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编辑
中文名
亳
释义
地名,在安徽省
拼音
bó
同音字
铂、镈
组词
亳宫、亳殷
偏旁部首
亠
笔画顺序
点、横、竖、横折、横、点 、横钩、撇、横、竖弯钩
亳编辑
汉语汉字
“亳”,现代汉语规范二级字,普通话读音为bó,最早见于商朝甲骨文时代,在六书中属于形声字。“亳”的基本含义为地名,在安徽省[2]。
目录
1字源演变2详细释义3古籍释义康熙字典
说文解字4字形书法字形对比书写演示
书法欣赏5音韵汇集韵书集成中古音系
方言汇集
字源演变
编辑
“亳”,初见于商朝甲骨文时代,后来陆续在金文、楚系简帛、秦系简牍、说文中发现,“亳”字简体版的楷书从《说文》演变而来。“亳”的字源演变图如下[2]:
亳的字源演变
详细释义
编辑
拼音 |
词性 |
释义 |
英文 |
例词 |
例句 |
bó |
名词 |
古都邑名 |
Bo capital |
|
|
参考资料[2] |
古籍释义
编辑
康熙字典
【唐韵】旁各切【集韵】【韵会】白各切,音泊。商汤所都。契封商,汤始居亳。皇甫谧曰:梁国有三亳。南亳在穀熟。卽汤都。北亳在蒙,卽景亳。汤所受命地偃师爲西亳,卽盘庚所徙。【通雅】宋州穀熟县卽归德之考城县。考城今有亳越,有大蒙,小蒙。章本淸云:汤迁南亳,卽归德府。亳一作薄。【荀子·议兵篇】古者汤以薄。【注】与亳同。【前汉·地理志】山阳郡有薄县。【注】汤居亳。【说文】亳,京兆杜陵亭名。则又一亳也。
又【书·立政】三亳坂尹。【传】与皇甫说同。孔安国云:亳人归文王者三所,爲之立监,故爲三亳。
又【广韵】亳,国名。春秋地,汉爲沛之谯县,晋爲南兖州,后周爲亳州[2]。
说文解字
京兆杜陵亭也。从高省,乇声。㫄各切文四重一[2]。
说文解字注
京兆杜陵亭也。六国表。汤起于亳。徐广曰。京兆杜县有亳亭。钱氏大昕史记攷异曰。殷本纪。汤始居亳。皇甫谧曰。梁国榖熟爲南亳。汤所都也。立政三亳。皆非京兆之亳亭。秦本纪。宁公二年遣兵伐荡社。三年与亳战。亳王奔戎。遂灭荡社。徐广云。荡一作汤。社一作杜。皇甫谧以爲亳号汤。西夷之国。又云。周桓王时自有亳王号汤。非殷也。封禅书于杜亳有三杜主之祠。葢京兆之亳。乃戎王号汤者之邑。徐广以爲殷汤所起。其不然乎。然此篇称作事者必于东南。收功实者常于西北。乃述禹兴西羌、周始丰镐、而及汤之起亳。则史公固以关中之亳系之汤矣。按许不言三亳、而独言杜陵亳亭者。正爲其字从高。则以此亭当之也。然十里一亭者秦制。亳亭之名秦汉乃有之。亳之字固不起于亭也。以解字爲书。不得不有涉于皮傅者。从高省。乇声。旁各切。五部。古亦借薄爲之。如礼记薄社北牖[2]。
字形书法
编辑
字形对比
中国大陆 |
中国台湾 |
中国香港 |
日本 |
参考资料[2] |
书写演示
亳 |
亳 |
亳 |
亳 |
亳 |
亳 |
亳 |
亳 |
亳 |
亳
|
参考资料[3] |
书法欣赏
楷书-启功-《启功书法字典》 |
行书-郑板桥-《郑板桥书法字典》 |
隶书-简帛-《简帛书法字典》 |
篆书-篆刻字典-《中国篆刻大字典》 |
参考资料[4] |
音韵汇集
编辑
韵书集成
字形 |
韵书 |
摄 |
声调 |
韵目 |
字母 |
声类 |
开合 |
等第 |
清浊 |
反切 |
拟音 |
亳 |
广韵 |
宕 |
入 |
铎 |
并 |
开 |
一 |
全浊 |
傍各切 |
bʰɑk |
|
集韵 |
宕 |
入 |
铎 |
并 |
开 |
一 |
全浊 |
白各切 |
bɑk |
||
韵略 |
入 |
铎 |
白各切 |
||||||||
增韵 |
入 |
铎 |
白各切 |
||||||||
中州 |
入作平声 |
萧豪 |
巴毛切 |
||||||||
洪武 |
入 |
药 |
并 |
蒲 |
全浊 |
弼角切 |
b‘uak |
||||
参考资料[5] |
中古音系
时代 |
声韵系统名称 |
韵部 |
声调 |
声母 |
韵母 |
魏 |
药 |
ak |
|||
晋 |
药 |
ak |
|||
南北朝 |
宋北魏前期 |
药铎 |
wɑk |
||
南北朝 |
北魏后期北齐 |
药铎 |
wɑk |
||
南北朝 |
齐梁陈北周隋 |
药铎 |
wɑk |
||
隋唐 |
拟音/高本汉系统 |
bʰ |
ɑk |
||
隋唐 |
拟音/王力系统 |
b |
ɑk |
||
隋唐 |
拟音/董同龢系统 |
bʰ |
ɑk |
||
隋唐 |
拟音/周法高系统 |
b |
ɑk |
||
隋唐 |
拟音/李方桂系统 |
b |
âk |
||
隋唐 |
拟音/陈新雄系统 |
bʰ |
ɑk |
||
参考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