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中文名
宏村
管理单位
国务院
地理位置
安徽省黟县
保护级别
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
建筑面积
19.11公顷
建立时间
明、清
审批文号
国发〔2001〕25号
编号
320-126
村落属性
行政村
所属政区
安徽省黟县宏村镇
形成年代
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
主要产业
旅游服务业、工艺品
主要景点
南湖、南湖书院、树人堂、三立堂、乐贤堂、承志堂
批准单位
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
批准时间
2012年12月17日
宏村锁定
中国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
宏村,安徽省黟县宏村镇下辖行政村,中国传统村落,位于黄山西南麓,村域面积19.11公顷。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
宏村是一座“牛形村落”,整个村庄从高处看,宛若一头斜卧山前溪边的青牛。雷岗为牛首,参天古木是牛角,民居为牛躯,水圳为牛肠,月沼为牛胃,南湖为牛肚,河溪上架起的四座桥梁作为牛腿。宏村三面环山,布局基本上保持坐北朝南状,基址处于山水环抱的中央。宏村的古建筑为徽式建筑,粉墙青瓦分列规整,檐角起垫飞翘,整个村落选址、布局和建筑形态,强调天人合一、尊重自然、利用自然的理想境界,使宏村村落的整体轮廓与地形、地貌、山水等自然风光和谐统一。宏村现完好保存明清民居140余幢,主要景点有:月沼、南湖、南湖书院、承志堂、宏村水圳、古树、树人堂、明代祠堂、乐叙堂等。
2000年,以宏村为代表的皖南古村落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5月5日,宏村景区被国家旅游局正式授予“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称号。2012年12月17日,宏村被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公布为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
目录
1历史沿革2地理环境位置境域地形地貌气候
3自然资源生物资源4建筑特色5建设背景6经济人口
7价值意义评价8保护措施9主要景观10文化活动
物产美食11获得荣誉12旅游信息
历史沿革
南湖画桥
宏村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
南宋绍兴元年(1131年),宏村始祖汪彦济因遭火灾之患,举家从黟县奇墅村沿溪河而上,在雷岗山一带建十三间房为宅,是为宏村之始。
明洪武八年至万历三十四年(1375—1606年),为宏村发展阶段,徽州山区处持续稳定时期,明清时期理学发展,宗族制度日趋完善,大批宗族精英制订族规族约,稳定了基层乡村社会。
明洪熙元年至万历二十四年(1425—1596年),宏村以“东土道制(龙排庙)、南土水制(红杨、白果)、北土土制(雷阜榛子林)和西土佛制(观音亭)为水口布局(风水屏障),营建了乐叙堂、太子庙、正义堂等祠堂、庙宇,宏村逐渐形成民居集落。
明万历三十五年至清咸丰五年(1607—1855年),为宏村鼎盛阶段,明中叶至清中叶,国权不下县,县下唯宗族,宗族皆自治,宗族精英为家乡提供公共资源,修祠堂、牌坊、书院、宗族维持乡村文明。
清康熙元年至宣统三年(1662—1911年),宏村南湖书院,树人堂、三立堂、乐贤堂、承志堂等大型书院、宅第相继修建。
清咸丰六年(1855年)至1976年,为宏村衰落阶段,建国前受战争制约,建国后又运动不断、大锅饭现象和三年灾害使人们无法吃饱穿暖。
1976—1986年,为宏村恢复阶段,改革开放后,经济得到恢复,农村责任制解决了温饱问题,私营小企业得到发展,教育逐步走上轨道。
1999年,国家建设部、文物管理局等有关单位组成专家评委会对宏村进行实地考察,全面通过了《宏村保护与发展规划》。
