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编辑
中文名
肱
释义
胳膊由肘到肩的部分,如肱骨、曲肱而枕;喻强大、得力的助手,如股肱之臣
拼音
ɡōnɡ
同音字
工、公
组词
股肱、肱支
偏旁部首
月
笔画顺序
撇、横折钩、横、横、横 、撇、撇折、点
笔画数
8笔
结构
左右结构
肱编辑
汉语汉字
“肱”,现代汉语规范二级字,普通话读音为gōng,最早见于商朝甲骨文时代,在六书中属于形声字。“肱”字,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为“左或从肉。今皆作此。”。“肱”的基本含义为胳膊由肘到肩的部分,如肱骨、曲肱而枕;引申含义为喻强大、得力的助手,如股肱之臣[1]。
在日常使用中,“肱”常做名词,形声[1]。
目录
1字源演变2详细释义3古籍释义康熙字典
说文解字4字形书法字形对比书法展示
书法欣赏5音韵汇集韵书集成中古音系
方言汇集
字源演变
编辑
“肱”,最早见于商朝甲骨文,构形与线条凝炼而简朴。后来逐渐于金文、楚系简帛、《说文》小篆、秦系简牍中。最后演变成楷书体简化版的“肱”,其字源演变图如下[6][1]:
肱的字源演变
肱的字源演变
详细释义
编辑
拼音 |
词性 |
释义 |
英译 |
例词 |
例句 |
gōng |
名词 |
同本义 |
brachium;forearm |
肘臂节也。——《说文》。 |
|
比喻帝王的卿佐 |
imperial assistant |
洸洸司徒公,天子股与肱。——唐· 韩愈诗 |
|||
参考资料[1] |
古籍释义
编辑
康熙字典
【广韵】古弘切【集韵】姑弘切,音䡌。臂上也。【正韵】臂干。【书·皋陶谟】帝曰:臣作朕股肱耳目。【诗·小雅】麾之以肱【传】肱,臂也。
又国名。【山海经】奇肱之国,其人一臂三目,有隂有阳,乗文马。
又人名。【左传·襄二十二年】郑公孙黑肱。【史记·鲁周公世家】子成公黑肱立[1]。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注
左或从肉。今皆作此[1]。
字形书法
编辑
字形对比
中国大陆 |
中国台湾 |
中国香港 |
日本 |
韩国 |
参考资料[1] |
书法展示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
参考资料[2] |
书法欣赏
刘怡芳 -品翰堂杯第四届作品选之二 |
花爱军- 品翰堂杯第三届作品选之五 |
秦剑- 品翰堂杯第四届作品选之一 |
彭玉雯- 十三经集字摹本 |
参考资料[5] |
音韵汇集
编辑
韵书集成
字形 |
韵书 |
摄 |
声调 |
韵目 |
字母 |
声类 |
开合 |
等第 |
清浊 |
反切 |
擬音 |
肱 |
广韵 |
曾 |
平 |
登 |
见 |
合 |
一 |
全清 |
古弘切 |
kuəŋ |
|
集韵 |
曾 |
平 |
登 |
见 |
合 |
一 |
全清 |
姑 |
kuəŋ |
||
韵略 |
平 |
登 |
古薨切 |
||||||||
增韵 |
平 |
登 |
古薨切 |
||||||||
中原 |
阴平 |
东锺 |
见 |
全清 |
kuŋ |
||||||
阴平 |
庚青 |
见 |
全清 |
kuəŋ |
|||||||
中州 |
平声 |
东锺 |
孤翁切 |
||||||||
洪武 |
平 |
庚 |
见 |
古 |
全清 |
姑横切 |
kuəŋ |
||||
参考资料[3] |
中古音系
时代 |
声韵系统名称 |
韵部 |
声调 |
声母 |
韵母 |
南北朝 |
宋北魏前期 |
登 |
wəŋ |
||
南北朝 |
北魏后期北齐 |
登 |
wəŋ |
||
南北朝 |
齐梁陈北周隋 |
登 |
wəŋ |
||
隋唐 |
拟音/高本汉系统 |
k |
wəŋ |
||
隋唐 |
拟音/王力系统 |
k |
uəŋ |
||
隋唐 |
拟音/董同龢系统 |
k |
uəŋ |
||
隋唐 |
拟音/周法高系统 |
k |
uəŋ |
||
隋唐 |
拟音/李方桂系统 |
k |
wəng |
||
隋唐 |
拟音/陈新雄系统 |
k |
uəŋ |
||
参考资料[4] |
方言汇集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kwen1[客英字典]kwen1kwen3[海陆腔]kwen1[宝安腔]gang1[客语拼音字汇]gen3guen3粤语gwang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