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同性恋叫什么?起源历史

女同性恋,汉语词语,拼音为nǚ tóng xìng liàn,又称女同、拉拉、百合、蕾丝边、Lesbian、Les、 Girlslove、是指只对同性产生爱情和性欲的女性。

尽管自古以来女同性恋曾被记载于多处文化中,但是直至今日才出现蕾、蕾丝边、拉拉等字词,用以形容女同性恋者。十九世纪晚期,性学家发表了他们对同性欲望与行为表现的研究,标明了女同性恋者在西方文化中是属于独立的群体。因此,意识到自身新医学身份的女性逐渐在欧洲与北美洲形成秘密次文化。

黑色三角形代表着女同性恋的身份标识,它来源于纳粹德国,当时使用它在集中营中区分被认为是“反社会”的女性(例如:对纳粹家庭价值观构成威胁的人)。如果有女人反对生育或反对传统家庭价值观,则会被冠上黑色倒三角形。现在黑色三角形是作为女同性恋自豪的标志。

起源

发展

在1890年,医学辞典开始使用该词语,以“蕾丝边之爱”等字词形容女性间的性爱。据1870年文件记载,“蕾丝边”亦被用来描述女性间的情感关系。约至二十世纪时,开始出现了“萨福主义”等可互通的词语。

女同性恋文化日益蓬勃,因而促使亨利·哈维洛克·艾利斯等性学家以医学问题的方式着手分类女同性恋关系。

沿革

在西方同性恋平权运动的60年代,同性恋不分男女,都叫做gay。换句话说,男同性恋固然叫做gay,女同性恋也同样可以称为gay。

时至今日,在西方社会中,gay仍然是男女皆可的一个称呼,如果需要特意区分男同性恋者和女同性恋者的话,则男同性恋者用gay,女同性恋者用les。当一个女同性恋者说:I’m gay。意思就是说:我是同性恋者;而如果说:I’m lesbian,则是在说:我是女同性恋者,两者的区别仅限于此。

但在东方社会,仍然不宜用gay来形容女同性恋者,因为绝大多数东方人并不清楚gay其实通指男女。该单词在传入东方之时,语意并没有准确的完整传递,因此gay在东方社会只等于男同性恋者,即便是信息传播发达的现今,依旧只有少数人才知道gay的准确用法和语意。不过,正是因为gay=男同性恋者的语意已经根植于东方社会之中,所以在东方用gay来称呼女同性恋者,会带给对方男同性恋沙文主义倾向的感觉。即便在西方社会,使用Gay Woman或只肯用gay指称女同性恋者,也是一种挑衅的表现。

然而,由于同性恋运动中普遍存在的男同性恋沙文主义现象,使得女同性恋者们越来越感到不满。比利提斯的女儿(美国早期重要的女同性恋组织)的创始人之戴尔·马丁,在1970年撰文声明与同性恋运动分道扬,继而拥抱与女权主义理论和运动的结盟。

女同性恋叫什么?起源历史

世界各地相爱的les

马丁指责当时的同性恋平权运动由男性及男性的“兄弟情谊”为主导,十五年来都在忽视和排斥女性的诉求,而她们在同性恋运动社群中找不到接受、平等、爱与友谊。她的声明代表了一群在同性恋运动中发现自己被忽视和噤声失望的女同性恋者,她们在女权主义中找到了同盟,因为女权主义恰恰强调女性在整个社会环境中的被忽视和噤声的地位。在女权主义阵营里,不同性取向的女性可以共同反对对于女性的压迫,寻求女性的独立自主与政治声音。

朱莉娅·佩内洛普写于1974年的文章——《女同性恋分离主义》说:退出男同性恋组织是建立女同性恋身份的第一步,同时也是迈向建立女同性恋社群的一步。此后,女同性恋全面撤出(男)同性恋运动,建立了自己的独立身份。在戴尔·马丁和菲利斯。莱昂的领导下的早期著名女同性恋组织——比利蒂斯的女儿,名字来源于由古希腊著名女同性恋诗人萨福一首诗改写的抒情诗。

于是从70年代开始,受到由女同性恋者为核心推动的第二波女性主义影响,Lesbian一词开始被广泛使用——Lesbian本意即为古希腊著名女同性恋诗人萨福居住的古希腊一个小岛的名称Lesbos。19世纪末,医学界开始使用lesbian来指称与萨福有同样性取向的女性。

之后,女同性恋联合女权活动家和同样在同志平权运动中被忽视的双性恋者和跨性别者来与占据同志平权运动主流,霸占地位,好处风光全占尽的男同性恋者们分庭抗礼。不过,随着同性恋平权的发展,近现代的许多男同性恋者渐渐抛弃了男同性恋沙文主义的思想,因为身心体会到了只有男同性恋群体的同志平权运动寸步难行,所以再次与LBT群体握手言和,共同发展同志平权运动。

