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编辑
中文名
篙
外文名
punt
释义
用竹竿或杉木等制成的撑船工具
拼音
ɡāo
同音字
皋、膏
组词
篷篙、篙痕
偏旁部首
竹
笔画顺序
撇、横、点、撇、横、点、点、横、竖 、横折、横、竖、横折钩、竖、横折、横
笔画数
16笔
结构
上下结构
篙编辑
汉语汉字
“篙”,现代汉语规范二级字,普通话读音为gāo,最早见于《说文》中。“篙”的基本含义为用竹竿或杉木等制成的撑船工具,如竹篙、篙工[1]。
目录
1字源演变2详细释义3古籍释义
康熙字典说文解字4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书写演示书法欣赏
5音韵汇集韵书集成中古音系
字源演变
编辑
“篙”,初见于《说文》中,形声字。竹表意,其古文字形体像竹叶,表示乘船用的篙大多是竹竿;本
义是撑船用的竹竿或木杆。“篙”字简体版的楷书从秦朝小篆演变而来。“篙”的字源演变图如下[2]:
篙
详细释义
编辑
拼音 |
词性 |
释义 |
英文 |
例词 |
例句 |
gāo |
名词 |
撑船的竿 |
punt-pole |
篙眼、篙楫 |
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社戏》 |
动词 |
用篙撑船 |
push with a punt-pole and cause a ship to move |
篙手、篙律 |
||
参考资料[1] |
古籍释义
编辑
康熙字典
【广韵】古劳切【集韵】【韵会】居劳切【正韵】姑劳切,音高。【广韵】进船竿。【扬子·方言】所以刺船谓之篙。
又【集韵】居号切,音诰。义同。 【集韵】或作㰏[1]。
说文解字
所以进船也。从竹高声。古牢切文五 新附[1]。
字形书法
编辑
字形对比
中国大陆 |
中国香港 |
中国台湾 |
日本 |
参考资料[1] |
书写演示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
|
参考资料[3] |
书法欣赏
草书-徐玮-《品翰堂杯第二届作品选之三》 |
楷书-乔平-《品翰堂杯第三届作品选之三》 |
隶书-文征明-《清明上河图记》 |
行书-启功-《启功书法字典》 |
篆书-《偏类六书通》 |
参考资料[4] |
音韵汇集
编辑
韵书集成
字形 |
韵书 |
摄 |
声调 |
韵目 |
字母 |
声类 |
开合 |
等第 |
清浊 |
反切 |
拟音 |
释义 |
索引 |
篙 |
广韵 |
效 |
平 |
豪 |
见 |
|
开 |
一 |
全清 |
古劳切 |
kɑu |
|
155.20 |
集韵 |
效 |
平 |
|
|
见 |
开 |
一 |
全清 |
居劳切 |
kɑu |
|
190.6.4 |
|
效 |
去 |
号 |
|
见 |
开 |
一 |
全清 |
居号(号)切 |
kɑu |
|
586.1.7 |
||
韵略 |
|
平 |
豪 |
|
|
|
|
|
姑劳切 |
|
|
3.9 |
|
增韵 |
|
平 |
豪 |
|
|
|
|
|
姑劳切 |
|
|
3.12 |
|
中原 |
|
阴平 |
萧豪 |
见 |
|
|
|
全清 |
|
kɑu |
|
11.2 |
|
中州 |
|
平声 |
萧豪 |
|
|
|
|
|
歌豪切 |
|
|
14.6 |
|
洪武 |
|
平 |
爻 |
见 |
古 |
|
|
全清 |
姑劳切 |
kdu/kau |
|
18.12 |
|
参考资料[5] |
中古音系
时代 |
声韵系统名称 |
韵部 |
声调 |
声母 |
韵母 |
备注 |
隋唐 |
拟音/王力系统 |
|
|
k |
ɑu |
|
拟音/董同龢系统 |
|
|
k |
ɑu |
|
|
拟音/周法高系统 |
|
|
k |
ɑu |
|
|
拟音/李方桂系统 |
|
|
k |
âu |
|
|
拟音/陈新雄系统 |
|
|
k |
ɑu |
||
参考资料[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