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这是一幅千古名联,几乎成了中国人励志的首选。当年,蒲松龄科举考试,屡试不中,落魄至极,就将这幅楹联刻在铜尺之上,并写成条幅,悬于书屋之内,以时时激励自己奋发图强。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一代词宗李清照也给这位生之人杰、死之鬼雄以至高的赞誉。
西楚霸王项羽,名籍,下相(今江苏宿迁西南)人。身长八尺,力能扛鼎,胆气过人。他少有大志。见秦始皇巡游的盛况,喊出“彼可取而代之也”的豪言壮语。
24岁随叔父项梁起兵,不避强敌,带领义军向秦都咸阳进攻。一路上攻城略地,势如破竹,火烧阿房宫,杀死帝子婴。分封诸侯后还归楚地。本可天下安宁,可曾想,从此,又开始与刘邦的楚汉战争。
经过数年争战, 项羽曾打得刘邦抛子而逃,俘获刘邦的老父与妻子,但终因刚愎自用、一意孤行,终至四面楚歌。在绝望中,上演了一出《霸王别姬》的惨剧。
“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后,项羽奋力突围,没能成功,最终自刎乌江。
乌江所在的安徽省和县距离平阴东阿镇千里之遥,项羽怎么会和平阴产生关联呢?
《史记 项羽本纪》记载:“项王已死。楚地皆降汉,独鲁不下。汉乃引天下兵欲屠之;为其守礼义,为主死节,乃持项王头示鲁,鲁父兄乃降。始,楚怀王初封项籍为鲁公,及其死,鲁最后下,故以鲁公礼葬项王谷城。汉王为发哀,泣之而去。”《汉高祖本纪》记载:“略定楚地,鲁为楚坚守不下,汉王引诸侯兵北,示鲁父老项羽头,鲁乃降。遂以鲁公号葬项羽谷城。”
项羽死后,楚地都投降了汉王,只有鲁城,(鲁地谷城)也就是现在东阿一带的军民坚决不降。因为这里是项羽的封地,楚怀王曾封项羽为鲁公,无论守军还是百姓都对项羽忠心耿耿。最后汉王刘邦拿来了项羽的头颅,鲁城人才相信项王已死,方肯归附。而汉王也按照鲁公的礼仪把项王埋葬在了谷城,也就是现在的平阴县东阿古镇。项羽自刎乌江时正值寒冬,这也为“持项王头示鲁”提供了客观条件。
刘邦和项羽虽然是死对头,但也曾经是结拜兄弟。再说,刘邦内心还是对项羽比较敬佩的,就以鲁公之礼将项羽安葬与此。刘邦还亲自参与发丧,并哭泣哀悼。尽礼之后,才引兵而去。
项羽,生为人杰,死亦鬼雄。这样一位力拔山兮气盖世、名震华夏、名垂千古的大英雄,死后就葬在平阴的土地上。
自汉至清,项王的葬址出现了三种说法。三国时的《皇览》的记载是:“项羽冢在东郡谷城东去县十五里”,也就是说项羽墓在谷城东十五里,也就是现在仁和村。其村东南有汉墓群,证明这里是秦汉时的古战场。
(史学专家马文平)
到了北魏时期,史料出现了变化。郦道元《水经注》载:“谷城北三里有项王羽之墓,题曰:项王之墓,石碣尚存。”
明朝时,于慎行所著的《兖州府志》,都是相似的记载:项羽墓,在谷城北。
到了清代,项羽墓的墓址又出现了新的说法:在谷城南旧县乡(1997年从平阴划入东平)旧县三村。
无论项羽的头颅葬在哪里,都和平阴有着直接的关系。据专家认证,葬在谷城北最为可信。
项羽,让平阴这片土地凭添了一股英雄豪气。千百年来,豪杰辈出,谱写了一曲又一曲英雄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