最终,在1980年出现了LGBT的称呼,是为les(女同性恋)、gay(男同性恋)、bisexual(双性恋)、transgender(跨性别者)的利益结合体。因此,在同性恋群体中,一定要注意词句的用法问题。在同运组织里,一定注意要用LGBT,不然会被认为有同性恋分离主义倾向。在女同性恋组织里,注意不要用Gay Woman,不然会被认为有男同性恋沙文主义倾向。在日常生活中,homosexual一词不常用,因其是从精神病学而来,所以遭到了污名化,通常只有在涉及医学的文章中才会出现。

称呼

中国大陆

在中国大陆,女同性恋最常被称为拉拉,主要是从台湾拉子影响而来,又或称为蕾丝边。在中国古代,女同性恋亦被称为磨镜、对食、自梳等。

中国台湾

在台湾,英文单词Lesbian的中文翻译以拉拉或女同性恋最为常见(也翻译做蕾丝边)。在古代闽南语中,除了磨镜的称呼外,亦因其性行为如同挨石磨,而有石磨仔之隐讳语。

中国香港

在香港,女同性恋一般被称为Les,是英文Lesbian的简称。

历史

中国古代

女同性恋在中国古代是相当普遍的,并被当时的人们所容忍,人们甚至认为女子的同性恋关系是闺阁中必然存在的习俗,当它导致为了爱情的自我牺牲或献身行为时,还会受到人们的赞扬。清代著名才子李渔曾就此题材创作过一部名叫《怜香伴》的戏剧,讲述了佳人爱慕佳人的爱情故事,曹语花美貌与体香异于常人,而崔笺云诗才与谋略并重,二人以诗会友渐生情愫,种下情根,誓作来世夫妻。[1]

清代的女同性恋情形可谓至为激烈,《粤游小志》记载:“广州女子多以拜盟结姊妹,名金兰会,女出嫁后,归家恒不返夫家,若促之过甚,则众姊妹相约自尽。尽十余年风气又复一变,则竟以姊妹花为连理枝矣,且二女同居,必有一女俨若藁[gǎo]砧者。”金兰会的女子又称自梳女,凡是缔结金兰契的女子,一切婚约均属无效,男家不得强娶,她们誓不肯和男子婚嫁,即使被迫嫁人也不会住在夫家和丈夫同寝。而结盟的二女则会同居,随后成双结对、誓不相负,临终前还会选择嗣女继承双方财产,死后也会被埋在一起。

梁绍壬所著的《两般秋雨盦随笔》卷四《金兰会》中也有对金兰会的记载:广东顺德村落女子,多以拜盟结姐妹,名金兰,女出嫁后归宁,恒不返夫家,至有未成夫妇礼,必俟同盟姊妹嫁毕,然后各返夫家,若促之过甚,则众姐妹相约自尽,此等弊习,虽贤有司弗禁也。李铁桥廉使令顺德时,素如此风,凡女子不返夫家者,以朱涂父兄,且鸣金号众,亲押女归以辱之,有自尽者,悉置不理,风稍戢[jí]矣。

在光绪年间的《永明县志》中也有女同性恋的记载:“桃州…其母亦为女计消遣,访他家之女年貌相若者,使其女结为内交。桃州谓之行客。相处以切磋针凿其间,即无他虑,而有用之年华已消磨于不觉。”讲的是桃州许多母亲想方设法的替女儿消遣时光,所以探访其他人家,寻找与女儿年纪、相貌相当的女子,使其女和自家女儿结为内交,桃州把这些女子称为行客。最初行客之兴起,乃由家族主导,为了防止女儿在外胡来,因此安排女性结对,使之安稳闺中,消磨岁月。然而,这常常会导致两女产生爱情,许多行客在密友出嫁的时候会进行阻止,甚至闯进婚礼,持刃刺伤密友的丈夫。

古代的道德观念中男子把女子失贞、失节的淫行当做大罪,礼教竭力鼓吹妻妾之间和睦相处,让家庭中妻与妾、妾与妾和睦如姐妹,有些人因之而产生了爱情,不过这种关系比之于偷情通奸显得温和而隐秘,只要不对宗族构成威胁,男子不唯默许甚至鼓励。然而当女子之间有真正的爱情产生,便会激发巨变。两个女子相爱较之异性恋更为激烈,往往因嫉妒而其纷争,这种事情常常发生,甚至到了性命相搏的地步,以至于儒家知识分子大为震恐,动用政权和族权的力量来加以惩罚。

西方

在古希腊,女同性恋的风气很盛行,有些女同性恋者参加打仗和狩猎活动,同另一个女人结婚,两人像夫妻一样相处。

著名的女诗人萨福在莱斯波斯岛上建立了一个女子学校,她的诗名极盛,被柏拉图誉为“第十缪斯”。她虽有丈夫和女儿,但是没过多久,她就选择了离开丈夫和家庭,萨福的婚姻是不幸的,身为才女的她无法忍受婚姻中没有交流、没有灵魂的结合。

