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编辑
中文名
芷
外文名
angelica, type of iris
释义
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粗大;茎叶有细毛,夏天开白色小花,果实椭圆形。根可入药。简称“芷”;亦称“辟芷”
拼音
zhǐ
同音字
趾、阯
组词
芷阳
偏旁部首
艹
笔画顺序
横、竖、竖、竖 、横、竖、横
笔画数
7笔
结构
上下结构
芷编辑
汉语汉字
“芷”,现代汉语规范二级字,普通话读音为zhǐ,最早见于隶书时代,在六书中属于形声字。“芷”的含义为白芷,香草名;如芷若。
目录
1字源演变2详细释义3古籍释义
4字形书法字形对比书写演示
书法欣赏5音韵汇集音韵集成
中古音系方言汇集
字源演变
编辑
“芷”,最初见于隶书时代,艹表意,其古文字形体像草,表示芷是一种香草,楷书体和简化版的“芷”都从隶书演变而来,其字源演变图如下[2]:
芷的字源演变
详细释义
编辑
拼音 |
词性 |
释义 |
英译 |
例词 |
例句 |
zhǐ |
名词 |
白芷,香草名 |
angelica |
芷若 |
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范仲淹《岳阳楼记》 |
参考资料[1] |
古籍释义
编辑
康熙字典
【唐韵】【韵会】【正韵】诸市切,音止。白芷,药名。【本草】一名芳香,一名泽芬,生河东川谷中,主长肌肤,润泽颜色,可作面脂。【荀子·劝学篇】兰槐之根是爲芷。【屈原·离骚】扈江蓠与辟芷兮。
又地名。【前汉·夏侯婴传】战于蓝田芷阳。【注】芷阳,后爲霸陵县。◎按芷阳《史记》作茝阳,音义同[1]。
字形书法
编辑
字形对比
中国大陆 |
中国台湾 |
中国香港 |
日本 |
韩国 |
参考资料[1] |
书写演示
芷 |
芷 |
芷 |
芷 |
芷 |
芷 |
芷 |
|
参考资料[3] |
书法欣赏
楷书-文征明-《小楷离骚经》 |
行书-吴玉生-《御赐澄清堂》 |
草书-董其昌-《三希堂法帖》 |
隶书-顾禄-《顾禄隶书诗帖》 |
篆书-吴让之-《临天发神谶碑》 |
参考资料[4] |
音韵汇集
编辑
音韵集成
字形 |
韵书 |
摄 |
声调 |
韵目 |
字母 |
声类 |
开合 |
等第 |
清浊 |
反切 |
拟音 |
芷 |
广韵 |
止 |
上 |
止 |
章 |
开 |
三 |
全清 |
诸市切 |
tɕi |
|
集韵 |
止 |
上 |
止 |
章 |
开 |
三 |
全清 |
渚市切 |
ʨie |
||
韵略 |
上 |
止 |
诸市切 |
||||||||
增韵 |
上 |
止 |
诸氏切 |
||||||||
中原 |
上声 |
支思 |
照 |
全清 |
tʂï |
||||||
中州 |
上声 |
支思 |
之始切 |
||||||||
洪武 |
上 |
纸 |
照 |
陟 |
全清 |
诸氏切 |
tʃie |
||||
参考资料[5] |
中古音系
时代 |
声韵系统名称 |
韵部 |
声调 |
声母 |
韵母 |
南北朝 |
齐梁陈北周隋 |
脂之 |
jei |
||
隋唐 |
拟音/高本汉系统 |
tɕ |
i |
||
隋唐 |
拟音/王力系统 |
tɕ |
ǐə |
||
隋唐 |
拟音/董同龢系统 |
tɕ |
i |
||
隋唐 |
拟音/周法高系统 |
tɕ |
i |
||
隋唐 |
拟音/李方桂系统 |
tś |
ï |
||
隋唐 |
拟音/陈新雄系统 |
tɕ |
ǐə |
||
参考资料[6] |
方言汇集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zih3[宝安腔]zi3[海陆腔]zhi3[梅县腔]tje3chii3chi3[客英字典]zhi3[客语拼音字汇]zi3粤语 zi2潮州话 zi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