因而,《水浒传》从永乐年间成书,一直到嘉靖年间时才有版本刊行。此时,大约过去了一百余年。《水浒传》面世的时候,就已经有续书了,从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的版本来看,就是一百回的容与堂本。
续书完全站在《水浒传》相反的立场,无限制的宣扬忠君思想。因而,“水浒传”才得以流传。虽然《征四寇》荒诞不经,但若没有这些续书,《水浒传》恐怕早就失传了。从这个角度讲,续书也是有功的。
腰斩《水浒传》的不是金圣叹,而是大明王朝,金先生不过是斩掉了续书而已。现在,我们依然能够从百二十回本的“水浒传”中明显读到腰斩的“创口”:第七十一回“忠义堂石碣受天文,梁山泊英雄排座次”这回书,其实就是腰斩之后再“缝合”的两段截然不同的故事与主题。
金圣叹从这个“缝合”处开刀,斩掉了后面的所有续书,只保留了七十回半原著。这样“腰斩”之后,故事就不完整了。于是,金圣叹说:施耐庵《水浒》正传七十卷,又楔子一卷,原序一篇亦作一卷,共七十二卷。
金圣叹以此为“依据”,把《水浒传》调整为七十回书,另有一篇楔子“张天师祈禳瘟疫,洪太尉误走妖魔”,又伪造了一篇施耐庵的序言。在此基础上做“宋史断”,依据《宋史纲》“淮南盗宋江 掠京东诸郡,知海州张叔夜击降之”,补写了一段“梁山泊好汉惊恶梦”,作为《水浒传》的大结局。
这个结局其实并不比《征四寇》好到哪里去,甚至更反《水浒传》,反施耐庵。金圣叹的故事打着尊重历史的旗号篡改历史,让梁山好汉集体死于张叔夜的屠刀之下。梁山好汉临死之前,张叔夜破口大骂,说梁山好汉是“万死枉贼”:
你等造下弥天大罪,朝廷屡次前来收捕,你等公然拒杀无数官军!今日却来摇尾乞怜,希图逃脱刀斧!我若今日赦免你们时,后日再何法去治天下?
金圣叹斩掉《征四寇》,目的不是为梁山好汉鸣不平,而是要将这伙乱臣贼子赶尽杀绝。如果说《征四寇》的结局是为了歌颂宋徽宗,那么,金圣叹的忠君思想比续书来得更加直接,更加露骨。所以,金圣叹所设计的《水浒传》结局不仅违背了历史真实,更颠倒了黑白,彻底反转了原著精神。
不过,金圣叹这样改、这样骂、这样杀,反倒为《水浒传》正了名,这就是一部描绘造反的小说,梁山一百单八将就是拒杀无数官军的造反义士。
施耐庵的《水浒传》会是怎样的大结局
《水浒传》原著的最后一回,原本写的是梁山好汉大聚义。梁山一百单八将排定座次后,施耐庵以一首赞诗,高度赞扬了梁山好汉,称他们是均贫富、等贵贱的“替天行道”大英雄。赞诗之后,施耐庵进一步升华主题,以梁山好汉对天盟誓这样的情节,预示梁山好汉将“保境安民”,去边上一刀一枪抗击金兵,完成“替天行道”的终极使命。
这处情节后,《水浒传》便被腰斩了。腰斩之后,画风突变,续书这样写道:梁山好汉不受任何约束,没有统一号令,闲时肆意下山抢劫杀人。劫得的财物先私自坐地分赃,然后才解送山寨纳库公用。
梁山好汉瞬间回到了王伦的草寇时代,大聚义时刚刚立下的誓言立即作废。续书这样迫不及待的反转,目的是为了迫不及待的写招安。草寇不招安还能怎么样?
金圣叹不仅诬赖梁山好汉是“万死枉贼”,比草寇还坏,更不容许他们招安。让张叔夜把他们悉数斩杀于草丛之中,草寇的下场就是死在草中。
《征四寇》完全不顾历史真实,把梁山好汉写成了屈膝投降的招安草寇,金圣叹则以正史为幌子,暗中深恨造反起义的好汉。这两种大结局其实是一种腔调,宣扬的都是忠君思想。
梁山好汉却如正史记载的那样,最终还是投降招安了。这一点,施耐庵并没有回避,在“王教头私走延安府,九纹龙大闹史家村”故事中,就以朱武的苦肉计演绎了宋江的投降招安。宋江同样是因为“副贼”被擒,无奈率领梁山好汉向张叔夜投降。但是,从朱武、史进的故事中可以读到,张叔夜不会对梁山好汉痛下杀手。
《宋史·徽宗本纪》、《张叔夜传》中记载,梁山好汉四处袭扰,朝廷征讨无果,宋徽宗便下令招降他们。宋江拒不投降,杀到了海州。宋徽宗得知情报后下诏,命海州知府张叔夜“招降之”。既然是招降,宋江又率众投降,张叔夜怎么会抗旨杀了梁山好汉呢?
