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精神的内涵是什么_参加志愿者活动的意义

志愿精神的内涵是什么_参加志愿者活动的意义

基本信息编辑

中文名

志愿者精神

外文名

Volunteer spirit

目的

学习志愿者精神

方法

鼓励和弘扬志愿者精神

定义

一种互助、不求回报的精神

核心观念

服务、团结的理想与信念

主要内容

宣传志愿者精神

志愿者精神意指一种互助、不求回报的精神,它提倡“互相帮助、助人自助、无私奉献、不求回报”。

志愿者凭借自己的双手、头脑、知识、爱心开展各种志愿服务活动,无偿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

目录

1概述2奉献3友爱

4互助5进步

概述

编辑

前联合国秘书长科菲·安南在“2001国际志愿者年”启动仪式上的讲话中指出:“志愿精神的核心是服务、团结的理想和共同使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的信念。从这个意义上说,志愿精神是联合国精神的最终体现。”这句话指出了志愿精神的本质,表达了人们对志愿服务的由衷赞美。1993年,团中央发起实施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1994年12月5日,胡锦涛同志在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成立大会的贺词中指出,“使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青年志愿者精神在青年一代中发扬光大”。当前,“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已广泛为社会所接受。[1]

奉献

编辑

志愿精神的内涵是什么_参加志愿者活动的意义

志愿者精神

“奉献”指恭敬地交付、呈献,即不求回报地付出。奉献精神是高尚的,是志愿服务精神的精髓。志愿者在不计报酬、不求名利、不要特权的情况下参与推动人类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活动,这些都体现着高尚的奉献精神。1938年,白求恩大夫放弃优越的物质条件,不远万里从加拿大来到中国,为八路军提供医疗救治服务,帮助创办了军区卫生学校,亲自编写各种教材并讲课。1939年秋,他在抢救伤员时因不幸感染病毒而牺牲。白求恩大夫将自己的生命奉献给了中国,这种国际主义精神也是奉献精神的重要体现。[1]

友爱

编辑

志愿服务精神提倡志愿者欣赏他人、与人为善、有爱无碍、平等尊重,这便是友爱精神。志愿者之爱跨越了国界、职业和贫富差距,是没有文化差异,没有民族之分,不论高低贵贱的平等之爱,它让社会充满阳光般的温暖。如无国界医生,他们不分种族、政治及宗教信仰,为受天灾、人祸及战火影响的受害者提供人道援助,他们奉献的是超国界之爱。1999年10月15日,无国界医生组织因“一直坚持使灾难受害者享有获得迅速而有效的专业援助的权利”而获得当年的诺贝尔和平奖。[1]

互助

编辑

志愿服务包含着深刻的互助精神,它提倡“互相帮助、助人自助”。志愿者凭借自己的双手、头脑、知识、爱心开展各种志愿服务活动,帮助那些处于困难和危机中的人们。志愿服务者以“互助”精神唤醒了许多人内心的仁爱和慈善,使他们付出所余,持之以恒地真心奉献。“助人自助”帮助人们走出困境,自强自立,重返生活舞台。受助者获得生活的能力后,也会投入到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为社会做贡献的志愿活动中,这些志愿活动都涵盖着深刻的“互助”精神。[1]

进步

编辑

进步精神是志愿服务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志愿者通过参与志愿服务,使自己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时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在志愿活动中无处不体现着“进步”的精神,正是这一精神使人们甘心付出,追求社会和谐之境的实现。[1]

北京通过“志愿北京”信息平台实名注册的志愿者人数突破448.9万人,志愿服务团体8万个,志愿服务已成为展示首都文明风貌的名片。事实上,早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就有170多万奥运志愿者的优秀服务给世界各国的运动员、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也为北京奥运会赢得了世界赞誉。

无独有偶,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武汉保卫战中,也有大批“90后”“00后”青年大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志愿服务,他们不畏艰险、冲锋在前,彰显了蓬勃的青春力量,展示了炽热的青春担当,为武汉保卫战全面胜利作出了卓越贡献,展现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良好精神风貌,让祖国为之自豪、让世界为之瞩目。

近年来,不仅仅是北京市志愿服务事业获得长足发展,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日益强大、国民素质的快速提升,志愿者服务活动已经遍布神州大地,业已形成一股不可抵挡的时代潮流和社会趋势。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们应从青年的地位、作用和力量出发,积极引导和组织开展青年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引导青年一代踊跃投身党和人民各项事业,当好祖国建设的生力军和突击队。

首先,组织引导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要准确把握青年成长成才的新特点和新规律。当代大学生是备受呵护的一代,他们普遍自我评价较高,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较强,成就和赞许动机强烈。他们精力充沛、思维敏捷,接受能力强,愿意接受新鲜事物。但是,他们情感浓烈、热情奔放,价值观念尚不稳定,情绪变化比较明显。因此,要引导大学生树牢“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意识,把满腔才情和满腹经纶融入到志愿服务活动中去,向群众学习、下基层创新,切实在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生动实践中实现人生价值。

其次,要在志愿服务活动中不断强化现代志愿服务精神,让其在青年大学生的心灵深处生根发芽。志愿者精神是一种以关爱、互助为思想内核的价值取向,是促进和谐社会的精神力量。志愿精神也是一种社会责任,是为了维护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对社会和他人负责的一些最基本、最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志愿精神体现了中国的传统美德和志愿者“无私奉献”的道德价值观念。强化志愿服务精神,有利于纠正和消解大学生在志愿活动中滋生的利己心、功利性,杜绝所谓的“让履历光鲜、为简历镀金”的短视行为,切实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激发大学生承担社会责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再其次,要切实为大学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保驾护航”,提供必要的政策设计和系统支持。志愿服务是汇集社会资源、激发社会活力、扩大社会参与、创新社会治理、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当前,一些高校仍然存在大学生志愿活动积极性不高、参与时间不长、考核不够细化等问题。究其原因,与学生志愿活动缺乏足够系统支持有关。为此,应努力建立健全志愿者注册、服务认定、权益保护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并根据服务项目、时长和质量进行学分认定,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提升志愿服务科学化水平。另外,应充分发挥骨干志愿者核心作用的沟通反馈机制,不断提升志愿者服务意识、服务能力和专业水平。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7870133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Like (0)
Previous 2022-05-29 14:27:06
Next 2022-05-29 14:31:5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