2014年,国家文物局启动了文物建筑消防安全百项工程,安徽省有6处文物保护单位被列入百项工程,24个传统村落入选整体保护利用项目。宏村的消防系统建设项目共涉及村中270余栋建筑,实现了对宏村古建筑的全覆盖保护。
2016年,国家文物局批复安徽省文物局文物保函〔2016〕1102号《关于审批宏村古建筑群培德堂修缮工程设计方案的请示》。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宏村位于安徽省黟县宏村镇,地处黄山西南麓,距黟县县城11千米,地理坐标为东经117°38′,北纬30°11′,村域面积19.11公顷。
地形地貌
宏村地处皖南山区低山丘陵地带,黄山余脉,背倚黄山余脉羊栈岭、雷岗山等,地势较高,平均海拔350米。大多处于平坦地带,靠山脚却依山势而上。
气候
宏村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性气候,日照时数和日照百分率偏低;云雾多,湿度大。接近于海洋性气候,年均气温7.8°C,年平均降雨日数183天,多集中于4—6月,山上全年降水量为2395毫米。西南风、西北风频率较大,年平均降雪日数49天。
宏村
自然资源
生物资源
宏村是黟县优质木材、毛竹、名优茶产地之一。其中木坑村的竹海占地约6平方千米。野生动物主要有有豹、豺、狼、野猪、野山羊、鹿、獐、麂、短尾猴、狸、豪猪、獭、野兔、穿山甲、松鼠、黄鼬、香灵猫等。
建筑特色
建筑布局
宏村古建筑群
宏村平面采用“牛”形布局,雷岗山是“牛头”,村口的古树是“牛角”,村中由东而西井然有序、鳞次栉比的明清古建筑是“牛身”,村西溪水上四座桥是“牛腿”,月沼是“牛胃”,南湖是“牛肚”,水圳引西溪河入水口,经九曲十八弯(即“牛肠”)流经全村,最后注入南湖。充分发挥了其生产、生活、排水、消防和改善生态环境等功能,由于水系穿梭于整个村子,村中房屋布局又十分紧凑,宏村有着类似方格网的街巷系统,用花岗石铺地,穿过家家户户的人工水系形成独特的水街巷空间。在村落中心以半月形水塘“牛心”——月沼为中心,周边围以住宅和祠堂,内聚性很强。由水圳、月沼、南湖、水巷和民居“水园”组成的水系网络,构成水景整体空间特色,水的艺术特性在宏村明、清民居建筑群中得到了发挥。
建筑类型
宏村明、清民居建筑群保存基本完好,有书院建筑、祠堂建筑和众多的住宅建筑及其么家园林,是徽州建筑文化的杰出代表。特别是以南湖书院为代表的书院建筑,以承志堂为代表的住宅建筑,以德义堂、碧园为代表的私家园林,反映了明、清时期徽州儒家文化的昌盛。
建设背景
地名由来
宏村,古取宏广发达之意,是古黟桃花源里一座奇特的牛形古村落。宏村最早称为“弘村”,据《汪氏族谱》记载,当时因“扩而成太乙象,故而美曰弘村”。
据《弘村汪氏家谱·宋始迁弘村祖彦济公原序》记载:宋代弘村的始祖汪仁雅,祖籍原为歙县唐模,在金陵经商因遇一场大火,被迫回老家,途径黟县北乡,暂寓奇墅村。又因奇墅地势散漫,山洪暴发而易淹,火灾发生而难灭,不足长居。到宋绍兴年间,奇墅村遭土匪掠劫,同居三百余户遭火焚烧,后裔汪彦济遂遵祖训,举家迁至雷岗山下,卜定宅居,始建十三间(后称十三楼),取弘广发达之意,名曰弘邨。后到清乾隆年间,皇帝叫弘历,因避讳而改名为宏村。
选址理念
宏村三面环山,布局基本上保持坐北朝南状,基址处于山水环抱的中央。宏村东有东边溪、东山,西有西汐、黟北古道、石鼓山;北有黄山余脉黄堆山、学堂山、雷岗山,南向东西汐汇合,涧田成片,流水直往南流向奇墅湖。中间应为“明堂”,宏村依雷岗傍西汐而聚,地势高爽,朝向良好,成背山而水之势,符合精通风水学的先祖之意。
宏村村落基址的选择过程在宗谱有较详细的记载:早在汪氏六十一世祖仁雅公居黟县奇墅村时就留言家人:“阳基形胜应在雷岗之阳,后必福禄绵永”;之后六十六世祖彦济公“博极群书、精于堪舆”,觉得寄居在奇墅村虽有“渔山溪、狮子峰把水口”,但“此地散漫而无结束,不足以当之”,于是在奇墅村遭火焚后,遵祖遗言在雷岗山脚定居,村落水口定在吉阳山下西溪的蜿蜒之处,当时村落景观是“枕高岗,面流水,一望无际”,不足之处是:“两溪不汇西绕南为缺陷,屡欲挽以人力,而苦于无所施”;而在西溪改道后村落基址“北枕雷岗、三面环水、南屏吉阳山”,“很如我公所素期”。
从以上宗谱记录中,可看出堪舆、形胜、水口——在村落基址的选择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空间布局