二十多岁的萨福在莱斯波斯岛上创办了一个女子学校,教授诗歌、音乐、仪态,甚至美容和服饰。贵族们把自己的女儿送往该校,萨福喜欢这些年轻美丽的女孩,不仅教授她们诗歌与音乐,闲暇之余热情教授她们恋爱艺术,心中的诗情在朝夕相处中转化为深深的爱恋,她一个接一个地和女学生们相爱,古希腊盛行师生间的同性恋情,师者授业解惑,学生以情相报,所以这些带有强烈同性恋情感的诗歌在当时不但没有遭禁,而且还广为传颂,甚至连莱斯波斯岛上用的货币都以萨福的头像为图案。但最后萨福因遭到一位女恋人的拒绝,而跳海自杀,英年早逝。另外,据说女同性恋的风气在罗马时代比古希腊时更为盛行。

误区

跨性别者不属于同性恋

同性恋群体中有些人很异性化,要是TA们不说,甚至可能都看不出来TA们真实的生理性别。具体表现为:男性发型不定,喜欢化妆、穿女装;女性理男式发型、裹胸、穿男装。这些人是跨性别者,而不是同性恋。虽然同性恋者和这些跨性别者的爱慕对象皆为同性,但同性恋者没有性别认同障碍,他/她们认可,甚至喜爱自己的性别,不会用异性视角去和同性谈情说爱,不存在将形象装扮往异性靠拢的需求,也不存在想要变为异性和模仿异性的想法。

性别认同障碍是一个由心理学家和医生所定义的精神医学用语,通常是指一个人在心理上无法认同自己与生俱来的生理性别,相信自己应该属于另一种性别。这是一种精神医学上的分类定义,通常用来解释与变性、跨性别或异性装扮癖相关的情况。(详细解析请参考“跨性别”词条)

世界精神病学会很明确的将跨性别者归类到了LGBT中的Transgender(跨性别)行列,在DSM-IV的诊断判定中也详细的介绍解释了跨性别的定义。但社会民众仍然会无意或故意的将跨性别、异装癖、异性化和同性恋划上等号或扯上关系,生活在这种社会环境的跨性别者本身也很缺乏这方面的知识,自然会误认为自己是同性恋者。[2]

异装癖和跨性别

有一类人不是跨性别者,但也喜欢穿异性服装、做异性打扮,在穿着异装时会有性兴奋和性满足感,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异装癖。异装癖者和跨性别者是有区别的,跨性别者穿着异装时不会引起性兴奋,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才穿着异装。

医学界普遍认为异装癖者绝大多数是异性恋,少数是双性恋,因为异装癖其实可以算作一种特殊性癖,当异装癖者身着异装时,就好像异性在自己身边或“拥抱”着自己,因此可引起性兴奋。而同性恋者对异性根本没有一丝半毫的兴趣和性趣,自然也不会有这种特殊癖好。[3]

异性化者很受同性恋欢迎?

无论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还是根据各种调查统计来说,真正的同性恋者都对异性化者无感,甚至厌恶。因为同性恋者喜欢的是同性,让他/她们去喜欢一个异性化的同性,还不如去喜欢一个异性化的异性。许多同性恋者甚至比异性恋者更加厌恶异性化者,因为他/她们认为异性化者不爱惜自己的性别魅力。

同性恋者认为:自身的性别特征越明显,就越有魅力。为了吸引优秀的同性,他/她们首先会努力让自己变得优秀来吸引对方,但没有同性恋者会喜欢往异性化发展。同性恋者不会对异性产生爱情和性欲,所以对异性的特征不会有好感,没有同性恋者会希望自己身上有异性特征,更加不会去喜欢异性特征明显的同性。

喜欢异性化者,恰恰证明他/她对异性潜意识的喜爱,双性恋者和异性恋者不一定喜欢异性化者,但喜欢异性化者的人无一例外都是伪同性恋者。他/她们的潜意识是对异性有感觉的,可由于是潜意识,所以他/她们自身并不会发觉,也会坚定的声称自己是绝对的同性恋者。[2]

同性恋中性别特征明显的人是双性恋?

