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阿坝州九寨沟县发生7.0级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这则消息在朋友圈迅速发酵,很多人也就想到了中国汉代的发明家张衡。但是,史料还不能证实张衡的地动仪可以真正的预测地震,甚至有人说张衡发明的地动仪只不过是一种摆设,根本无法预测地震!
(张衡)
张衡出生在公元78年,他的祖父张堪,自小志高力行,被人称为圣童。光武帝刘秀登基后张堪被任命为蜀郡太守,随大司马吴汉讨伐割据益州的公孙述,立有大功,其后又领兵抗击匈奴有功,被拜为渔阳太守。 张衡像他的祖父一样,自小刻苦向学,少年时便会做文章。
当时,张衡所处的东汉时代,地震比较频繁。据《后汉书·五行志》记载,自和帝永元四年(公元92年)到安帝延光四年(公元125年)的三十多年间,共发生了二十六次大的地震。
地震区有时大到几十个郡,引起地裂山崩、房屋倒塌、江河泛滥,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张衡对地震有不少亲身体验。为了掌握全国地震动态,他经过长年研究,终于在阳嘉元年(公元132年)发明了候风地动仪──世界上第一架地震仪。
(候风地动仪)
我们很多人都从历史课本中看到过张衡发明的候风地动仪,如上图。但是,您可能不知道,这个是后代根据史料记载复原的。
地动仪无法记录发震时刻,更无法记录震级。因此,从现代地震学的角度来看,候风地动仪并不能记录地震,不是地震仪。一些科技史著作声称,张衡在公元132年制造的“候风地动仪”能够准确记录地震,比西方第一台地震仪(由意大利人路吉·帕米里制造于1856年)早了1700多年。也有些材料说,候风地动仪可以“预测地震”。不过,史书中有关候风地动仪的记载,仅见于《后汉书》。这一段记载只有区区196字,其中描述地动仪内部结构的内容更只有“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这12个意义隐晦、众说纷纭的字。
根据这12个字,复原出来的地动仪,是不是当时的模样,其实是有很多疑问的。
(候风地动仪)
张衡的地震仪究竟能否预测地震,人们还是存有质疑的。
有网友在在微博上发帖,称历史教科书中人所熟知的张衡地动仪其实是上世纪50年代的复原模型,1800年前的地动仪到底是啥模样早已无据可查。科普作家方舟子则发文,称张衡当年建造的地动仪“很可能和今人复原的那些模型一样,仅仅是个摆设” 。
后来,方舟子又发文,对张衡地动仪是否管用提出质疑。“地动仪早已失传,它是否具有监测地震的作用,也成了一个谜。”方舟子说,国内外不少专家根据《后汉书·张衡传》的简单描述,力图复原地动仪,但所有这些复原模型没有一个能够真正用于监测地震,不过是“艺术品”。为什么这么说,有些网友跟帖给出了答案,说张衡发明的地震仪就和屋里的电灯一样,如果有地震了,电灯就晃了一下,但是张衡的地动仪比电灯更先进些,龙嘴中的球,掉了下来,落入蟾蜍的嘴里。
针对网友们的疑问,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研究员冯锐也曾表态,新的地动仪复原模型对地震是有反应的。不过,很多网友认为张衡的地震仪无法预测地震,只不过是对地震比较敏感,一旦有地震发生后,龙嘴中的圆珠比较敏感,迅速掉下来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