宏村村落格局是以月沼为核心地带,月沼正北汪氏宗祠、乐叙堂是宗族精神的寄托和依靠,因此月沼周围成为宏村人流集散最频繁的空间。村落内的水圳沿线是常用的公共活动和使用空间,因而水圳边上自然形成了街巷。而东西走向又以前街(正街)为轴线贯穿繁华商业区和东西方向出口,所以说宏村的格局是以月沼为中心,连接前街、后街、上水圳水巷街为主贯穿线,南北走向又有西溪河畔、茶行弄、中山路等街巷,形成网络式的街巷空间格局。
建村智慧
古代宏村人规划并建造了以水圳、月沼、南湖为主要水系的牛形村落塘渠水利设施。雷岗为牛首,参天古木是牛角,由东而西错落有致的民居群宛如牛躯。引清泉为“牛肠”,经村流入被称为“牛胃”的月塘后,经过滤流向村外被称作是牛肚的南湖。人们还在绕村的河溪上先后架起了四座桥梁,作为牛腿。这种科学的村落水系设计,不仅为村民解决了消防用水,而且调节了气温,为居民生产、生活用水提供了方便。
整个村落选址、布局和建筑形态,遵循的是有着二千多年历史的风水理论,强调天人合一、尊重自然、利用自然的理想境界,使宏村村落的整体轮廓与地形、地貌、山水等自然风光和谐统一。
建筑特色
宏村的古建筑为徽式建筑,主要特点为青砖黛瓦马头墙。承志堂是其中一幢大型宏伟精美的民居代表作,被誉为“民间故宫”。宏村街坊巷弄纵横交错,建筑雕刻、室内外装饰装修诸方面都具有鲜明的地方文化特色。宏村村落整体轮廓清凉明秀,被国内外专家誉为“中国画里的乡村”。
宏村的建筑有着精雕细刻的入口门槛、高耸的马头墙、曲折的墙面、不同形状的石雕漏窗,屋脊的高度基本相差并不大,单屋独高与众相异的现象基本不存在,这种中庸观念维护了传统村落内井然有序的空间形态,高低错落有致,房舍鳞次栉比,微见屋脊坡顶,粉墙青瓦马头墙舒朗生动,檐角起垫飞翘,增加了空间的层次感和韵律美,有的房舍因地基的限制也有灵活变化的布局,随着塘沿、圳旁、湖畔走向而变化,形成浓郁的自然形态模式。
徽式建筑讲究房子布满木雕、砖雕、石雕,马头墙是为了防火,天井则是在下雨时起蓄水的作用。宏村数百幢明清时期的民居建筑是典型的徽式建筑,被誉为“古民居建筑博物馆”。
宏村
经济人口
人口
2001年以前,宏村总人口呈下降趋势,迁出人口>迁入人口;从2001年,开始宏村人口开始增长,迁入人口>迁出人口,这与宏村旅游业发展密切相关。宏村1997-2001年每年流入人口16人,2002一2012年年均流入人口35人,最高峰2011年达67人。2012年,宏村总户数526户,总人口1347人。
据2020年2月中国传统村落博物馆官网显示,宏村户籍人口为1368人,常住人口为1850人,主要民族为汉。
经济
宏村的旅游发展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且在开发初期将资源进行过修缮。南湖、月沼、徽州民居、牛肠小道、古桥、风水塘等资源能够支撑起宏村的旅游发展。宏村凭借其自然文化风光和徽州古建筑发展旅游业,宏村村民也从旅游业延伸出来的商品零售业和餐饮住宿业中获利。
1993—2014年,宏村旅游接待人次由0.71万人次增加到163.83万人次,增长了230倍,平均1年将近翻11倍;旅游门票收入由1993年的3.5万元增长到2014年的10124.71万元,增长了2892倍,相当于每年翻了近137倍。
据2020年2月中国传统村落博物馆官网显示,宏村主要产业为旅游服务业、工艺(竹雕)、运输,村集体年收入为620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为12038元。
价值意义
评价
中外专家评价宏村是“世界上少有的古代有详细规划之村落”,是“中国传统的一颗明珠”,是“研究中国古代水利史的活教材”。
1997年10月,世界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专程来宏村镇参观,他对这里的古建筑和古水系设施等给予极高评价后,并在承志堂内挥笔题词:“黟县宏村古建筑物是国家的瑰宝”。
