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岳阳楼的认知源自于中学时的一篇课文,宋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多少年来一直想有一天自己能站在岳阳楼上,去感受大文豪笔下那种雄楼高耸、洞庭浩渺的场景。2007年春节过后从深圳开车回程选择了从湖南北上。进入湖南先在长沙停留一天,惦记着第二天转道去岳阳,以完成这个多年的心愿。第二天上午先去游览了长沙“岳麓书院”,之后在阴霾的小雨中驱车到达岳阳市直奔岳阳楼。然而,虽然满足登上了岳阳楼的心愿,却看不到范仲淹笔下“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的壮观景色,雨雾中几乎看不到洞庭湖风光。非常遗憾没能找到我想要的那种感受,这种失落或许是让我以后再来岳阳楼的理由吧。我想,下次再来一定会让我实现愿望。
岳阳楼耸立在湖南省岳阳市西门城头、紧靠洞庭湖畔,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誉,与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湖北武汉的黄鹤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北宋范仲淹脍炙人口的《岳阳楼记》更让岳阳楼名满天下。
现在的岳阳楼为1984年重修,沿袭了清朝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所建时的形制。1988年1月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8月被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保护区。2001年元月核准为首批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岳阳楼的建筑构制独特,风格奇异。气势之壮阔,构制之雄伟,堪称江南三大名楼之首。岳阳楼为四柱三层,飞檐、纯木结构,楼中四柱高耸,楼顶檐牙啄,金碧辉煌.远远而了,恰似一只凌空欲飞的鲲鹏。据资料介绍全楼高达25.35米,平面呈长方形,宽17.2米,进深15.6米,占地251平方米。
岳阳楼中部以四根直径50厘米的楠木大柱直贯楼顶,承载楼体的大部分重量。再用12根圆木柱子支撑2楼,外以12根梓木檐柱,顶起飞檐。彼此牵制,结为整体,全楼梁、柱、檩、椽全靠榫头衔接,相互咬合,稳如磐石。顶部为层叠相衬的“如意斗拱”托举而成的盔顶式,这种拱而复翘的古代将军头盔式的顶式结构在我国古代建筑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岳阳楼始建于公元220年前后,其前身相传为三国时期东吴大将鲁肃的“阅军楼”,因此,东吴周瑜之妻小乔之墓就在岳阳楼的边上也就不足为奇了。西晋南北朝时岳阳楼被称为“巴陵城楼”,中唐李白赋诗之后,始称“岳阳楼”。此时的巴陵城已改为岳阳城,巴陵城楼也随之称为岳阳楼了。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在此登览胜境,凭栏抒怀,并记之于文,咏之于诗,形之于画,工艺美术家亦多以岳阳楼为题材刻画洞庭景物,使岳阳楼成为艺术创作中被反复描摹、久写不衰的一个主题。登岳阳楼可浏览八百里洞庭湖的湖光山色。
宋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滕子京被贬至岳州,当时的岳阳楼已坍塌,滕子京于庆历五年在广大民众的支持下重建了岳阳楼。滕子京重修岳阳楼后委人画了一幅《洞庭晚秋图》和一封求记书寄给当时的大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范仲淹,请他为楼作记。当时范仲淹正被贬到河南邓州戍边,见其书信后,欣然奋笔疾书,写下了名传千古的《岳阳楼记》。《岳阳楼记》全文360余字,字字珠玑,文章情景交融,内容博大,气势磅礴,语气铿锵,尤其其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句,哲理精深,体现了中华民族之伟大精神,为人们广为传诵。自此《岳阳楼记》名传千古,岳阳楼也名满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