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乔、小乔的记载的可靠资料。这些资料有三处:
第一处是《三国志•吴书•周瑜传》的记载:“从攻皖,拔之。时得桥公两女,皆国色也。策自纳大桥,瑜纳小桥。”
第二处是《江表传》的记载:策从容戏瑜曰:“桥公二女虽流离,得吾二人作婿,亦足为欢。”(后世“桥”姓与“乔”姓常常混用,本文姑且按常见的“乔”字来叙述)
第三处是《一统志》的记载:“三国吴二乔墓,在府治北。吴孙策攻皖,得乔公二女,自纳大乔,而以小乔归周瑜,后卒葬于此。”
大乔
在这三处的记载中,对于大乔,都用了“纳”这个字;而对于小乔,则有的用“纳”字、有的用“归”字,这引发了一些争议。
有人根据“纳”字而认定大乔和小乔都是妾,但这也存在问题。同样是《三国志》这本书,陈寿在叙述王室娶王妃哪怕是王后时也用“纳”字,比如:“于是纳后为夫人。建安二十四年,立为汉中王后”。这样的话,仅凭“纳”字似乎无法证明大乔和小乔是妾。
对于大乔,有这样的说法:有人认为当时普通人与王室人员的记载不同,普通人要的是原配正室常用“娶”字,要的是妾常用“纳”字,所谓“娶妻纳妾”也。孙策当时并非王室成员,可以看作“普通人”,因此使用“纳”字似乎说明大乔的身份应该是妾。此外,根据《三国志》的记载,孙策娶大乔的第二年,孙策就死了,而死后他尚有三女一子。大乔即便生育能力旺盛,一般情况下也不太可能迅速生出四胞胎的。这说明在大乔之前,孙策应该是有正妻的。
当然,这种事没有足够的证据,只是猜测而已。
小乔
对于小乔,也有不同看法。
支持小乔是“妾”的人给出的理由:
第一、《三国志》用的是“纳”字,与此对应的应是妾。第二、大乔小乔出身民间,身份普通,是孙策与周瑜的战利品,不可能成为正妻。第三、按照传统,男人在二十岁之前应成婚,周瑜遇到小乔时,已经24岁,在这个时候应该早就有了正妻。第四、孙策周瑜二人都是吴国的“王炸级”人物,但是大乔小乔二人却在史书中留下的记载极少,这说明她们的地位并不高,不是正妻。
不过,以上理由并不能充分说明小乔就是妾而不是妻。
第一、《三国志•吴书•周瑜传》里说周瑜瑜“纳”小乔,似乎支持小乔是妾的观点,但是《一统志》记载“以小乔归周瑜”,这就是说,孙策纳了大乔之后,将小乔嫁给了周瑜。注意,“归”字在古代有出嫁的意思,而且这个“归”字用得一般都比较隆重。比如,在周代,周王室之女嫁给诸候做正夫人,都使用“归”这样的词,有“王姬归齐,宗周之礼”这样的记载。如果小乔只是嫁给周瑜做妾,似乎这个“归”字就用得牵强了。
第二、有人之所以认为二人是民间普通女子,一方面是因为“时得桥公两女”,大乔小乔似乎只是战利品,另一方面是因为“桥公二女虽流离,得吾二人作婿,亦足为欢”这句话里的“流离”二字, 似乎说明二女颠沛流离,只是普通女子。但这样的推理还是证据不足:1.没有足够的资料说明大乔小乔是战利品,“时得桥公两女”的“得”字,并不能直接说明孙策周瑜冲进屋子俘虏二女,换成孙策与周瑜占领了皖城之后,听说大乔小乔国色天香,就以礼聘娶、温柔以待的可能性也是可能的。2.“流离”一词是一个双重含义的词汇,除了“颠沛流离”外,“流离”也可指“容光焕发、光彩夺目”,这种意思放在这一句话里也解释得通——“乔公的两个女儿倾城倾国,光彩照人,如果配普通的男人,她们十分吃亏,但是配我们这样英俊潇洒的男人做夫君,也够她们快乐的了”。况且,即便二乔真的是流落民间,也反过来说明她们原本出身并不差,甚至可能是贵族,只是由于战乱才暂时略显没落罢了。但没落的贵族也是贵族,小乔做周瑜的正妻应该是不存在出身方面的障碍的。
大乔与小乔
第三、周瑜攻皖城虽有24岁,但并不代表他已经娶妻了。赵云与赵范及其嫂子见面讨论到婚姻问题时,赵云也没结婚,而那时赵云应该有30多岁了。周瑜忙于军政,采取晚婚的做法也是有可能的。
第四、假若小乔只是妾,为什么相关的史料里都没有提到过周瑜的正妻呢?周瑜好歹是东吴的重要人物,且他的孩子的身份也不低。他有二子一女,女儿嫁给了太子孙登,儿子周循娶了公主,另一个儿子周胤则做了高官。如果是正妻所生,母以子为荣,那么,相关的史料中应该详细介绍周瑜的正妻才是。退一步,即便不详写,起码应写一写她的姓氏及生卒年吧,然而并没有。据此也可以倾向于小乔是正妻而非只是妾。至于《三国志·吴书·嫔妃传》里面没有对大乔小乔的记载,是因为这里重点描写的是孙权及其之后历任东吴统治者的夫人资料,略写孙权之母,没有涉及到他的前任孙策及其他臣属的夫人的资料。
当然,这些说法也只是猜测罢了。
总之,大乔小乔究竟分别是孙策与周瑜的妻还是妾依旧是未解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