2000年初,国际古遗址理事会理事大河直躬先生在考察宏村镇后评价:“青山绿水本无价,白墙黑瓦别有情”。他此次受命于世界遗产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供宏村的考察报告,称宏村是人居与自然最完美的结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给出的评价是:宏村古村落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保持着那些在上个世纪已经消失或改变了的乡村的面貌。其街道的风格,古建筑和装饰物,以及供水系统完备的民居都是非常独特的文化遗存。
保护措施
1999年,国家建设部、文物管理局等有关单位组成专家评委会对宏村进行实地考察,全面通过了《宏村保护与发展规划》。
2001年,宏村古建筑群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4年,国家文物局启动了文物建筑消防安全百项工程,安徽省有6处文物保护单位被列入百项工程,24个传统村落入选整体保护利用项目。宏村的消防系统建设项目共涉及村中270余栋建筑,实现了对宏村古建筑的全覆盖保护。[1]
2016年,国家文物局批复安徽省文物局文物保函〔2016〕1102号《关于审批宏村古建筑群培德堂修缮工程设计方案的请示》。
主要景观
宏村
综述
宏村现完好保存明清民居140余幢,主要景点有:月沼、南湖、南湖书院、承志堂、宏村水圳、古树、树人堂、明代祠堂、乐叙堂等。
2001年6月25日,宏村古建筑群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月沼
月沼,又称月塘,位于宏村中心部位,建于明永乐年间。当时宏村人汪思齐三次聘请海阳县(今休宁)的风水先生何可达,并族内高辈能人,“遍阅山川,详审脉络”,制订扩大宏村基址及村落全面规划牛形水系蓝图,引西溪水绕村屋,其牛肠水圳九曲十弯,又把水引入村中心天然井泉处建月沼池塘,以蓄条内阳水,供防火、饮用等。后经再次凿圳、挖掘成半月形池塘,形成了“月沼”。
南湖
南湖位于宏村南端,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宏村将村南百亩良田,凿深数丈,周围四旁砌石立岸,仿西湖平湖秋月式样,建成南湖。湖成大弓形,湖堤分上下层,上层宽4米。南湖历史上大修三次,1986年重建中堤,造“画桥”可东西划舟。
宏村水圳
宏村水圳,建于明永乐年间,总长1200多米。宏村人的祖先在宏村的上首浥溪河上拦河建石坝,用石块砌成的数米宽的人工水渠,利用地势落差,引水入村。水圳九曲十弯,穿堂过屋,经月沼,最后注入南湖,出南湖,灌农田,浇果木,重新流入濉溪。水圳是古代村落的“自来水”,当年汪氏祖先曾立下规矩,每天早上8点之前,“牛肠”里的水为饮用之水,过了8点之后,村民才能在这里洗涤。水圳是宏村营建智慧的体现,与村民的生活紧密结合。
古树
宏村村口有两个古树,一棵叫枫杨树,当地叫红杨树;一棵叫银杏树,当地叫白果树。北侧的红杨树高19米,围6米,需4、5个人才能合抱,树冠形状像一把巨伞,把这村口数亩地笼罩在绿荫之中。南侧的白果树高20米,形如利剑,这棵银杏有500多年的树龄,所以大家把这棵银杏称为村口“瑰宝”。这两棵大树是这牛形村的“牛角”,宏村的“风水树”,也是一种吉祥的象征。按照这里过去的风俗,村中老百姓办喜事,新娘的花轿要绕着红杨树转个大圈,这预示着新人百年好合洪福齐天天;高寿老翁辞世办丧事,要抬着寿棺绕着白果树转个大圈预示示着子孙满堂,高福高寿。
承志堂
承志堂位于宏村上水圳中段,建于清咸丰五年(1855年)。整栋建筑为木结构,内部砖、石、木雕装饰富丽堂皇,总占地面积约21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余平方米,是一幢保存完整的大型民居建筑。
承志堂位是清末大盐商汪定贵住宅。全宅有9个天井,大小房间60间,围绕着九个天井分别布置。136根木柱,大小门窗60个。全屋分内院、外院、前堂、后堂、东厢、西厢、书房厅、鱼塘厅、厨房、马厩等。另有保镖房、男、女佣人房。屋内有池塘、水井,用水不出屋。
南湖书院
南湖书院位于南湖北畔。明末,宏村人在南湖北畔修建了六所私塾,又称“依湖六院”。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此六院被合并重建为“以文家塾”,即“南湖书院”。南湖书院是皖南保存最完整的宗族书院。
乐叙堂
