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的四大古典名着《西游记》中有着一个经典片段,便是一个寺庙中的住持看中了唐僧宝物-锦襕袈裟,这件宝物可不得了,观音道:着了我袈裟,不入沉沦,不堕地狱,不遭恶毒,不遇虎狼。上面镶有七宝,水火不侵还能防止妖怪靠近,怪不得坐拥数百件袈裟的金池长老也心存歹意,想要越货杀人。
观音禅院院主金池长老
然而,你可知道“袈裟”的由来是怎样的?为什么又称福田衣或百衲衣?何为三衣?袈裟如何穿着?
〓佛教圣物〓珍贵“摩尼宝刺绣”锦缎袈裟
清代
长约235cm 宽约124cm
原来“袈裟”是梵语,到了晋朝葛洪撰写字苑,才把它改成“袈裟”了。“袈裟”又叫做“袈裟野”、或“迦罗沙曳”,义译是“浊、坏色、不正色、赤色”或“染色”之义。
百衲衣
僧人为了表示“苦修”,破除对穿着的贪求,就用别人不要的边角料布制成,称为“衲衣”。百衲衣(袈裟),因用许多方形小块布片拼缀制成而,泛指补丁很多的衣服。
第十一尊者
罗怙罗尊者
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福田衣
佛陀与阿难路过一处稻田,佛陀停步驻足,深觉稻田形制十分规整,便问阿难,能否将三衣也按稻田形制制作。阿难便遵照佛之观念,以“叶”(布与布之间的重叠部分)作田埂,以“条”作田块,制成“田相法衣”,这也就我们如今常见的袈裟的样式。
三衣和僧祇支
随着信众给出家人供养衣物,然而供养的衣物太多,常常会堆积起来,无处放置。
于是,佛陀制定有关僧伽蓄衣的戒律。《十诵律》中记载佛陀于寒夜中,亲自试穿衣物,发现只需三件便能安然度夜,故规定僧人蓄三衣足矣,不能多亦不能少。这便是“三衣”的来源,三衣就是后来我们知道的“安陀会”“郁多罗僧”和“僧伽黎”。
第十六尊者
注荼半托迦尊者
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其实三衣以及僧祇支都是割接过的长方形布。僧祇支又叫覆肩衣,为遮盖肩膀或胸部而为比丘尼设计,佛听许极其俊美的弟子阿难陀遮盖右肩。
袈裟的披法
方法一:
敦煌唐代佛像 (着绿色僧祇支红色袈裟偏袒右肩)
敦煌彩塑中袈裟的通肩披法(覆盖双肩)
下裳的穿着 僧祇支的的穿着 大衣的穿着(偏袒右肩)
佛画中阿弥陀如来袈裟披法
明代佛画中袈裟的披法
方法二:
僧祇支披法 披中衣 (袒右肩) 外披大衣(通肩披法)
韩国佛画中偏袒右肩无僧祇支的披法
西藏唐卡中袈裟的披法(左肩上袈裟尾部滑落而露出了钩纽)
中华僧人现代的袈裟样式与披搭方式
日本临济宗僧人袈裟更多的保留了中国宋代袈裟的样式
日本临济宗僧人袈裟更多的保留了中国宋代袈裟的样式
宋・周季常 林庭 《五百罗汉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