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编辑
中文名
底
拼音
dǐ、de
同音字
抵
偏旁部首
广
笔画顺序
丶一ノノし一㇂丶
笔画名称
点、横、撇、撇、竖提、横、斜钩、点
结构
半包围结构
底编辑
汉语常用汉字
底,汉语常用字。有两种读音:dǐ、de,最初见于说文小篆,即《说文解字》:“底,山居也。一曰下也。从广、氐声。”。因厂(山崖)为屋是广之范式。山旁堆堕落于地上的是氐之范式。广、氐两范式叠加。房屋最下近于地之部位是底之范式。
dǐ音本义为最下面的部分,引申为“末了、“根基,基础,留作根据”、“图案的基层”、“何,什么”、古同“抵”,达到、又用作姓。de音义同“的”。
目录
1基本释义2详细释义词性变化
3古籍释义康熙字典4常用词组
5字源演变6字形对比7音韵集成
8用法搭配相关组词相关成语
基本释义
编辑
底dǐ
最下面的部分:~层。~座。~下。嗨~。~肥。
末了:年~。月~。到~。
根基,基础,留作根据:刨根问~。~蕴。~稿。~版。
图案的基层:白~蓝花的瓶子。
何,什么:~事伤感。
古同“抵”,达到。
底de
同“的”。[2]
详细释义
编辑
底de
「底」在五四时期至三十年代用于领属关系,现已不用
另见dǐ
基本词义
底dǐ
〈动〉
形声。从广,氐声。本义:止住;停滞。
同本义。
底,止居也。——《说文》
勿使有壅蔽湫底。——《左传·昭公元年》
又如:
底禄以德。
有所底止。——《左传·宣公三年》
盟以底信。——《左传·昭公十三年》
戾久将底。——《国语·晋语》
又如:底止(结局);底着(停滞;滞留);底遏(遏止);底滞(滞留)
隐藏。如:底伏(隐伏)
达到。如:底定(稳定,平定);犹豫(由不悦变成欢乐);底平(底定);底层(取得成功)
引致。如:底力(致力;尽力);底服(致使臣服)
政府用是谪公(袁可立),再收再黜,以底于削甚哉!——明,黄道周《节寰袁公传》
磨砺。如:底厉(砥砺。指磨石);底兵(磨砺兵器)
词性变化
底dǐ
〈名〉
最下面,底端。
底,一曰下也。——《说文》
实惟无底之谷。——《列子·汤问》
则言黄泉之底。——《淮南子·脩务》
清澈见底。——明·袁宏道《满井游记》
全石以为底。——唐·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如:鞋底;箱底;桶底。引申为下层,下面。如:地下人(仆役);底土层;底冰
底子;基础。如:底簟(根基,基础);底下书(指学有根底的著作)
草图、草案、草稿、预备性或试验性的略图或文本。如:底样
底细;内情。又如:底里(内幕,内情;详细);底脚(底细;住址);底脚里人儿(内线人物)
引申为尽头;末尾。如:年底;月底;底极(终点;终极)
几何图形的基线或基面。如:圆锥的底
文物,史料,以永久性形式保存下来的证据、知识或资料。如:留个底儿
构成观察或体验事物的背景的那些自然、物理或物质条件。如:白底红花
底dǐ
〈代〉
疑问代词。何,什么。
底处飞双燕,衔泥上药栏。——南宋范成大《双燕》
又如:底作(何为,干什么);底事(何事);底物(何物);底处(何处);底许(几许,多少)
指示代词。此,这。如:底事(此事)
底dǐ
〈副〉
尽;极。如:底发(尽量发出);底烦(愁闷之至)
的确;确实。如:底确(定准)
另见de[2]
古籍释义
编辑
康熙字典
【寅集下】【广字部】底·康熙笔画:8·部外笔画:5《唐韵》都礼切《集韵》《韵会》《正韵》典礼切,?音邸。《说文》山居也。又《说文》下也。又《玉篇》止也。《尔雅·释诂》底,待也。《注》止也。《疏》底者,在物之下,是亦止也。又《玉篇》滞也。《左传·昭元年》勿使有所壅闭湫底。《注》底,滞