乐叙堂位于月沼北畔正中,为汪氏宗祠,建于15世纪初。前进门楼基本保持原貌,梁架具有典型的明代风格,月梁、叉手、雀替、平盘斗等建筑构件雕刻精美,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准。乐叙堂(汪氏宗祠)与月沼组成宏村八景之一“月沼风荷”。
乐叙堂整个建筑平面呈“凸”字形,面阔24.40米,进深32.70米,脊高10.20米。正厅七开间,中有天井,前有围廊,门旁有抱鼓石。全饲布柱70根,属“满堂柱”建造。正厅四根前檐柱粗大厚实,呈棱形。明间金柱也为梭形。前檐柱及廊柱均有“柱斗科”,柱头科之间有”平身科”,均为二跳斗拱。前檐斗拱比廊檐斗拱粗大,柱头科16朵,平身科18朵,转角铺作”小拱头”。曲梁与柱子衔接处均有丁头拱承托,拱眼如单幅云。斗拱、梁架、梭柱等镂刻精细。
德义堂
德义堂是典型徽派庭院式民居,建于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系二楼三开间建筑,厅堂前有十六扇半幢莲花门,室内外通道,堂前一水塘,内有暗沟与水圳相通,水塘周围,设四时盆景,院内繁花疏木、绿阴丛丛,可称“露天花厅”。东侧墙上攀着一株皖南弥猴桃藤,院东西二个花园,一明一隐,内植果木繁花,鱼缸、水榭、一池碧水边倚。德义堂为徽派私家园林的典型代表。
敬德堂
敬德堂位于宏村牛肠水圳下游转弯处,建于清初顺治年间(1646年),为H型民居。为三进院落,前有庭院,核心为三间张,前后天井。整幢建筑装饰简朴,屋柱为方形,是宏村明末清初民居的代表作,可以了解普通商人的生活情况和徽州明、清建筑的格局。厅堂背向排列,前后厅均有天井,采光性能好,两侧为厢房,南侧为前院,北侧为厨房,厨房里还有一个小天井,东侧还有一座面西朝东的小偏厅和大花园。
敬德堂正厅东西两侧各有六扇莲花门,中间拦板上雕刻有蝙蝠,而且都是五只,称之为“五蝠奉寿、万福万行”之意。东西厢房是主人休息的卧房,厢房窗子镂空空雕刻铜钱图案,窗下栏板上雕刻的万字图案,意为多财多福。
敬修堂
敬修堂是宏村典型的清代民居,坐落在月沼北侧西首,始建于清代道光年间。占地面积286平方米,建筑面积452平方米,屋基高出“月沼”近1米,整个房子坐北朝南,正厅前为庭院。与其它民居不同是院门外留有10平方米的空地,俗称厅坦,是夏日纳凉、冬天晒太阳及小憩聚会之处。
树人堂
树人堂为清刺授奉政大夫诰赠朝仪大夫汪星聚于同治元年(1862年)所建。树人堂也称民艺收藏馆,是房主汪升九十五代孙汪森强的私人收藏馆,为弘扬徽州的历史文化,主人多年来从民间及博物馆收集了明清民间时期老作坊机械,石制器具、徽州版画、民俗用品、徽商书信用具、宏村族谱等,再现了当年徽州社会生活的一些侧面。
树人堂全屋宅基呈六边形,取六合大顺之意。正厅偏厅背靠水圳,坐北朝南。天花彩绘,飞金走彩。厅堂东边利用有限空地,建一小水塘,活水长流。外门为八字门楼内悬挂坊栏板。
桃园居
桃园居建于清咸丰十年(1860年),因房东曾于院内植一稀有品种的桃树而得名。门楼上的砖雕刻得精细,而且层次比较多青狮狮白象等动物形象生动,尤为独特的是门楼上部用水磨砖砌一弧形门额,类似室内厅堂上方前部的冬瓜梁,门额中间镶嵌一块大形弧形砖雕,这是一般古民居所少见的。
桃园居大厅门、窗主图案为宝鼎、宝瓶,窗户开口为挂络式,两边窗户上方各有两个守窗“童子”,窗栏板上的四只喜鹊、六只麒麟犹如活的一般,寓为“四喜六顺”,房门上部为“藤结花”,每扇门上的“花心板”上的人物均为历史典故,其中东房门里扇“花心板”上为“羲之戏鹅”,其他典故有待考证,另外两厢的葡萄挂络,双狮雀替均属珍品,挂络中的飞马寓“飞黄腾达”之意。
桃园居四扇门的上半部从上而下为“蝙蝠奉寿”、“八骏马”和“人间仙境”(或称“世外桃源”)雕板,大片雕花为“松鼠葡萄”,四扇门的腰板上分别雕有“岳飞刺字”、“王祥求鲤”(又称“卧冰求鱼”)、“季子挂剑”和“孔融让梨”四个历史典故,这四个典故又因此表现“忠、孝、节、义”四种意义。
一品更楼
一品更楼
一品更楼位于宏村石碣头水圳圳首、雷岗山首山脚。这里本是乾隆时期两江总督汪日章在宏村的居所,也是宏村西向最古老的明代建筑。整栋建筑坐北朝南,前后三进,三个天井,呈品字形格局,外有一个长巷弄,呈一字型,故以此得名。
文化活动
历史人物
汪思齐
汪思齐,明朝永历年间人,曾任山西运粟主簿,敕登仕郎,递修职郎等职。其学识渊博,对建筑、水利、地理、堪舆之说精通,为避圳建月沼筹划运作,为宏村历史上重要的人物。
胡重
胡重,思齐妻,自幼攻读诗书,为建月沼水利出力不浅,为宏村历史上的巾帼人物。
