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文化
图片来源于摄图网
最近夜间经济的话题很多。究其原因其实并不复杂,工作将白天的时间填充满了的必然选择罢了。夜市、鬼市,这种开设在夜间的消费场所一直就有,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娱乐活动的愈发多元化,“下班回家,吃完饭看电视”的这种生活显然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
中国人多数是含蓄的,从“在外面鬼混”到“夜间经济”,这不仅是经济的发展,同样也是文化产生突破的一个象征。
夜间经济已成为体现城市发展活动的重要内容。在艾媒产业升级研究中心发布《2019—2022年中国夜间经济产业发展趋势与消费行为研究报告》显示,中国夜间消费约占总体零售额的六成,并持续以约17%的规模增长,是拉动内需的重要抓手。北京、上海等城市通过对本地文化、经济资源的充分发掘打造夜经济的文化IP。广东多座城市也从打造夜游路线、提升商圈环境、打造艺术作品等方式,促进夜经济发展。
夜间经济,从名字上看,这是一种经济现象,本意上是积极地一面,但是凡是皆有相对面,随着夜间经济在世界上蔓延开来,所波及到城市便很少再有寂静的夜晚,而“夜光族”便是其中令人深思的一群人。夜光族有两种说法,最开始是指每天晚上差不多花掉白天全部的工资不做储蓄的一类人。后期随着这一名词的传播,有许多加班到深夜的把“光”这个词在名词中的含义从“花光、用光“改变为“发光、发热”,就此产生了一批截然不同的第二种夜“光“族。
第二种在深夜工作的人,本着一种自嘲的心态这样称呼着自己,因为工作的压力不得已成为夜光族的一份子。
夜光族(一)——月光下最疲惫的人
“熬最深的夜,敷贵的面膜”,“一杯啤酒加几颗枸杞”,这种幽默的“朋克”养生方式再一次让快要过气了80后90后又火了一把。
深圳腾讯大楼
看似荒诞的生活方式,其实不过是局中人的自嘲罢了。
随着一批又一批的90后步入中年,秃头、失眠、衰老…一些问题开始出现。健康的压力如影如随。苏宁易购数据显示,“8·18”期间,青年白领成夜间消费大户,22:00-01:00为下单小高峰,其中零食、酒水、宠物消费增长明显品类,分别增长76%、72%、1941.08%;青年白领的枸杞、燕窝、保健茶饮等保健品消费分别增长365.1%、942%、2343%,面膜销量同比增长173.7%。
2019深圳上半年购房者年龄画像
通过深圳中原2019上半年的二手购房用户画像可以看出,26-35岁依然是购房的主力军,而其对应的人群也过渡到了85后-95后之间。
房子的压力与家庭的压力让很多人不得已成为了夜间经济的消费者之一。
我们都想做生活的主人,但是却不知不觉又被生活拉回到既定的轨迹中。在996的加班式工作下的人,消费只能发生在夜晚。白天积攒的压力,在夜晚与几个友人喝酒谈心,肆意玩耍才能得到释放。更辛苦一点的人,对夜间经济的贡献多少,只取决于晚上这份外卖吃的档次如何。
夜光族(二)——及时行乐是对人生最好的答复
这种消费至上的夜光族的背后,不仅是夜间经济的兴起,更是青年人逐步淡化延迟消费的一种趋势。
图片来源于摄图网
据人民日报报道,“今天有钱今天花完,明天的事情明天再说?”对于这种说法,大部分中国人(79.03%)并不赞成,但和两年前相比,延迟消费偏好略有下降。日前,央行发布的《2019年消费者金融素养调查简要报告》显示,去年中国人均持有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增长近两成;今年一季度,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达797.43亿元,是9年前的近10倍。
延迟消费,就是把自己的部分财物存储起来,然后安排在未来多个时间点进行消费。延迟消费偏好下降,意味着一部分人不再存钱,而是把钱即时花掉。相关统计也显示,中国居民储蓄率高峰时曾达到37.3%(2008年),近年来有所下滑。
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贸学院贸易系教授杨军分析说,一般来讲,导致延迟消费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应对未来支出和各种不确定性,二是获取更高金融收益。目前,中国新生代消费者逐渐成为劳动市场主体,更强调个体当前的生活质量。同时,随着生活水平提高、社会保障体制完善,减税降费政策红利不断释放,未来的就业、教育和健康医疗等不确定性降低,人们整体消费能力提升。此外,现代金融的快速发展使个人和家庭更容易获得短期和中长期资金,以应对各种急需支出,而且成本明显下降。
简单来说,如今消费者特别是年轻一代心态好、很自信,自然敢“买买买”。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9.5万亿元,同比增长8.4%。其中,年轻人正成为消费主力军。蚂蚁金服和富达国际发布的《2018中国养老前景调查报告》显示,18—34岁年轻人的月储蓄平均为1339元。
存?借?
对于年轻人而言,储蓄到底重不重要呢?