《大宋宣和遗事》中说,梁山好汉战败投降后,因征方腊有功,被封为节度使。这处记载与《宋史·侯蒙传》相同。而李若水在《捕盗偶成》中也说“大书黄纸飞来敕,三十六人同拜爵”,宋江依然不会在投降之后被斩杀。
其他如《皇宋十朝纲要》、《三朝北盟会编》、《梁溪集》等史料中都表明,宋江及梁山好汉不仅参加了征讨方腊,而且,还攻打过幽州,抗击过金兵。
史料中所记载的梁山好汉事迹,基本上都被施耐庵写进了《水浒传》中,在前七十回书中,埋下了非常多的伏笔。因而,《水浒传》的大结局既不是《征四寇》写的那样,更不是金圣叹篡改历史瞎编的那样。
施耐庵为《水浒传》设计的大结局,一定会是一个英雄的大结局,梁山好汉“替天行道,保境安民”,完成了使命,便回归道家紫府,上应天星去了。
《水浒传》大结局的三个猜想
在《水浒传·引首》故事中,施耐庵就“预告”了梁山好汉的大结局,说是“三十六员天罡,下临凡世,七十二座地煞,降在人间。哄动宋国乾坤,闹遍赵家社稷”。这段话,其实也有可能《水浒传》的一大结局。
梁山好汉聚义造反,大闹赵家社稷,在前七十回故事中,宋江率领梁山好汉先后攻打过祝家庄、高唐州、青州、华州、东平府、东昌府,斩杀了宋徽宗的国舅慕容知府。大聚义时,一百单八将全部上应天星,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全部聚齐。如此,便照应了“引首”的预告,伏线揭晓,故事便可以大结局了。
梁山大聚义时,宋江提出“替天行道,保境安民”的主张,隐藏的是梁山好汉抗金的故事。两番攻打曾头市,这便是梁山抗金的英雄义举。宋江荡平了曾头市,把金国兵马驱逐出境,也等于是完成了“保境安民”的下凡使命,故事也可以结局了。
因而,《水浒传》最有可能的结局,就是“梁山大聚义”。
但是,从全书的故事来看,这样的结局恐怕显得十分的唐突,前文很多伏笔都没有交代清楚。《水浒传》中的伏笔很多,此处只讲两处。
第一处,是二龙山三个头领的伏笔故事。这座山寨的大头领鲁智深原本是老种经略相公手下的廉访使,后来,又被拨到小种经略相公那里做提辖。书中的“老种”出自《宋史·种师道》传,就是种师道本人,而不是有些专家说的是种师道、种师中的父亲种世衡。如此,小种就是种师道的弟弟种师中。施耐庵为回避对号入座,在似真似假中暗藏历史真实,便把这两个种氏经略相公写成了父子。
《三朝北盟会编》、《梁溪集》等史料中说,“招安巨寇杨志”先后在种师道、种师中手下做选锋首,将选锋军(先锋敢死队)攻打幽州,抗击金兵。施耐庵以鲁达的故事,暗藏了杨志抗金这条历史线索,又以武松、杨志共同的“去边上一刀一枪”搏出功名的暗示,为后文伏线,以历史真实继续书写英雄的传奇。
因而,《水浒传》的大结局恐怕就不是“梁山大聚义”了。
另外一处更明确的伏线写在了九天玄女庙,书中说,宋江在这里见到了“二龙戏水”,这个隐喻说的是北宋两代皇帝五国城“坐井观天”。因而,《水浒传》恐怕要写到靖康之难以后,梁山好汉一定要完成对照夜玉狮子主人金国王子的反击,才算是“替天行道,保境安民”。因而,击败金兵才是《水浒传》的大结局。
《征四寇》说,宋江在宣和六年(1124年)就被毒死了,很多读者竟然信了。靖康之难爆发在靖康年间,时间是公元1127年,也就是靖康二年。假如宋江死于宣和六年,他怎么能见到“二龙戏水”呢?