汪大燮
汪大燮(1860—1929年),黟县宏村镇宏村村人。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中举,援例为内阁中书,升侍读、户部郎中。后又考入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以明敏谨慎著称。晚年热心教育,创办北京平民大学,任董事长兼校长,并致力于红十字会等慈善事业。编有《英国宪政丛书》《分类编辑不平等条约》。
汪积学
汪积学,明嘉靖名士,由郡痒生读书国子监,与姜丝庄园罗洪先为同窗至友。
汪日章
汪日章,清乾隆举人,曾任浙江萧山知县,工诗善画,擅长书法、篆刻、并著有《东湖诗文集》。
汪文学
汪士通子,少年聪敏,12岁作《松烟缘萼梅赋》,有文集8卷存世。
溪冈
溪冈字字纯章,号铁生,清乾嘉年间宏村对河际村人,少年曾在南湖书院读书,后随父居杭州,毕生专攻篆刻、书法、以汉文为经,博采众长,开创浙江篆刻阳刚之势,与丁敬、黄易、蒋仁被誉为“西泠四家”,为印坛一代杰出大师。
汪四七
汪四七(1225—1296年):字从先宋太学士,精于医学,治病施药数十年不辍。有年大疫,自制“辟瘟丹”救治病人,当时乡人称他为“天医星群”。
特色文化
宗族文化
宏村以汉族为主,原为汪姓聚居之地,本地重视宗族,建有汪氏宗祠,内有汪氏家训、祖宗牌位、祖宗画像等,有“天下姓汪本一家”的说法。
徽商文化
徽州,古为新安郡,素有“无徽不成商”、“无商不成镇”、“文献邦邦”、“商贾之乡”的美称。明清时期一府六邑之古徽州(徽州府下属婺源、祁门、黟县、休宁、歙县、绩溪六个县)从商者居多,时人称之为“徽商”、“徽帮”,在中国经济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宏村赛鸟
宏村赛鸟最早可以上溯到清朝,是一项传统的春节民俗活动。所有参加赛鸟活动的鸟都是雄性画眉,通过抓阄划分比赛场次,参赛的画眉通过比歌声、比气势和“武”,战胜对手获得名次。
非遗项目
徽州三雕是一种地方传统雕刻艺术,具有徽派风格的木雕、石雕、砖雕三种地方传统雕刻工艺。
木雕
徽州木雕的题材广泛,有人物、山水、花卉、禽兽、鱼虫、云头、回纹、八宝博古、文字锡联,以及各种吉祥图案等。
徽州木雕是根据建筑物体的部件需要与可能、采用圆雕、浮雕、透雕等表现手法。木雕在徽派建筑上,通常用于架梁、梁托、檐条、楼层拦板、华板、窗后、栏杆等处、雕花撰朵,富丽繁华。木雕的边框一般又都雕有缠枝图案、婉转流动,琳琅满目。木雕既考虑美观,又重视实用,大凡窗子下方、天井四周上方栏板、檐条,采用浮雕较多;在梁托、斗拱、雀替以至月梁上使用圆雕较多。
宏村有徽州木雕的代表作品有承志堂和“渔樵耕读”、“百子闹元宵”、“郭子仪拜寿”、雉山的木雕楼等。
石雕
石雕在宏村分布很广,属浮雕与圆雕艺术。徽州石雕题材受雕刻材料本身限制,不及木雕与砖雕复杂,主要是动植物形象、博古纹样和书法,至于人物故事与山水则较为少见。在雕刻风格上,浮雕以浅层透雕与平面雕为主,圆雕整合趋势明显,刀法融精致于古朴大方,没有清代木雕与砖雕那样细腻繁琐。
砖雕
砖雕一般采用经特殊技艺烧制、掷地有声、色泽纯清的青砖为材料,先细磨成坯,在上面勾勒出画面的部位,凿出物象的深浅,确定画面的远近层次,然后再根据各个部位的轮廓进行精心刻划,局部“出细”,使事先设计好的图案一一凸现出来。
2006年,徽州三雕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特种邮票
2004年,中国国家邮政局发行《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特种邮票1套4枚,其中2枚就是宏村的南湖和月沼,邮票面值均为80分。
传统技艺
彩绘壁画
宏村传统彩绘壁画艺术,是广泛用于徽州古民居中的传统绘画装饰艺术。由当地民间画师使用当地产的矿物、植物染料绘制而成。徽州彩绘壁画是研究徽州绘画艺术和徽州文化的活化石。
徽州传统彩绘壁画主要分布在古民居中的厅堂天花板、窗扇内外裙板、厢房天花、厢房内壁、阁楼门板以及花厅墙壁、橱柜之上。古民居外墙主要分布在墙头、门楣、窗楣和大门门板上。色彩以绿色、粉红、蓝色、黑色等为主。彩绘壁画主要采取“工笔写意”方式绘就。保留下来的作品以清朝乾隆年间最多,此时恰好是徽商鼎盛时期。