康熙字典
也。《晋语》戾久将底,底箸滞淫。又《增韵》器臀也。《诗·大雅》于橐于囊。《笺》无底曰橐。有底曰囊。又文书槀曰底。《春明退朝录》公家文书稿,中书谓之草,枢密院谓之底,三司谓之检。秘府有梁朝宣底二卷,卽贞明中崇政院书也。又凡供役使者曰小底。《晋公谈录》皇城使刘承规,在太祖朝为黄门小弟。又设疑之辞。《匡谬正俗》俗谓何物为底。此本言何等物,後省何,直云等物耳。应璩诗云:用何等谓才学,言用何等才学也。去何言等,其言已旧,今人不详根本,乃作底字,非也。唐人诗多用底字。《杜甫·寄王陶二少尹诗》文章差底病。《韩愈·曲江寄白舍人诗》有底忙时不肯来。又与厎通。《韵会》厎,通作底。《诗·小雅》靡所底止。《传》底,至也。又与砥通。《前汉·枚乗传》磨砻底厉。《注》底,柔石也。又叶都木切,音啄。《郭璞·东海外大壑赞》写溢洞穴,暵昏龙烛。爰有天壑,号为无底。[3]
常用词组
编辑
◎底边dǐbiān
平面几何图形的一边与图纸下面的一边平行的边。在某些图形中底边是固定的,如梯形的底边是它的相平行的两边,等腰三角形的底边是它的不等的一边。
◎底层dǐcéng
(1)楼房等建筑物的最下面一层。
(2)喻指社会、组织的最低阶层。
◎底牌dǐpái
扑克牌游戏中还没有亮出来的牌。比喻留着最后动用的力量或方法。
◎底细dǐxì
(人或事情的)根源;内情。
◎底蕴dǐyùn
内情,事情的具体内容。
同见底蕴。——《宋史·范祖禹传》
字源演变
编辑
“底”字的演变
现在统一规范简化为“底”。
字形对比
编辑
不同地区的底字对比
“底”字的字形对比
音韵集成
编辑
方言集汇
粤语:dai2
客家话:[陆丰腔]dai3[客英字典]dai3gi3te3[台湾四县腔]dai3di3[梅州腔]dai3[东莞腔]dai3[客语拼音字汇]dai3di1[宝安腔]dai3[沙头角腔]dai3[海陆丰腔]dai3di3
潮州话:doi2di2(tóití)di1(ti)
赣语:dii3
韩语:CECI저
越南语:để
上古音系
字頭 |
聲符 |
韻部 |
對應廣韻小韻 |
擬音 |
註解 |
底 |
氐 |
脂 |
邸 |
tiːlʔ |
蒙古字韻
字頭 |
八思巴字 |
八思巴字修正 |
八思巴字其他形式 |
音譯 |
音譯修正 |
音譯其他形式 |
擬音 |
聲調 |
註解 |
底 |
ꡊꡞ |
di |
ti |
上聲 |
|||||
底 |
ꡆꡞ |
ji |
tʂi |
上聲 |
中原音韻
字頭 |
小韻 |
聲母 |
韻母 |
韻部 |
聲調 |
四呼 |
寧繼福 |
註解 |
底 |
邸 |
端 |
齊微齊 |
齊微 |
陰平 |
齊齒呼 |
ti |
|
底 |
底 |
端 |
齊微齊 |
齊微 |
上聲 |
齊齒呼 |
ti |
洪武正韻牋
字頭 |
小韻 |
反切 |
韻目 |
韻部 |
聲調 |
底 |
邸 |
典禮 |
三薺 |
齊 |
上聲 |
分韻撮要
字頭 |
小韻 |
聲母 |
韻母 |
韻部 |
聲調 |
註解 |
底 |
底 |
端 |
威 |
第二威偉畏 |
陰上 |
平也定也致也又底木 |
[4]
用法搭配
编辑
相关组词
底角、底许、潜底、底服、底气、澈底、壅底、见底、底簟、底须[5]
相关成语
方底圆盖、釜底抽薪、干卿底事、海底捞月、海底捞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