进行储蓄主要目的还是为以后的大额开销做好准备,而信用卡,贷款,花呗等等提前消费的出现是对传统储蓄选择最大的冲击,人们发现,自己为以后做的准备可能很难用得到,但是在这之前的日子却过得比较拮据。而选择借贷的方式,是在真正有需求的时候再进行资本的积累,相对于前者,后者更是一种无忧无虑,见招拆招的生活方式。想必这也正是年轻人储蓄比例减少,及时行乐的原因之一。
还记得很多年前曾经有这么一个对比,说中国大妈会攒下一辈子的钱,然后用这笔钱买一个属于自己的房子,而美国大妈会选择在年轻的时候贷款买房,在同样的年纪最终付完了尾款。
想必这个话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解释。我们抛开因为纯收益低而无法储蓄的可能性,储蓄是一种金融选择,同等于投资、保险等等,是用所持有的资金创造财富的前提。无论是选择风险低的银行利息还是市场投资,都是让你的资本可以获得积累的第一步。
人想要过的更好,一定是存在某一个诱因的。除了中奖这种极不可控的情况以外,要么是资本的积累,要么就是用知识创造经济资本。
三和化
说道“三和大神”大部分人应该有所耳闻,指的是聚集于深圳市的三和人才市场旁边打日结零工的“游民无产者”, 对生活没有目标没有动力,甚至不想改变自己的生活。他们厌弃长期工作,只做日结的零工;而且钱少的不干,太累的不干。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日结一天的工资,可以玩三天。这是三和人的精神信条。
惰性是一种很可怕的东西,它可以慢慢麻醉一个人,把心中那个念头一点一点蚕食殆尽。如果说三和大神与普通人有什么区别,却又不好界定。
曾经香港电台做过这样一个节目叫《穷富翁大作战》,让香港名流周启邦之子,本身是律师职业的周国丰化身低学历青年区体验生活。
他在节目组的安排下,先后找到了奶茶店、快递员的工作。
节目的另一位嘉宾是田北辰,他曾经的座右铭是:如果你今天对自己满意,明天就会被淘汰!所以他很喜欢做计划,也一直认为 “如果你有斗志,弱者也可以变成强者。”
谁才是真正的被可怜的人?
所以贫富差距到底由谁决定?社会资源分配不均?懒惰?命中注定?
贫富差距就像一条河流,每个阶层的距离看起来是一样远,但实际上水下的暗潮涌动只有划船的人才能明白。
反观这些被称为夜光族的人群,我们细究其本质,是将所有资源与空闲时间用在夜晚的欢歌笑语中的人。如果三和大神是一种没有梦想的人生,那夜光族又何尝不是这样的一群人,不过是为一颗空芯的核桃加上了一身不算精致的包装。
因为生活条件的原因没有选择的人,他们每天为着生计奔波,努力的活下去已经成为了生活的全部。他们每天都在努力,在夹缝中寻求机会。
对没有梦想的人,我们空谈其未来是没有意义的,人有各自的选择,有人选择努力、有人选择安逸,但是大部分的人徘徊在二者之间摇摆不定。
无论是三和大神还是夜光族,这其中很多人是在摇摆中选择了放弃努力的人,或许是现实的生活给了他们难以承受的压力,又或者是尝到了懒惰的甜头,便一发不可收拾。但是为什么只有他们被冠上了专有的名词,成为了特定的一部分人?
坐在上帝视角指点他人的生活是简单而且很容易收获到满足感的一件事,当我们以一种不可思议的目光看向他们的时候,又可曾知道对方也在用可悲的心境审视着你。他们不是屈服于现实的人,而是选好了自己未来活法的人,某种程度来讲,及时行乐就是这类人的目标,而他们达到了。
如果非要将人分出一个等级,那我认为在努力与安逸中的徘徊者才是真正意义上可悲的人。想努力却难下决心,想放弃还放不下那份自尊,一直在路上迷茫的生活,可能就这样慢慢地度过了自己的一生,心中所想的精彩人生依旧留在心中,用强大的精神胜利法蒙住自己的双眼。
“你看他这辈子过得,不像样子,我不一样,要不是当初差一点儿,我早就飞黄腾达了。”
这个世界,最不缺的就是差一点儿的人。
更何况,说出这种话的人,往往迈出了第一步,就已经失去了初心。
夜间经济不是迷失者的避风港
随着金融服务越来越唾手可得,提升人们的金融素养已显得刻不容缓。央行发布的《2019年消费者金融素养调查简要报告》建议,要关注低收入、低学历、非就业、老少等群体的金融素养状况,结合群体特性开展适宜的金融教育活动,着重提升消费者的金融知识和技能,改善消费者的金融行为。同时,积极应对数字技术带来的挑战。对部分消费者而言,数字技术在促进金融素养的提升方面存在滞后效应,应开发更多与数字时代和人口结构变化相适应的金融教育工具。
只有财富的积累,或者不断提升自己,才能让生活质量逐步提高。夜间经济催生了夜光族的出现数量,但是却不是产生夜光族的主要因素。区别一个人的成年与否,可以从是否学会克制自己的欲望角度来定义。
从儿时我们看到糖果,本能的就要去拿,到了有人主动放到手中还要考虑是否要留下就是一种成长。
我们嘴上说着,商家用各种促销运营模式,让购买的商品从一个变多个,各家平台推出的借贷花呗,让我们逐渐养成了提前消费的习惯。其实归结到底,是我们的自控力能否在特定的时间压过欲望,从而做出较为理性的选择与判断。
过度消费与过度储蓄都是不够成熟的资金管理方式,思考自身的性格与实际收入水平,制定最适合自己的资金分配关系,有张有弛、约束自身,减压而不是纵欲,才能在回首往事时说出“我尽力了,每一天都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我不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