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办公室门口的藤枝上,发现了好多个怪东西,有大有小。相信有一些朋友对此并不陌生。这就是上海人俗称的“皮虫”。
皮虫的正名叫蓑蛾,是上海的乡土物种,但也普遍分布在世界各地,种类繁多,据现有的资料统计,约有1350种。也正是因为种类繁多,习性也各不相同。但绝大部分都是素食主义者,不过也有少数是吃荤的——有科学家发现有某些蓑蛾会吃其他小型节肢动物和蜘蛛的网。
我们可以在许多地方发现蓑蛾,各类植物枝条上都可能有它们的踪迹,比方说我们这次所发现的蓑蛾,就是在千叶吊兰上。
说个题外话,千叶兰也十分的可爱。
千叶兰肉肉的“花”——其实是它的肉质花托
顾名思义,蓑蛾也是一类会变态的昆虫,而这个枯枝烂叶堆起来的外壳,其实是它们的幼虫给自己编织的巢穴。
尽管繁多的种类使得羽化后的样子大相径庭,不过幼年时期的样子却都还是非常相似的,就是我们曾经在花鸟市场见到的“皮虫”的样子。
探出头的蓑蛾幼虫
蓑蛾有着很多有趣的生物特征,比方说它们的雌虫永不变态,会一直保持幼年的形态;一些种类的蓑蛾,它们的卵具有奇特的外壳,以至于如果即将生产的雌虫不幸被鸟类吞食,也会使得虫卵最后随着鸟粪排出而安全孵化;不过最有趣,最让人熟悉的,应该还是它们的编织巢。
随着种类的不同,每一种蓑蛾所采用的编织方法以及对编织材料的偏好也完全不同。以至于最后的成品各有特色。
有些喜欢枯叶。
有些却更偏爱枯枝。
尽管这些枯黄色的巢穴,我们看起来是如此杂乱,但其实它有着自己的内在编织规律。因为这些巢穴的制造在生物学上,其实是属于生物的一类编织行为。
近些年来有许多的艺术家都刻意地利用蓑蛾的这种编织行为去制作艺术品:将它们饲养起来,替换它们的编制材料,即用人工材料让它们来编织自己的巢穴。得到的效果非凡,艺术家Aki Inomata的作品就是个很成功的案例。
艺术家:Aki Inomata 图片来源:Colossal
艺术家:Aki Inomata 图片来源:Colossal
艺术家:Aki Inomata 图片来源:Colossal
文章的最后,让大家猜一个小问题吧。你猜猜,现在市场上,蓑蛾要多少钱一斤?
可能有老上海会说了,二十?三十?五十?
一些养过鸟的朋友可能会熟悉,十年前蓑蛾的价格就已高达二百元一斤了。如果你现在在网上搜索“皮虫”,根据品质大小的不同,更是几百到上千一斤不等。这种高价格证明市场的紧缺,以及蓑蛾数量的相对稀少。
那为什么蓑蛾数量会变少呢?明明它作为农业害虫,好像应该多得不得了的样子。
其实,蓑蛾作为高级动物性饲料也被大规模的采摘贩卖,这让一些盛产“皮虫”的地方,成为了蓑蛾大规模的出产区。在人为压力下,蓑蛾的数量相对减少,价格也随之增高。
酷爱吃皮虫的画眉鸟
尽管这不会使得蓑蛾本身有灭绝的危险,但是人为的过度开发,难免会造成生态上的不良影响。如何在经济开发与生态保护之间达到平衡,还需要我们进一步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