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言可畏,众口铄金”意思是人们的流言蜚语是很可怕的。众人的言论能够熔化金属。比喻舆论影响的强大,亦喻众口同声可混淆视听。出自《国语周语下》。
《国语周语》是《国语》中的一篇,作者是左丘明。本文是一篇文言文文章,主要记叙了两周时期周王室的历史大事。
基本信息编辑
中文名
众口铄金
外文名
Public clamour can confound right and wrong
释义
比喻众口一词可以混淆是非。
拼音
zhòng kǒu shuò jīn
近义词
积毁销骨、人言可畏、三人成虎、众口一词
出处
《国语·周语下》:“ 众心成城,众口铄金。”
例句
:群言淆乱,异说争鸣;~,积非成是。(鲁迅 《三闲集·述香港恭祝圣诞》 )
用法
作谓语、分句
众口铄金编辑
汉语成语
众口铄金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zhòng kǒu shuò jīn,出自《国语·周语下》:“众心成城,众口铄金。”[1]
意思是形容舆论力量大,连金属都能熔化。比喻众口一词可以混淆是非。铄:熔化
一般作谓语、分句;常与“积毁销骨”连用[1]
目录
1成语解释2成语典故3词语辨析
4出处
成语解释
编辑
铄:熔化。众口一词可以混淆是非,形容舆论力量大,连金属都能熔化。
成语典故
编辑
《 国语·周语下》:“众心成城,众口铄金。”韦昭注:“铄,消也,众口所毁,虽金石犹可消也。”
明姜南《投瓮随笔·逐日表语》:“昔日位居黄閤,众口铄金;此时身谢朱崖,蔓草萦骨。”
《史记·卷七十·张仪列传·第十》:“臣闻之,积羽沉舟,群轻折轴,‘众口铄金,积毁销骨’,故愿大王审定计议,且赐骸骨辟魏。”
《史记·卷八十三·鲁仲连邹阳列传·第二十三》:“昔者鲁听季孙之说而逐孔子,宋信子罕之计而囚墨翟。夫以孔、墨之辩,不能自免於谗谀,而二国以危,何则?‘众口铄金,积毁销骨’也。”张仪言于魏王曰:“臣闻羽毛量多,其重可使舟沉。物轻量大,亦可使轴断。众口一词,虽金石亦可熔化;多人毁谤,纵骨肉亦遭毁灭。故望大王慎定策略,且允吾归,助魏与秦善。”
春秋。鬼谷子《鬼谷子》:“言者有忌讳也,众口铄金言有曲故也。”
众口铄金
魏·文昭甄皇后《塘上行》:“众口铄黄金,使君生别离。念君去我时,独愁常苦悲。”
宋·黄庭坚《劝交代张和父酒》:“三人成虎事多有,众口砾金君自宽。”
战国·屈原《九章》:“故众口其铄金兮,初若是而逢殆。”
词语辨析
编辑
形容舆论力量大,人言可畏
作谓语、分句;常与“积毁销骨”连用。
近义词:三人成虎、人言可畏、众口一词
【“众口铄金”常误写为“众口烁金”,应注意。】
出处
编辑
《国语·周语下》:“众心成城,众口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