有许多人认为:很有男人味的男同性恋者和很有女人味的女同性恋者多是双性恋,通常暗指男同性恋者中的1和女同性恋者中的P。并认为他/她们都很喜欢异性化者,并深信通过某种手段能让他/她们喜欢上异性,这个观点其实是建立在“性取向可改变”、“同性恋者=异性化”等观念的基础上而生的。但通过以上的论证,这两个观念并不正确,所以性别特征明显的同性恋者多为双性恋者的说法也是不正确的。[2]

双性恋与同性恋

双性恋是一种对男女两性皆可产生爱情和性欲的性取向,为独立性取向,而不是同性恋的一个分支,所以即便双性恋者在与同性交往中,他人和双性恋者也不能用gay、les、同性恋来形容双性恋者,1、0、0.5和T、P、H这种同性恋群体的内部划分,自然也和双性恋者无缘。

而同性恋者是只会对同性产生爱情和性欲的人,准确来说即“身心性别一致的人只喜欢身心性别一致的同性”,爱上一个人的最基本条件就是对方必须是同性,然后才有可能产生爱情。双性恋者对异性是有感觉和兴趣的,同性恋者是一丁点都没有,无论异性长相多么好,性格多么优秀,同性恋者都无感,这就是双性恋者和同性恋者最基本的区别。

具体到喜好的类型上面,双性恋者和同性恋者都是不同的,大多数双性恋者对异性、同性的偏好类型都和异性恋者差不多。同性恋者则喜欢性别特征很明显的同性,即很有男人味的男人和很有女人味的女人。并且,有些双性恋者可能会喜欢异性化者,同性恋者却不会。

在角色分工上,同性恋者并非如人想象般扮演“夫妻”、“男女”角色,而是根据兴趣、能力来平等分担责任和义务,且并不喜欢角色扮演。而许多双性恋者,则多少会不自觉地把异性恋的那套代入到同性关系中,所以即便双性恋者在和同性交往中,可能也会看到“男女”的影子。因此,如果对性取向稍微有点正确了解的话,是能很好区分双性恋者和同性恋者的。[2]

同性恋与属性划分

男同性恋者中的1、0、0.5和女同性恋者中的T、P、H是同志圈里最常见的属性划分,通常解释为1、T是同性恋情侣里扮演男性的一方,0、P是扮演女性的一方,而0.5和H则是两者皆可的人。其实,100.5和TPH原本指的是性爱关系中的位置,而不是指形象性格上的区分,更不是玩异性恋情侣的角色扮演,这些称呼、划分最初也并非源自同性恋者本身。

和其他许多LGBT的别称一样,这些属性划分带有歧视性色彩,以性爱为源衍生的属性称呼,充斥着“同性恋者只有性”的想法。这种根据肉体来取昵称、做划分的行为,基本只出现在以猎奇、俯视的心态视角来研究实验体的时候,至少不是在平等看待同性恋者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词汇。再者,同性恋者的性爱位置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会随时调换的。

至于根据角色进行属性划分的定义,则是在伪同性恋者逐步涌入同志圈后,才渐渐代替原有定义的。现今,许多真正的同性恋者并不提倡同性恋之间划分属性,对于同性恋者来说任何属性划分都毫无意义。[2]

同性恋群体中有很多异性化者?

有些人在观察了同性恋者的社交圈子后,会有一种疑问:同性恋群体里的异性化者为什么会这么多?难道同性恋者还不如跨性别者多吗?

异性化者如此高频的出现在同性恋群体里,其实是有原因的。除上述多种因素外,影视作品也在曲解同性恋者形象的工程里“帮了大忙”。有相当多的影视作品都会刻意把同性恋者的形象刻画的很异性化,例如:男同性恋者手翘兰花指、身姿扭捏、着装花俏;女同性恋者身穿男装、形象男性化、举止粗鲁。这种刻画手法让人们对同性恋者产生了错误的刻板印象,也让跨性别者误会了。

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制片人对同性恋者、LGBT不够了解,或是采取了错误的方式去了解同性恋者。例如:接触到了伪同性恋者、在同志圈(网络和现实中专属同性恋的社交圈子,包括社交平台、社交软件、酒吧等)里寻找演员或了解同性恋者等等,这些都会导致他们对同性恋者产生偏颇的印象和理解。

在这个缺少对性取向正确科普的社会里,连LGBT本身都有可能是性盲(不了解性取向的人),由此产生了大量错误定位自己性取向的人和跨性别者涌入同性恋群体中。虽然伪同性恋者的数量远远没有真正的同性恋者多,但却相当的集中、强势且高调、活跃,大有鸠占鹊巢的趋势。如果制片人本身就是个性盲又随意接触同志圈的话,一不小心就会跑偏,很容易拍出错误的作品。

除了影视作品外,各种五花八门且高产量的娱乐综艺、访谈纪录、科普文章等自媒体作品也会出现以上错误,并且往往因为对LGBT半吊子水桶的认知度,导致内容半真半假,反而更加具有迷惑性、散播性和危害性。伪同性恋者导致了错误的作品出产,错误的作品又导致了伪同性恋者的扩大,而伪同性恋者又十分的高调活跃,经常出现在公众视野中,只要想见,一抓一大把。真正的同性恋者却很容易被当做哥们、闺蜜,根本看不出来,且绝大多数又不混满是伪同性恋者的圈子,因此很难见到,这也是为什么人们觉得同性恋群体里有很多异性化者的原因。[2]