彩绘壁画表达的内容和题材主要有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如《苏武牧羊》《文王访贤》《武王出关》《姜太公钓鱼》《封神演义》《三国演义》中的历史故事等。有表现徽州民俗方面的内容,如《渔樵耕读》《百子闹元宵》《忠孝节义》《二十孝图》《春耕》《踩水车》等。有表现花鸟虫鱼等吉祥物,如《祥云》《彩凤》《牡丹》《麒麟送子》《蝙蝠》等。绘画所用之矿物颜料,时隔百年以上,仍色彩艳丽。
楹联匾额
徽州楹联自明代就以兴起,这与徽商的繁荣有着一定的关系。宏村的徽州古民居的门额、厅堂、书房等处正是楹联匾额出现的地方。
竹雕
黟县盛产翠竹,历史悠久,宏村竹制工艺品分竹编、竹雕、竹拼三大系列。竹编工艺形成于唐,发展于明清,大多融实用与观赏于一体,传统产品主要是生活用品和礼品,现已在此基础上发展了竹编画和竹编动物等新工艺品;竹雕为徽州传统“四雕”之一,主要产品有深浅浮雕笔筒等摆件,竹雕楹联屏风凤和竹根雕人物等;竹拼系列是用现代艺术手法表现的新型工艺品,有平面人物挂件、立体人物挂件和抽象装饰件等。
村志族谱
汪氏起源
鲁成公次子名汪,“封颖川侯,生而有文在手,曰汪,故名”,被视为汪氏始祖。
汪氏第31代的文和南渡之后,定居于“歙州遂安”,汪氏第36代的道献移居于“徽州府歙邑”,其后第41代的叔举又移居“绩溪邑登源”,汪氏第44世孙汪华值隋末因保障乡里有功,于唐初被封为越国公,管辖歙、宣、杭、睦、婺、饶六州,食邑三干户,汪华即为新安汪氏始祖。
族谱
汪氏家族现存的族谱有二类。其一是统宗谱,这从传说中的始祖开始:依序对主要是由移居而形成的汪氏家族的各个支系作整体的记述。编纂于乾隆年间的《汪氏通宗世谱》就属此类。其二是分支族谱,以移居于某地的一个汪姓家族新支系列的形成为线索,并追溯其远祖。
《汪氏通宗世谱》编纂于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前后。汪氏44世汪华有九子,世谱记述了他的长于建、次子璨,三子达、四子广、七子爽、八子俊以及汪华之弟开国公等后裔的分支及移居情况。
关于宏村一支的汪姓家族,在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编纂的《汪氏登源藏稿》中载有这样一条资料:为修复位于绩溪县登源的汪华之父僧荧的墓,黟县宏村汪氏族人(包括移徙外地各支脉)曾捐助巨款,其数额仅次于黄陂一支所捐之数。
宏村的族谱属第二类,为分支族谱,以移居于某地的一个汪姓家族新支系列的形成为线索,并追溯其远祖。名为《弘村汪氏家谱》。
方言
宏村为黟县方言区。黟县方言:共20个声母、29个韵母,有阴平、阳平、上声、阴去、阳去五个声调。其中声母、声调多与普通话接近;中古“泥母”和“来母”字区分清楚,没有n、l混读现象(“论”字唯一例外);古全浊塞音、塞擦音、擦音多变成清声母。黟县方言的韵母与吴语较为接近:《广韵》咸摄(“甘”、“敢”除外)、深摄、山摄、臻摄三等、曾摄、梗摄的古鼻音尾消失(“阴”、“盲”等少数字例外);鼻音韵尾只有一个,儿化音变收尾等。
黟县方言中,“到”除作动词使用外,还可以作介词“把”、“替”等使用。表示程度,不用副词“很”,而多用“老”,如“老早(很早)”、“老重(很重)”。表示感觉的程度,黟县方言用“生”字,作用相当于普通话“很”字,如“生瘦(很瘦)”、“生酸(很酸)”。
物产美食
特色物产
竹雕、木雕、石雕工艺品,是一种地方传统雕刻艺术,具有徽派风格的木雕、石雕、砖雕三种地方传统雕刻工艺。
茶叶:徽茶,是徽州茶叶的简称。徽茶是以徽州独特自然地理环境为基础形成的传统茶叶系列,徽茶代表有黄山毛峰、太平猴魁、祁门红茶、屯溪绿茶、休宁松萝、顶谷大方、金山时雨等。
美味美食
干笋:以笋为原料,通过去壳、蒸煮、压片、烘干、整形等工艺制取。当地特色美食,引申出多种当地美食,如,笋干炒肉。
卤鳜鱼:当地特色美食,由安庆、贵池等地起运时,用盐水腌浸鳜鱼(俗称“臭桂鱼”),挑运到此地,已有卤味,经过烹调即鲜美可口。
腊八豆腐:腊月,先把豆腐做成圆形,上部中间凹进盅盅,放进食盐适量,经太阳爆晒,盐逐渐渗入,豆腐日渐变黄变硬,即成腊八豆腐。切成薄片食用,鲜美爽口。
酱油豆腐干:村中家家豆腐店都制作此豆干,有“切干”、“包干”两种。
石鸭(棘胸蛙):生长栖息荫凉深山沟,喜蹲伏溪水边石头上,形癞蛤蟆蟆,肉极细嫩,红烧、清炖,味鲜美可口。
