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伐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场意义重大的战争。这场战场结束了民国初期军阀割据的混战局面,中国也完成了形式上的统一。
(北伐军)
在这场战争中,北伐军队一开始的总兵力只有10万出头,而北洋军阀却坐拥70万大军。在如此悬殊的兵力差距之下,北伐军为何还能够完成统一呢?
1926年,张作霖、吴佩孚、阎锡山和张宗昌组建联军,一起对冯玉祥发起了进攻,史称“南口大战”。面对兵锋强劲的联军,冯玉祥的国民军被打得伤亡过半,弹尽粮绝,最终只能向包头一带撤退。
就在吴佩孚喜滋滋地瓜分胜利果实之时,国军却于1926年7月在广州誓师,气势汹汹地向湖南挺进。
要知道,吴佩孚同冯玉祥积怨已久,为了打垮冯玉祥,吴佩孚几乎将大部分精锐都带去了南口参战,他压根就没有在湖南留下太多人马。
吴佩孚当然不是一个莽夫,他之所以敢大举进攻冯玉祥,主要是因为国军当时只有10万的军队,他料定这点兵马不可能翻起什么风浪。而且哪怕国军真的倾巢而出,吴佩孚也有自信,能在留守军队失败前赶回救援。
然而,战争的过程之快,远远超出了吴佩孚的想象。国军派出的先头部队是由李宗仁、白崇禧率领的桂系第7军,基本可以说是战斗力最强的一个部队。在桂系第7军的进攻下,湖南守军根本就毫无还手之力。
(吴佩孚)
等湖南已经全军覆没后,吴佩孚才火急火燎地赶到了武汉。此时的吴佩孚仍有20万的大军,在他看来,这支军队是足够在数量上压制对手的。然而,国军在占领湖南后,却在当地进行了一波疯狂扩军。部队的兵力从出两广时的10万人,暴增到了近30部队。
此时的吴佩孚感到了危机,便开始向之前合作过的军阀求助,但却没有起到什么帮助。双方军队一交火,吴佩孚部队直接遭到毁灭式打击,差点被全歼。
吴佩孚随即去河南寻求靳云鹏帮助,结果靳云鹏反而收编了他的残军。
吴佩孚有苦没处说,最后只能去天津租界。
在控制住两湖地区后,国军开始向孙传芳动手。
孙传芳的嫡系部队战力不俗,国军战力强劲的第7军在损失了4000人之后,最终还是拿下了江西。与此同时,国军也对浙江和福建发起了进攻。这两省的军队严重缺乏战斗欲望,国军兵不血刃又拿下了这两个省。
在接连失败之后,孙传芳开始向张作霖求援。张作霖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他随即联络了张宗昌一起向北伐军发起反攻。但张宗昌军队的实力实在有限,军队战斗力太差。在国军和工人武装的攻击中,上海和南京也落入了北伐军手中。
(孙传芳)
1927年4月,蒋中正开始实行肃清政策,新成立了南京政府,并同武汉政府对峙,史称“宁汉分裂”。随后桂系开始倒蒋,蒋中正不得已宣布下野,武汉和南京政府不久之后重归于好。
在这段期间,张作霖趁着国军内乱,与孙传芳进行了一次反攻。但反扑行动基本没有任何成效。随着北伐军的“龙潭大捷”,孙传芳部队基本上遭到了全灭。
眼见北伐军所向无敌,冯玉祥和阎锡山也先后加入了国军队伍中。经过整编之后,北伐军拥有了70万大军。而仅剩的对手张作霖和张宗昌却只有40多万。
双方很快在战场上交手,张作霖遭到完败,北伐军攻占北京。在撤军的途中,张作霖不幸被日本人在皇姑屯炸死。此事之后,北伐军同奉系进行了谈判。1928年12月,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北伐战争由此正式结束。
(张作霖)
说起来,北伐军能以10万兵力起家并获得成功,主要有三个原因。
第一,北伐军的战略正确。从战争一开始,北伐军就采取了各个击破的战略。他们首先是以打倒吴佩孚为目标,暗中同孙传芳保持联系。而张作霖离得太远,北伐军暂时没有考虑。等吴佩孚倒下后,北伐军也是专打孙传芳的地盘,目标相当明确。
第二,北洋军阀不团结。自民国以来,北洋军阀一直打得十分热闹。为了争夺北京政权,直皖奉三系鼎立,先后爆发了数次战争。多年的争锋无疑损耗了各派系的实力。等他们认识到北伐军厉害的时候,已经为时太晚了。
第三,北伐军战力更强。北洋军队只是一群雇佣兵,没有理想没有目标,当兵只是为了讨生活。相比之下,北伐军中有大量黄埔军校的人才,有苏联的武器装备和训练顾问,他们有自己的理念和信仰,双方的战斗力根本不能相提并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