先驱人物

世界同性恋权利运动及同性恋解放史上,女同性恋在同性恋去病化、去罪化进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芭芭拉·吉丁斯

芭芭拉·吉丁斯是美国同志运动的先驱,在同运历史上功勋卓著。除了促使美国精神病学会不再将同性恋视为精神失常以外,她还组建了美国第一个女同性恋组织比利蒂斯女儿的纽约分部,并且主编它的会刊《阶梯》,她成功说服美国图书馆协会让性少数相关文献进入公立图书馆,令大众看到准确的描述,听到公正的声音。

1950年,上大学一年级的芭芭拉·吉丁斯被心理医生诊断为同性恋,并提出要对她进行治疗。吉丁斯没有接受治疗,相反,她开始了艰苦的理论搜集、研究工作。1972年,吉丁斯受邀出席了一个名为“对话:精神病学,同志的朋友还是敌人”的研讨会。

1973年,美国精神病学会理事会将同性恋从精神错乱的名单上除去,当费城的报纸就此采访吉丁斯时,她挖苦地表示,自己当天看到了报上“一个精彩的头条”——“两千万同性恋者得到了及时治愈”。

文海茫茫少知音

1932年7月31日,吉丁斯出生在奥地利的维也纳,其父当时供职于美国驻奥外交使团。1940年全家迁回美国,定居东部的特拉华州。

高中毕业后,吉丁斯就读于美国西北大学戏剧专业。大一时,一位心理医师将她“确诊”为同性恋,并且提出要对她进行“治疗”。

但吉丁斯没有就范,相反,她走进了大学的图书馆,寻找包括医学和法律书籍在内的同性恋相关资料。很快她便意识到,读物少之又少,寥寥可数的几本还被归在了诸如“反常”、“出轨”、“倒错”等条目之下。

此外,几乎所有的文献都只是针对男同性恋者,而且真正论述同性恋爱情本身的书籍几不可寻。

在那一时期的通俗小说里,吉丁斯却找到了她在“科学”文献中找不到的真实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和她们的爱情,在这些人身上她看见了自己的影子。对于她来说,这是一个意味深长的发现,尽管在小说里这些人物似乎都难逃悲剧性的命运。

在图书馆的大量研读占用了吉丁斯太多的时间,她没有通过学期考试,回家小住之后,她离家只身去了费城。

峰回路转花又明

在艰难寻找相关文献的时候,她发现了爱德华·萨格林以Donald Webster Cory为笔名发表的《美国的同性恋》,她联系到萨格林,并通过他接触到当时羽翼渐丰的爱同志运动以及其刊物《一》。

1956年,吉丁斯去加州参观《一》的编辑部,她同时还听说了“比利蒂斯女儿”并参加了她们的首次会议,认识了社团的创始人菲利斯·莱昂和戴尔·马丁。[比利蒂斯是古希腊一位萨福式的人物,美国的第一个女同性恋组织Daughters of Bilitis即得名于她,此外法国同性恋作家Pierre Louÿs有小说《比利蒂斯之歌》,并于1977年被改编成电影《少女情怀总是诗》。

两年后吉丁斯应邀建立比利蒂斯女儿的纽约分部,虽然她住在费城,但还是痛快地接受了这个具有挑战性的计划。

1961年,在比利蒂斯女儿的野餐会上,吉丁斯结识了也同样身为同志活动家的凯·拉赫森,两人坠入爱河并相伴终生。

1963年,吉丁斯接管社团的会刊《阶梯》,她把杂志引向了更好斗的方向,这一做法挑战了比利蒂斯女儿的社会同化主义立场,她还公开质疑医学权威以及将同性恋视为疾病的观点。

吉丁斯反对比利蒂斯女儿不参加直接的政治行动的姿态。在受到华盛顿特区的社会活动家弗兰克·卡米利的启发之后,她开始积极地参与早期的同志平权示威游行,例如1965年在白宫的示威,要求联邦政府打击对同志的就业歧视,以及每年7月4日国庆节在费城独立厅举行的示威。

吉丁斯在首次同志平权示威活动中,费城,1965年7月4日。标牌所言:同性恋者也是人。

去病理化功勋著

示威游行在当时的同志运动中仍是存有争议的策略,吉丁斯因此和比利蒂斯女儿分道扬镳[biāo]。

而此时,正在大力倡导将同性恋非精神病化的卡米利邀请吉丁斯加入这一行动,吉丁斯于是欣然应邀。

1971年卡米利和吉丁斯共同举办了在美国精神病学会的展览,次年,他们受邀出席了一个名为“对话:精神病学,同志的朋友还是敌人”的研讨会。

当拉赫森指出,会上的精神病医师都是异性恋者时,吉丁斯找到了一位身为同性恋者的精神病学家,他愿意在使用面具和变声话筒掩护的前提下匿名出席。有意思的是,这番不得已而为之的掩护,本身就是对当时职业领域内以及全社会的同性恋恐惧的极佳讽刺。

