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与“人民”之间是什么关系?有的人给出了答案,他们说“官”与“人民”之间的关系是由仆人和主人演化而来的,人类政治文明起源和发展一直在这两者之间纠缠不休。“人民公仆”四个字最早出自意大利著名诗人但丁的《论世界帝国》,但丁表示:“百姓不为国王和代表存在,相反代表会因为公民的存在而存在。”“人民公仆”的存在会对百姓产生多大的益处,最终,公民决定是否让代表和国王出现。在这个理论越来越广泛运用的基础上,提出了官员都是百姓的勤务兵的观点。
图|耿彦波
耿彦波就是这样一名为人民勤勤恳恳地“勤务兵”。随着《人民的名义》越来越火,大家都知道了像李达康这样清正廉明的“人民公仆”,而在现实中,李达康也是有原型的,他就是耿彦波。那么,现实中的耿彦波究竟做了什么,才会被人们如此爱戴呢?
1995年3月,耿彦波在晋中市灵石县担任县委副书记的职务,他来到灵石县的第一件事就是发展本地特色,大力发展当地的旅游业,带动经济的发展。
灵石县到底有什么特色?原来,这里有一个充满了历史底蕴的晋商大院。当年,为了修复晋商大院,财政收入只有1亿元的灵石县不惜花费了5000万元,可想而知,修复之后的晋商大院有多么震撼。
图|耿彦波正在视察工作
当时的灵石县流传着:“五岳归来不看山,王家归来不看院”的说法,也正是因为这句话,才为晋商大院吸引了大量的游客。每年旅游旺季的时候,晋商大院都是人山人海,客流量的激增,也为灵石县带来了大量的收益。
只要看到晋商大院比肩接踵的场面,当地百姓就会不由地想起这位县委副书记耿彦波。大家佩服这位副书记的眼光和远见。如果没有他,灵石县的经济不会有如此快的发展。
此后,耿彦波被调到榆次任职,担任榆次市长的职务。上任之后,耿彦波的举动就让人们大开眼界,做了一件让大家跌破眼镜的“壮举”:炸毁榆次的地标建筑。这个消息传到外界之后,大家都不敢相信,因为实在想不通市长为什么要把地标建筑炸掉。
图|耿彦波
然而,在耿彦波看来,这座所谓的地标建筑,并没有文化底蕴,因此没有任何含义,反而是个路障。既然对交通有障碍,那就要炸毁,这是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将地标的建筑炸毁之后,整条道路都焕然一新,看到成效之后,民众纷纷拍手称奇。
紧接着,他又开始进行接下来的建设工作,将榆次城南的文物古迹点进行整合,整合完成后,就有了后来的“榆次古城”。榆次古城建成之后,耿彦波又将整个榆次的市容市貌整改了一番,有了这些铺垫,整个榆次都面目一新,令人向往。
耿彦波对于榆次的贡献,用一句话来说,就是:一个人拯救了一座城,是他的到来,让这个城市重新焕发了魅力。
图|雨中的耿彦波
2006年,耿彦波被调到太原工作。刚到太原的前两年,耿彦波的工作重点都放在解决太原交通拥堵的问题上,当时,太原的交通存在很大的问题,这也很让他头疼。不过,对于耿彦波来说,这些困难都难不倒他,他的思想和远见也超乎大家的想象。
耿彦波把解决交通问题的第一步就放在改造主要交通干道上,主要交通干道一疏通,城市的“血管”也就通畅起来,之后,又针对一些小问题进行一系列整改,仅仅两年的时间,整个太原的交通问题,就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不得不说,耿彦波真是一位踏实做实事的人民好公仆。
此外,在太原市任职的期间,耿彦波为太原改造了170个城中村,修复了太原古县,这些都是他用日以继夜地努力换来的,等太原市建设完成之后,耿彦波整个人都憔悴了不少。小小的身躯,却承载着大大的梦想,耿彦波所做的一切,值得大家的爱戴和尊重。
图|耿彦波正在工作
太原建设好之后不久,耿彦波又被调到了大同。初到大同时,这里还只是一个不像样的“城区”,说是城区,其实连城区在哪都不知道。整个城市的环境完全可以用三个字概括:脏、乱、差。看到一座城市如此颓废,当时耿彦波的心里就很不是滋味,就下定决心要改变大同的现状。
经过一番仔细的调研之后,耿彦波发现:大同有很多可以发展完善的地方,不仅有煤矿、各种古城景点,还有各种石窟。在看到大同的发展潜力之后,耿彦波便开始着手改造大同,利用自己的远见和能力,开发大同的煤矿产业以及当地的古城旅游产业。
