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编辑
中文名
隶
释义
附属,属于,旧时地位低下而被奴役的人,汉字的一种书体,由篆书简化演变而成
拼音
lì,dài
同音字
吏、莉、利
组词
隶业、隶习
偏旁部首
隶
笔画顺序
横折、横、横、竖钩、点、提、撇、捺
笔画数
8笔
结构
单一结构
隶编辑
汉语汉字
“隶”,现代汉语规范一级字(常用字),普通话读音为lì,dài,最早见于秦朝小篆时代,在六书中属于形声字。“隶”字,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为“及也。从又,从㞑省。又,持㞑者,从后及之也。凡隶之属皆从隶。徒耐切”。“隶”的基本含义为附属,属于,如隶属、直隶中央;引申含义为封建时代的衙役,如隶卒、皂隶;旧时地位低下而被奴役的人,如奴隶、隶仆[1]。
流离在古文中,“隶”通“离”,表示流离[1]。
目录
1字源演变2详细释义3古籍释义
康熙字典说文解字4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书写演变书法欣赏
5音韵汇集韵书集成中古音系
字源演变
编辑
隶的字源演变图
“隶”,初见于春秋晚期时代,会意字。金文、篆书形体像手抓住一条尾巴,表示从后边抓住。隶后写作隸,从柰,从隶,表示从事采摘果子工作的人是奴隶。后来逐渐见于楚系简帛、说文,最终演变成楷书体简化版的“隶”。其字源演变如图所示[1][2]:
隶的字源演变图
详细释义
编辑
拼音 |
词性 |
释义 |
英译 |
例词 |
例句 |
lì |
动词 |
同本义 |
catch;capture |
隶,及也,从又从尾省,又持尾者从后及之也。——《说文》 |
|
跟从;附属 |
besubordinateto |
隶事 |
隶而从者。——唐·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
||
通“离”。流离 |
livethelifeofarefugee |
饿馑流隶,饥寒道路。——《汉书·叙传·王命论》 |
|||
检查 |
examine;review;inspect |
关东吏隶郡国出入关者。——《史记·酷吏列传》 |
|||
练习 |
practise |
廼令群臣习隶。——《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
|||
名词 |
中囯古代对一种奴隶或差役的称谓 |
slave;personinservitude |
隶人 |
輿臣隶,隶臣僚。——《左传》 |
|
特指衙役 |
yamenrunner |
皂隶 |
视徒隶则心惕息。——司马迁《报任安书》 |
||
即隶书 |
officialscript |
隸絶 |
|||
参考资料[1] |
古籍释义
编辑
康熙字典
【唐韵】徒耐切【集韵】待戴切,音代。【说文】及也。从又,从尾省。
又,持尾者,从后及之也。【玉篇】亦作逮。【集韵】或作。
又【广韵】【集韵】【韵会】羊至切【正韵】以智切,音肄。义同。
又【广韵】本也。
又【集韵】神至切,音示。《方言》余也,秦晋之闲曰隶。○按今《扬子·方言》本作。
又【集韵】徒对切,音队。从后及之也。
又一曰与也。
又大计切。音第。狐子也。○按《尔雅·释兽》貍子。《释文》音曳,《集韵》作隶,音大计切,未知何据。又荡亥切,音殆。与迨逮同[1]。
说文解字
及也。从又,从㞑省。又,持㞑者,从后及之也。凡隶之属皆从隶。徒耐切[1]。
说文解字注
及也。此与辵部逮音义皆同。逮专行而隶废矣。从又㞑省。又持㞑者从后及之也。徒耐切。古音在十五部。凡隶之属皆从隶[1]。
字形书法
编辑
字形对比
中国大陆 |
中国台湾 |
中国香港 |
日本 |
参考资料[1] |
书写演变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参考资料[4] |
书法欣赏
楷书-刘清之-《刘园集帖》 |
行书-智果-《玉烟堂法帖》 |
草书-孙过庭-《邻苏园法帖》 |
隶书-陈鸿寿-《书法大字典》 |
篆书-广金石韵府-《广金石韵府》 |
参考资料[3] |
音韵汇集
编辑
韵书集成
字形 |
韵书 |
摄 |
声调 |
韵目 |
字母 |
声类 |
开合 |
等第 |
清浊 |
反切 |
拟音 |
隶 |
广韵 |
止 |
去 |
至 |
以 |
|
开 |
三 |
次浊 |
羊至切/音代 |
0jei |
|
|
蟹 |
去 |
代 |
定 |
|
开 |
一 |
全浊 |
徒耐切/羊至切 |
dʰAi |
|
集韵 |
蟹 |
上 |
海 |
|
定 |
开 |
一 |
全浊 |
荡亥切 |
dɒi |
|
|
止 |
去 |
至 |
|
船/常 |
开 |
三 |
全浊 |
神至切 |
ʥiɪ |
|
|
止 |
去 |
至 |
|
以 |
开 |
三 |
次浊 |
羊至切 |
0iɪ |
|
|
蟹 |
去 |
霁 |
|
定 |
开 |
四 |
全浊 |
大计切 |
dɛi |
|
|
蟹 |
去 |
队 |
|
定 |
合 |
一 |
全浊 |
徒对切 |
duɒi |
|
|
蟹 |
去 |
代 |
|
定 |
开 |
一 |
全浊 |
待戴切 |
dɒi |
|
洪武 |
|
去 |
寘 |
喻 |
以 |
|
|
次浊 |
以智切 |
oie |
隶 |
增韵 |
|
去 |
霁 |
|
|
|
|
|
郎计切 |
|
|
中原 |
|
去声 |
齐微 |
来 |
|
|
|
次浊 |
|
li |
|
中州 |
|
去声 |
齐微 |
|
|
|
|
|
郎帝切 |
|
参考资料[5] |
中古音系
时代 |
声韵系统名称 |
韵部 |
声调 |
声母 |
韵母 |
隋唐 |
拟音/王力系统 |
|
|
j |
i |
隋唐 |
拟音/董同龢系统 |
|
|
jei |
|
隋唐 |
拟音/周法高系统 |
|
|
iɪi |
|
隋唐 |
拟音/李方桂系统 |
|
|
ji |
i |
隋唐 |
拟音/陈新雄系统 |
|
|
ǐ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