讨论会上,吉丁斯还宣读了多位身为同性恋者的精神病医师的匿名证词。

同志图书波澜兴

吉丁斯十分关心性少数群体相关文献的可借阅程度。1970年,她了解到美国图书馆协会的一些同志会员正在组建一个后来被命名为同性恋工作组织的社团。[同性恋工作组织,后发展为全国男女同性恋工作组织]。

由于美国图书馆协会的大会也向非专业人士开放,吉丁斯于是前往一探究竟。她很快成为了同性恋工作组织的骨干成员,他们的首个计划是出炉一份精选而可行的同志书单。

这份书单里的37本书如星星之火,很快形成燎原之势。不断有读者来信,要求书单的编辑者就同志领域的某个专题提供更具针对性的书目。

在1971年的美国图书馆协会达拉斯年会上,同性恋工作组织将首个同志图书奖颁给了阿尔玛·卢松,她以Isabel Miller为笔名创作了《我们的地方》,该书后以 《佩兴斯和萨拉》为题出版。

达拉斯大会期间,吉丁斯和同事们还想出了一个非常大胆的举动:他们在展览区设立了一个接吻亭,提议大家拥抱一个同性恋。当然了,没有哪位与会者敢于上前一试,所以吉丁斯和卢松便在前来采访的电视镜头前拥抱了彼此。

同性恋工作组织小组后来成为了美国图书馆协会的一个固定机构并且大受欢迎。

吉丁斯并不就此罢休,她敦促年度同志图书奖成为美国图书馆协会的一个正式奖项。1986年,当她从同性恋工作组织协调人位置上卸任之时,她终于得以骄傲地宣布,自己的这一提议被采纳了。

2001年,吉丁斯得到了男女同性恋反诽谤联盟颁发的一个奖励,这个奖励以吉丁斯的名字命名,用以表彰同志运动中的突出人物,而吉丁斯本人是此奖的首位获得者。

吉丁斯还在由杰夫·杜比瑞执导的纪录片《走出往日》中接受了采访,她字字响耳、处变不惊的口才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和乳腺癌进行了顽强的斗争之后,吉丁斯于2007年2月18日去世。她的爱人拉赫森比她晚些辞世。

吉丁斯与拉赫森一起,把同志运动进行到了她们生命的最后时期。两人一致决定把她们大量的藏书、文件和图片捐献给图书馆及档案馆。毫无疑问,这将为学者和其他读者了解同志运动、了解这对伴侣终生不渝的爱情提供丰富的资源。[4]

戴尔·马丁和菲利斯·莱昂

在美国社会最为保守的历史时期,戴尔·马丁和菲利斯·莱昂这两位勇气可嘉的女性成为了恋人。她们是同性恋解放运动的奠基人,她们发展和扩大了女同性恋的定义。

在她们早期的作品《女同性恋/女人》中,莱昂和马丁对仅仅以性来定义女同性恋的观点提出了质疑,她们将女同性恋定义为性欲、心理、情感和社交兴趣都只投向同性的女性,即使这种性取向没有公开表达出来。这个概念不仅使得那些从未与女人有过性关系的女性也可以将自己归为同性恋,而且使女性认同成为了上世纪七十年代女同志运动的基础。马丁和莱昂还因保持了超过五十年的忠实关系而成为女同伴侣的典范。

[bì]路蓝缕

1921年5月5日,马丁出生于旧金山;莱昂则于1924年11月10日出生于俄克拉荷马州的塔尔萨,但她也在旧金山长大,并在那里接受教育。二人均在大学攻读新闻学,马丁在旧金山州立大学,莱昂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1949年,戴尔·马丁与菲利斯·莱昂在西雅图一家出版公司工作时相遇。1952年,她们相恋了。1953年,她们搬到了旧金山。随后的五十年,她们从未分开过,也没搬过家。

1955年,在与其他女同性恋交流的的过程中,她们和一群朋友成立了一个叫做“比利蒂斯女儿”的组织。命名源于皮埃尔·路易的一本女同情诗集《比利蒂斯之歌》。这个名称是特意选择的,同志们一看便知,外行则不知所云。

1956年,比利蒂斯女儿发行了一份十二页篇幅的油印通讯,名为《阶梯》,由莱昂编辑。原本并不激进的比利蒂斯女儿很快与玛特欣协会,一个主要由中产阶级男同性恋者组成的社团)建立了密切联系,而比利蒂斯女儿也成为第一个全国性的女同性恋社团,《阶梯》则成为首份公开的女同期刊,得以全国发行。由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保守氛围,比利蒂斯女儿的会员身份是保密的,莱昂也在最初几期《阶梯》中使用了笔名。