食桃:指的是一种形状固定的米粿,因为用模具(黟县方言称“食桃模”)拍打而成,故曰“打食桃”。用特制木模打印,形似带叶的桃子,俗称“食桃”。木模还有刻成“麒麟送子”、“老寿星”、“元宝”等形状。清明时节,用圆形模印打印小饼,叫“挂钱饼”。立夏节,用嫩艾叶、糯米藤拌米磨粉做,叫“立夏”,意为孩子吃了“不缺夏”。
麻酥糖:为传统小吃,从南宋流传至今。它是用炒熟的芝麻研粉和糖加料制成,其味香甜、质感松软。用一张小红纸包成长方形,小红纸上印有店家的招牌。
红烧桃花鳜:是徽州特产名菜之一。桃花鳜原名石级鱼,在桃花盛开时最肥美,故名桃花鳜。此类小鱼常在山区清澈的小溪中游曳,颜色与溪中的鹅卵石颜色相仿。
石耳炖土鸡:石耳是黄山特有的一种野生菌,和木耳很相似,口感薄、爽滑。
长毛豆腐:就像臭豆腐,闻其臭而品其香,素有“徽州毛豆腐,打个巴掌都不吐”的美誉。
此外,还有烂菜匙(腌菜杆)、干盐笋、煮豆、萝卜丁、腌辣角、辣椒酱、干豆腐乳(以自制为主,市场买为辅),干蕨等,都是宏村村民们喜好的乡土风味小菜。
徽雕
宏村古建筑群徽雕
徽州三雕是古徽州地区具有徽派风格的木雕、石雕、砖雕三种民间雕刻工艺,主要用于民居、祠堂、庙宇、园林等建筑的装饰,以及古典家具、屏联、笔筒、果盘等的工艺雕刻。三雕是徽州建筑的附加艺术,令徽州传统建筑走向更加绚烂的自我表现时代。而其演进过程中的大量创新,代表了时代的美学倾向,并影响着更广泛的工艺领域。
徽州三雕承载了儒家思想的传播、教化功能以及程朱理学的美学主张。古徽州是徽商的发源地,在外打拼多年的徽商,在事业有成以后,回到家乡修祠堂、建园第,追求建筑的气派、品味、细节及舒适度,推崇具有徽派风格的砖雕、石雕与木雕。精雕细刻既能彰显富丽恢弘的格调,又赋予建筑及家族吉祥美好的寓意,因而很快流行起来,同时也推动了三雕艺术的精益求精。在徽州三雕名目繁多的主题中,儒家传统经典是着墨最多的。有“东南邹鲁”之称的徽州地区,百姓受儒学文化浸淫颇深,视儒家思想为道德准绳。徽州三雕体现“忠孝节义”的题材比比皆是,如“卧冰求鲤”“郭子仪上寿图”“岳母刺字”“桃园结义”“送郎赶考”“母子图”等。另外,程朱理学的美学主张,使得徽雕呈现平淡自然的风格,保持了原料的天然质地,与徽州古民居共同构成浑厚质朴的整体色调。
据歙县《虬川黄氏宗谱》记载,歙县虬村黄氏、张氏,皆以雕刻著名,自明至清,代守其业,在家族内部,将三雕技艺发展到很高水平。[2]
获得荣誉
2000年,以宏村为代表的皖南古村落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2003年,宏村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中国十佳最具魅力名镇”。
2003年10月,宏村被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公布为第一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2011年5月5日,宏村景区被国家旅游局正式授予“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称号。
2012年12月17日,宏村被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公布为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
2020年6月,被授予“第五届安徽省文明村镇”称号。
宏村
旅游信息
交通
自驾路线:合肥——京台高速公路——合安高速公路——京台高速公路——冈村路—Y102——宏村。
公交路线:黟县城乘坐坐开往宏村的公交车,2元/人,15分钟即可到达。
黄山风景区长途汽车站有班车直达到宏村。
导览
游览路线1:南湖→南湖书院→乐彼堂→水圳→敬德堂→月沼→汪氏宗祠→敬修堂→承志堂→树人堂→桃源居→村口古树。
游览线路2:入口→古银杏树→古红杨树→桃园居→德义堂→月沼→敬德堂→游客中心。
游览线路3:入口→月沼→德义堂→桃源居→古红杨树→古银杏树→南湖书院→游客中心→出口。
门票信息
104元/人(三天有效),学生证半价(研究生证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