梁山好汉完成了“替天行道,保境安民”的使命后,又会去哪儿呢?假如梁山好汉都没有了局,《水浒传》也是不会结局的。按照“张天师祈禳瘟疫,洪太尉误走妖魔”的伏线设计,梁山好汉将集体上应天星,回归到道家紫府,成为北斗七星群中的天罡地煞。
这条大伏线不断出现在书中,其中,智真长老、罗真人、晁天王都暗示了这样的结局。
所以,《水浒传》的终极大结局就是梁山好汉以“保境安民”的英雄故事结束,以上应天星大结局。
《水浒传》的大结局永远是一个谜
《水浒传》这样的大结局宣扬的是英雄主义、爱国主义,这也是历代统治者所需要的,为何还要被腰斩呢?因为,梁山好汉只保境不辅君,或者说只爱家国,不爱君主。
这部书的主题是“替天行道”,施耐庵以三个层次的“替天行道”,讲述了一段梁山英雄的故事。
书中第一次出现“替天行道”,就是在九天玄女殿,是九天玄女以威逼利诱的手段,假传的“天言”。九天玄女殿写的就是皇宫,九天玄女隐喻了赵匡胤、宋真宗、宋徽宗、宋钦宗、朱棣等等皇帝,他们都是“天子”,因而,传的是“天言”。这个“天言”就是:替天行道,辅国安民。君国一体,说白了,辅国就是辅君,此处的“替天行道”实际上是“替天子行道”。
罗真人是张天师的徒弟,这代张天师是宋徽宗时期的虚靖先生,道家“雷法”的发明者。雷法就是《水浒传》中的五雷天罡正法,是霹雳大仙所掌管的雷部大法。原来,霹雳大仙、张天师、罗真人,包括梁山的公孙胜竟然是一伙的。
所以 ,罗真人继续传达“天言”:替天行道,保国安民。公孙胜奉命隐藏在梁山,以五雷天罡正法降魔,监督梁山好汉“替天行道,保国安民”。
虽然罗真人的主张比九天玄女更进了一层,但依然含有“辅国”之义。梁山天罡地煞全部聚齐后,金国的兵马已经来临,宋江便背弃了罗真人的主张,把“替天行道”上升为“保境安民”。如此,梁山好汉便与皇帝无关了。
结合“二龙戏水”的伏笔,梁山好汉最终肯定将在被迫招安后再举义旗,他们脱离皇帝的约束,抗金保境。历史的真实确实也是如此,靖康之难后,北宋哪里还有皇帝呢?无国无家,国破山河在,梁山好汉“保境安民”,施耐庵是何等的家国情怀。
赵匡胤是霹雳大仙,梁山好汉出世是一声“十万军中半夜雷”。一百单八将大聚义时,又是一声巨响,一只夹着火的大金盘降临梁山。这只金盘出自《大宋宣和遗事》中所记录的赵匡胤《咏日》诗。诗中写道:须臾捧出大金盘,赶散残星与明月。金盘是赵匡胤的自喻,《大宋宣和遗事》还说,赵匡胤的这句诗是北宋被金国所灭的预言。
梁山好汉原本是霹雳大仙的战将,但却不保他的王朝,岂不是翻了天?
玄女之“玄”对应的是“嘉祐三年三月初三五更三点”,这组数据同样出现在了玄女殿,是以宋江吃下的三杯仙酒、三杯仙枣,以及天书的尺寸来暗示的。三月初三是玄武大帝的诞辰,也就是说,九天玄女此处被降格贴
上了玄武大帝的符码。而宋真宗、朱棣都是极力推崇玄武大帝(真武真君)的,这两代皇帝都是以玄武为“天”。
《水浒传》中的九天玄女绝不是帮助黄帝击败蚩尤的道家最高阶神,而是玉皇大帝敕封的民间女神。玉皇大帝是宋徽宗所封,全称为“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昊天玉皇上帝”。宋徽宗自称是这位上帝的长子,也就是“天子”。
施耐庵以三卷天书暗示,宋江自一打祝家庄、高唐州被高廉的法术杀败之后再也不看天书,再也不以天书行事,这就等于反了九天玄女。
因而,《水浒传》不仅反皇帝,而且,把这些皇帝所崇拜的“天”都反了。由此而论,无论是《征四寇》还是金圣叹,他们所设计的《水浒传》大结局是完全没有读懂《水浒传》,因而是荒诞不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