到上世纪六十年代早期,比利蒂斯女儿已风行全国,发展到芝加哥、纽约、新奥尔良、圣地亚哥、洛杉矶、底特律、丹佛、克里夫兰和费城等地。六十年代早期,《阶梯》的订阅量达到了500份,而实际上它的读者远不止这个数目,因为一本杂志往往在很多不敢订阅的人们之间辗转相传。

尽管莱昂和马丁为组织竭尽所能,但是,年轻激进的女权主义者涌现了出来,并且试图夺权,以便让比利蒂斯女儿变得更具斗争性。到七十年代,莱昂和马丁已经不再是这个组织的领导者,而该组织也很快解散。

中流砥柱

与此同时,莱昂和马丁已在旧金山当地政坛和成立于六十年代中期的宗教与同性恋理事会中表现相当活跃。宗教与同性恋理事会致力于帮助同性恋酒吧免遭警察骚扰。1965年1月1日,警方对同志新年派对的粗暴干涉引发了旧金山宗教领袖们的谴责。随后,宗教与同性恋理事会推动同性恋相关的法律改革、并采取其他措施来改善旧金山同性恋者的处境。

1970年,马丁写了一篇广为流传的文章刊登在《倡导》上,题为《别了,我疏远的兄弟们》。文中,她谴责了同志运动中的男性沙文主义。那时莱昂和马丁常常开玩笑说,女同志们应该在同运阵营中自立门户,但实际上她们后来为加强男同和女同的团结付出了很大努力。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之交,莱昂和马丁还致力于消除妇女运动中的女同性恋恐惧。尽管在国家妇女组织中有很多杰出的同性恋者,但是有些领导人,包括该组织奠基者之一的贝蒂·弗瑞丹在内,都表现出恐同态度。1971年,在洛杉矶的国家妇女组织全国大会上,该组织最终通过一项决议,确认对女同性恋的压迫是一项女性主义议题。

1972年,莱昂和马丁还协助成立了纪念艾丽斯.B.托克拉斯民主俱乐部,以帮助女同性恋者竞选公职。其后,莱昂和马丁都在若干的市委会及其他公共部门工作过。

孜孜不倦

1972年,莱昂和马丁出版了她们最重要的著作《女同性恋/女人》,这本书至今依然是了解20世纪美国女同性恋生活的一本关键读物,涉及性、心理健康等很多问题。在1991年该书20周年纪念版中,莱昂和马丁补充了一些新的资料,从中可以看出女同性恋者对20世纪美国历史的影响与日俱增。

她们1973年的作品《女同性恋的爱与解放》则捍卫了个人对性的选择和自主。

在为同志议题著述和演讲的同时,马丁还是反对家庭暴力的先锋。1976年,她出版了《受虐的妻子们》,该书谴责了婚姻制度中的不平等和普遍存在的对女性的蔑视。

1976年,莱昂获得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教育学博士学位,专攻性学研究。之后她担任全国性学论坛的领导人,成为享誉全国的性学专家。

1979年,二人在旧金山开办了一家费用从优的妇女诊所——莱昂·马丁健康服务。

无论是作为循循善诱的教育者还是高瞻远瞩的活动家,自同性恋运动之始,莱昂和马丁就是风云人物。1995年,二人帮助组建了老年女同志变革组织,并双双作为代表出席了1995年的白宫老年大会。

2002年是二人五十周年纪念,电影制作人琼.E.拜伦发行了一部有关她们生活的纪录片,名为《再无隐秘:戴尔·马丁和菲利斯·莱昂的时代》。

银发新娘

2004年2月12日,莱昂和马丁在旧金山市陪审员梅布尔·藤的主持下举行了婚礼,此前旧金山市市长加文·纽瑟姆批准向同性伴侣颁发结婚证。仪式后,马丁说:“半个多世纪以前,菲利斯和我互许终身。今天,旧金山通过平等和公正,向我们表达了忠诚。”

她们的婚姻很快被加州最高法院以纽瑟姆市长无权颁发结婚证为由宣告无效。莱昂和马丁随后加入一场挑战加州法律合宪性的诉讼,诉因是该法将婚姻局限于异性夫妇。在经历了地区法院胜诉和上诉法院败诉之后,案子最后由加州最高法院审理。

2008年5月15日,一份以4:3的法官意见做出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裁决书发布了。在这份由大法官罗纳德·乔治执笔的裁决书中,加州最高法院判决支持婚姻平等,宣布加州法律剥夺同性伴侣婚姻权的做法违宪。

为了向莱昂和马丁致敬,纽瑟姆市长安排这对伴侣受领法院终审判决后颁发给同性伴侣的第一份结婚证书。2008年6月16日下午五点,市长在市政厅的一个私人庆典上为她们主持了婚礼,紧接着又举办了一个面向亲朋好友及新闻媒体的招待会。