图|耿彦波年轻时
当时,耿彦波以大同市内的御河为界,将大同市分为“河东”和“河西”两个部分。“河东”大力发展现代化建设,而“河西”则发展古城旅游业,颇具成效。
其实,在此之前,耿彦波因为炸毁地标性建筑,在外界的名气并不好。这也导致刚上任的时候,大同人民相当怀疑他的工作能力,甚至给他取了一个绰号,名叫“耿拆拆”。因此,刚开始搞建设的时候,耿彦波的工作还是十分艰难。
虽说耿彦波也知道人们对他的看法,可他并没有在意,而是一步一个脚印地按照自己的计划向前行进,始终把“不留遗憾”作为自己的口号和目标。在耿彦波看来,如果在困难面前选择退缩,不仅自己会后悔,还会受到他人的责骂。
图|纪录片中的耿彦波
当然,他并不想给自己留下遗憾,也不想让后人责骂自己,而且想为后代留下些宝贵的精神财富。为了这个目标,他每天争分夺秒地为大同搞建设,每天五点起,凌晨一两点才睡,发烧也只是用凉水打一下脸,紧接着又投入到工作中。早饭吃两口路边的油条就接着干,午饭更是吃完面就去接着忙工作。在工地视察的他,曾好几次晕倒,两次都有生命危险。
面对采访的时候,记者问耿彦波:“你为什么要这么操劳呢?”耿彦波笑了笑,说道:“其实我也有边享清福边做事的能力,可我不愿意那样做,我认为,为官者就应该亲力亲为,为百姓做事,为城区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在说这句话的时候,耿彦波是非常坚定的,大家也都被他的精神所动容。
图|耿彦波正在听人讲解
2013年,耿彦波的坚持不懈算是有了结果,大同市的多数景区建设落下帷幕。慢慢地,城市越来越出名,人民也享受到了改革发展的红利。大家也都明白了耿彦波的用心良苦,对于这位给民众生活带来巨大改变的领导人,大家也是发自内心的佩服。
耿彦波离任时,市民们更是自发地来告别这个为他们操劳这么多年的市长,这让耿彦波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这句话总是没错,只要你真正的一心为民,人民总会感受到你的诚挚,人民的爱戴更会使干部的工作热情更高,从而正向发展。
图|耿彦波
2015年,耿彦波怒斥昏官的视频更是大火,这个一心为民的好官也成为了一个活脱脱的明星市长,虽然一时无法适从,但是,耿彦波还是努力着适应了他新的工作境遇。
值得一提的是,耿彦波干部也有着一些令人动容的过往,他一路走来更是有说不完的故事。1958年,耿彦波在一个山西和顺县的小山村里出生,祖祖辈辈都是种地的农民,父亲是当时村里的村支书,也正是这样的原因,让耿彦波对待“人民公仆”从小就有着和别人不一样的理解。
图|耿彦波
能吃苦、要强、勤劳更是耿彦波一生的标签。在他18岁时在县委里当一名小干事,志存高远的他,不想止步于此,所以,考了山西大学的干修班。学习期间,他五点起床,紧接着就去图书馆,经常学习到废寝忘食的程度。他的不认输和努力付出让自己看清了前方的路,也成就了他的远见和能力,拥有这样的人才,既是民之所幸,也是国之所幸。
想想耿彦波这一路遭受的骂名,竟然一次都没有退缩过。这样坚定的信念,这样为国为民的信念多少干部能有?耿彦波对城市有着更长远、更精确的发展目标,虽然他不太善于表达,但是,他一直用自己的能力和行动告诉人民自己的热忱,自己的所想。无非就是为人民、为未来的国家发展贡献出自己踏踏实实的努力,这是他一直不停在做的东西。
2019年,耿彦波辞任太原市市长。
图|耿彦波
结语
在过去的十多年里,中国的经济迎来了飞速的发展。而中国飞速发展的经济里是各行各业人民的努力,更是各个“人民公仆”的无畏奉献。这个中国不缺少官员,缺少的正是这种肯办事,不顾一切办事的官员。这样的官员往往都和人民站在一起,他们的目标和人民一致,那就是谋得更幸福的人民生活。而这些与人民站在一起的“人民公仆”更是实现了人民与官员关系的正向发展,让人类政治文明留下了耀眼光彩的一笔。“人民公仆”这个词不是一个虚假的称谓,这四个字承载着人民对官员的爱戴,承载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承载着为人民服务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