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编辑
中文名
两
外文名
two; both; pair; couple; ounce
释义
数目,二;双方;中国市制重量单位;表示不定数目
拼音
liǎnɡ
同音字
俩
组词
两败俱伤
偏旁部首
一
笔画顺序
横、竖、横折钩、撇 、点、撇、点
笔画数
7笔
结构
单一结构
五笔
gmww
繁体
兩
仓颉码
moob
郑码
aloo
四角号码
10227
部首笔画
1笔
笔顺编号
1253434
笔顺读写
横竖折撇捺撇捺
字码
基本区 U+4E24
字级
一级字
平水韵
上声二十二养
注音
ㄌ一ㄤˇ
部外笔画
6笔
两编辑
汉语汉字
“两”,现代汉语规范一级字(常用字),普通话读音为liǎng,最早见于金文时代,在六书中属于会意字。“两”的基本含义为数目,二,一般用于量词和“个、半、千、万、亿”前,如两个黄鹂;引申含义为双方,如两可、两边;中国市制重量单位,如十两[1]。
在日常使用中,“两”也常做动词,表示等同、比并,如两帝、两当[1]。
目录
1字源演变2详细释义3古籍释义康熙字典
说文解字4字形书法字形对比书写演示
书法欣赏5音韵汇集韵书集成中古音系
方言汇集
字源演变
编辑
“两”,初见于金文时代,早期的字形像一辆双套马车上的轭和一对马鞍。本义是“二”、“双”。《左传》:“御下两马掉鞅而还。”又用作计算车辆的单位,后作‘辆”《诗经》:“白两御之。”后来陆续在楚系简帛、秦系简牍、说文中发现,“两”字简体版的楷书从说文演变而来。“两”的字源演变图如下[2][1]:
两的字源演变
两的字源演变
详细释义
编辑
拼音 |
词性 |
释义 |
英文 |
例词 |
例句 |
liǎng |
量词 |
二十四铢为一两 |
liang,aunitofweight |
衡权…本起于黄钟之重。一龠容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二十四铢为两,十六两为斤。…两者,两黄钟律之重也。——《汉书·律历志上》 |
|
双。用于鞋娄 |
two |
归夫人鱼轩,重锦三十两。——《左传·闵公二年》 |
|||
通“辆”。车一乘 |
usedforbuses,carts,etc. |
之子于归,百两御之。——《诗·召南·鹊巢》 |
|||
数词 |
二 |
two |
两个人、两扇门 |
两骑来是谁。——唐·白居易《卖炭翁》 |
|
双方;常用于相对的两个方面或成对的人或事物 |
both;either;mutual |
势不两立、两败俱伤 |
两鬓苍苍。——唐·白居易《卖炭翁》 |
||
表示不定数,多与“一”或“三”前后连用,义为少量 |
some;afew |
两三、两言 |
拨弦三两声。——唐·白居易《琵琶行》 |
||
副词 |
同时兼具两方面,双方,两下里 |
both(sides);either;mutual |
两兼、两礼 |
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荀子·劝学》 |
|
动词 |
等同;比并 |
equal |
两大、两帝 |
御下,两马,掉鞅。——《左传》 |
|
参考资料[1] |
古籍释义
编辑
康熙字典
【唐韵】【正韵】良奖切【集韵】【韵会】里养切,良上声。【说文】再也。【易·系辞】兼三才而两之。
又【玉篇】匹耦也。【周礼·天官·大宰之职】以九两系邦国之民。【注】两犹耦也,所以协耦万民,联系不散,有九事也。
又【韵会】匹也。【左传·闵二年】重锦三十两。【注】三十匹也。
又车数曰两。【后汉·吴祐传】载之兼两。【注】车有两轮,故称两。
又【玉篇】二十四铢爲两。
又【鸡林类事】四十曰麻两。
又【史记·平准书】更铸四铢钱,其文爲半两。
又【南史·齐和帝纪】百姓及朝士皆以方帛塡胸,名曰假两。
又【唐韵】【集韵】【韵会】力让切【正韵】力仗切,良去声【诗·召南】百两御之[1]。
说文解字
二十四铢爲一两。从一;㒳,平分,亦声。良奬切[1]。
说文解字注
二十四铢爲一两。一字衍。禾部曰。十二粟爲一分。十二分爲一铢。律历志曰。衡权本起于黄锺之重。一龠容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爲两。二十四铢爲两。按两者、㒳黄锺之重。故从㒳也。从一㒳。会意。㒳、逗。平分也。㒳小徐作两。误。今正。也字今增。此说从㒳之意。㒳亦声。良奬切。十部[1]。
字形书法
编辑
字形对比
中国大陆 |
中国台湾 |
中国香港 |
参考资料[1] |
书写演示
1 |
2 |
3 |
4 |
5 |
6 |
7 |
参考资料[3] |
书法欣赏
楷书-吴湖帆-《化度寺碑》 |
行书-唐太宗-《淳化阁帖》 |
草书-赵之谦-《墨五种》 |
隶书-唐玄宗-《石台孝经》 |
篆书-新绛帖-《新绛帖》 |
参考资料[4] |
音韵汇集
编辑
韵书集成
字形 |
韵书 |
摄 |
声调 |
韵目 |
字母 |
声类 |
开合 |
等第 |
清浊 |
反切 |
拟音 |
两 |
广韵 |
宕 |
上 |
养 |
来 |
开 |
三 |
次浊 |
良㢡(奖)切/力让切 |
ljɑŋ |
|
宕 |
去 |
漾 |
来 |
开 |
三 |
次浊 |
力让切/良奖切 |
ljɑŋ |
|||
集韵 |
宕 |
上 |
养 |
来 |
开 |
三 |
次浊 |
里养切 |
liɑŋ |
||
宕 |
去 |
漾 |
来 |
开 |
三 |
次浊 |
力让切 |
liɑŋ |
|||
韵略 |
上 |
养 |
良奖切 |
||||||||
去 |
漾 |
力让切 |
|||||||||
增韵 |
上 |
养 |
良奖切 |
||||||||
去 |
漾 |
力仗切 |
|||||||||
中原 |
上声 |
江阳 |
来 |
次浊 |
liaŋ |
||||||
中州 |
上声 |
江阳 |
良蒋切 |
||||||||
去声 |
江阳 |
离丈切 |
|||||||||
洪武 |
上 |
养 |
来 |
来 |
次浊 |
良奖切 |
liaŋ |
||||
去 |
漾 |
来 |
来 |
次浊 |
力仗切 |
liaŋ |
|||||
参考资料[5] |
中古音系
时代 |
声韵系统名称 |
韵部 |
声调 |
声母 |
韵母 |
备注 |
魏 |
阳 |
jang |
||||
晋 |
阳 |
jang |
||||
南北朝 |
宋北魏前期 |
阳唐 |
jɑŋ |
|||
南北朝 |
北魏后期北齐 |
阳唐 |
jɑŋ |
|||
南北朝 |
齐梁陈北周隋 |
阳唐 |
jɑŋ |
|||
隋唐 |
拟音/高本汉系统 |
l |
i̯aŋ |
|||
隋唐 |
拟音/王力系统 |
l |
ǐaŋ |
|||
隋唐 |
拟音/董同龢系统 |
l |
jɑŋ |
|||
隋唐 |
拟音/周法高系统 |
l |
iɑŋ |
|||
隋唐 |
拟音/李方桂系统 |
l |
jang |
|||
隋唐 |
拟音/陈新雄系统 |
l |
ǐɑ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