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编辑
中文名
涿
释义
地名,均在中国河北省;水滴
拼音
zhuō
同音字
捉、桌
组词
涿弋、涿鹿
偏旁部首
氵
笔画顺序
点、点、提、横、撇、弯钩 、撇、撇、点、撇、捺
笔画数
11笔
结构
左右结构
涿编辑
汉语汉字
“涿”,现代汉语规范二级字,普通话读音为zhuō,最早见于《说文》中,在六书中属于形声字。“涿”的基本含义为涿鹿;引申含义为地名,均在中国河北省,如涿州。[2]
在古语使用中,“涿”也常做名词,表示水滴,如涿,流下滴也。——《说文》[2]
目录
1字源演变2详细释义3古籍释义康熙字典
说文解字4字形书法字形对比书写演示
书法欣赏5音韵汇集方言集汇韵书集成
6用法搭配
字源演变
编辑
涿字初见于《说文》中,最终逐渐演变成楷书体简化版的“涿”。[3]其字源演变图如下:
涿的字源演变图
详细释义
编辑
拼音 |
词性 |
释义 |
英文 |
例词 |
例句 |
zhuō |
名词 |
水滴 |
drop |
涿,流下滴也。——《说文》。段玉裁 |
|
水名 |
Zhuo River |
|
|
||
涿州 |
Zhuo prefecture |
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庄子·盗跖》 |
|||
参考资料:[2] |
古籍释义
编辑
康熙字典
【唐韵】【集韵】【韵会】【正韵】竹角切,音斲。【说文】流下滴也。【扬子·方言】泷涿谓之霑。又击也。【周礼·秋官】壷涿氏,掌除水虫。【注】壷,瓦鼓,涿,击之也。又水名,出上谷涿鹿县。【水经注】涞水,东迳涿县故城,下与涿水合。又州名。【地理通释】涿州,本汉涿郡。又涿鹿,山名。【广舆记】北直保安州,秦属上谷郡,汉曰涿鹿城。西南有涿鹿山。又【集韵】徒谷切,音牍。义同。又直角切,音浊。地名。一曰泽名。亦作浊。【玉篇】亦作。【集韵】或作湪。[2]
说文解字
流下滴也。从水豖声。上谷有涿县。𣄻,奇字涿从日乙。竹角切[2]
说文解字注
(涿)流下滴也。周礼壸涿氏注。壸、瓦𡔷也。涿、击之也。按击瓦𡔷之声如滴然。故曰壸涿。今俗谓一滴曰一涿。音如笃。卽此字也。又作沰。音当洛反。广雅。沰、磓也。崔寔书。上火不落。下火滴沰。周礼掌舍注云。柜受居澑水涑橐者也。橐卽沰之假借。从水。豖声。竹角切。古音在三部上谷有涿鹿县。鹿字各本夺。今补。涿县在涿郡。不在上谷也。地理志上谷郡涿鹿、今涿鹿。故城在直隶宣化府保安州南。明志谓之轩辕城。涿郡涿、今涿县。故城在顺天府涿州州治。(𣄻)奇字涿。古文奇字也。从日乙。从日者、谓于日光中见之。乙葢象滴下之形。非甲乙字。[2]
字形书法
编辑
字形对比
中国大陆 |
中国台湾 |
中国香港 |
韩国 |
日本 |
参考资料:[2] |
书写演示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参考资料:[4] |
书法欣赏
篆书-甲骨文-《甲骨文字典》 |
隶书-隶辨-《隶辨书法》 |
草书-毛泽东-《毛泽东书法字典》 |
行书-方得力-《品翰堂杯第四届作品选之五》 |
涿 |
参考资料:[5] |
音韵汇集
编辑
方言集汇
客家话[陆丰腔] duk7 [梅县腔] duk7 [宝安腔] duk7 [东莞腔] tuk7 [台湾四县腔] duk7 dok7 [客英字典] dok7 [海陆腔] duk7 dok7 [客语拼音字汇] dug5
粤语 doek3[2]
韵书集成
字形 |
韵书 |
摄 |
声调 |
韵目 |
字母 |
声类 |
开合 |
等第 |
清浊 |
反切 |
拟音 |
涿 |
广韵 |
江 |
入 |
觉 |
知 |
开 |
二 |
全清 |
竹角切 |
ȶɔk |
|
集韵 |
通 |
入 |
屋 |
端 |
合 |
一 |
全清 |
都木切 |
tuk |
||
通 |
入 |
屋 |
定 |
合 |
一 |
全浊 |
徒谷切 |
duk |
|||
江 |
入 |
觉 |
知 |
开 |
二 |
全清 |
竹角切 |
ȶɔk |
|||
韵略 |
入 |
觉 |
竹角切 |
||||||||
增韵 |
入 |
觉 |
竹角切 |
||||||||
洪武 |
入 |
药 |
照 |
陟 |
全清 |
竹角切 |
tʃuak |
||||
参考资料:[6] |
用法搭配
编辑
相关组词
涿摩、涿鹿、涿弋、潞涿君、涿涂山、涿州市[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