当之无愧

马丁和莱昂成为加州高院裁决后第一对领证的同性伴侣,实在当之无愧。正如全国女同性恋权利中心的执行官凯特·肯戴尔所说,莱昂和马丁在同志平权斗争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在一个一旦出柜就会失去一切的时代,她们出柜了。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她们一直顶着风险大声疾呼。她们所做的,我做不到,我相信我们中的大部分人也都做不到。”

让她们成为第一对合法结婚的同性伴侣,肯戴尔说,“是我们所能做到的承认她们功勋的最起码的一件事。”

马丁和莱昂是现代同性恋运动的鼻祖。她们见证了同志运动从谨小慎微的最初起步,到男女同性恋解放呼声的高涨,再到同志平权进入主流政治领域的发展历程。

令人悲痛的是,婚后仅仅三个月,戴尔·马丁即于2008年8月27日,撇下莱昂、女儿和外孙们,撇下千千万万的仰慕者,逝世于旧金山。[5]

阿德里安·里奇

诗人阿德里安·里奇有着极高的名气和极大的愤怒。她的作品引人注目,因为它们都具有坚定不移的激进视野和炫目而动人的狂暴气质。在将近半个世纪中,她的作品将女性和女同性恋者所受的压迫带入诗歌领域。这周二(3月27日),她病逝于加利福尼亚桑塔克鲁兹的家中,享年82岁。

里奇的作品被广泛的阅读、编选、教学,她本人也被多次采访。几十年来,她是女性主义运动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也是最广为人知的美国公共知识分子之一。从1960年代中期就一直出版她的作品的诺顿出版社说,她写有二十四卷诗作和近十卷散文;仅仅诗作就卖出了近八十万册。

里奇处于三重边缘:她是女性、女同性恋者,也是犹太人。因此,在身份政治这个词被造出来之前,里奇就在她的诗歌和很多文章中表达了相关的想法。

她的诗歌和贝蒂·弗里丹的《女性之谜》异曲同工:她们都描述世代以来限定女性生命的那些令人窒息的细节,她们都令人信服的证明目前由男性掌握,女性缺乏权利的状况必须结束。

女同性恋作家、诗人阿德里安·里奇对于强制性异性恋的批判。里奇认为,在当代社会中,女性的社会化不可避免地基于异性恋的模式,即女性所受的教育和社会影响告诉她们,她们的性别身份和社会角色都是基于与男性的异性恋关系,而这样的模式使得女性既背离了真实的自我,又与其他女性形成竞争关系。为了使女性能够自由发展自己的人格与才能,免于受到压迫性的社会要求,与其他女性相互认同,而不是争夺男性的认可,女性应该致力于创造以女性为主的空间和文化。异性恋本身并不一定对于女性构成问题,但是从社会层面上来说,异性恋的绝对主导地位和所有人都是异性恋的预设、以及异性恋者因符合社会要求而享受到的特权,不仅会使得同性恋女性被边缘化和从社会图景中被抹去,更会促进对于性别形象和角色的刻板印象,从而使所有女性的自由发展受到限制。

与里奇一样,越来越多的女性主义理论写作强调作者的女同性恋视角,通过对于异性恋模式、性别角色、社会规范、性表达和性行为模式的梳理、怀疑、反思和批判,使得女性主义理论和运动的层次更加丰富,角度更加多样,批判更加深入。[6]

法律

1989年10月1日,丹麦成为第一个认可同性结合,允许同性伴侣进行登记的国家。

1996年,夏威夷一法院推翻了州禁止同性婚姻,将婚姻限定于异性之间的州宪法条文,这一判决引发就这一问题的全国讨论。

1996年,威廉·杰斐逊·克林顿签署婚姻保护法案,联邦政府不承认同性婚姻的合法性,授权各州可以拒绝认可其他州的同性结婚证书的合法性,共有38州颁布了相类似的州立法。

2000年,美国佛蒙特州州长霍华德·迪安签署法律,允许同性伙伴之间的“公民结合”,佛蒙特成为美国第一个认可同性结合的州。“civil union”是由佛蒙特州创造出的新法律关系,自此后被广泛使用。

2001年1月1日,荷兰成为第一个法律认可同性婚姻的国家,同性婚姻家庭享有传统家庭所享有的一切待遇。

2002年,挪威、瑞典、冰岛、德国、法国和瑞士认可同性结合登记注册,赋予其大部分传统家庭所享受的权利,其中瑞典允许同性家庭收养孩子。

2003年1月30日,比利时继荷兰之后,成为世界上第二个承认同性婚姻合法的国家。但这部法律禁止同性家庭收养孩子。

2003年6月,美国联邦最高法院作出对“劳伦斯诉得克萨斯”一案的判决,这个判决为同性伴侣争取法律权利(包括结婚)铺平了道路。

2003年6-7月,加拿大的安大略湖省和哥伦比亚省允许同性结婚。

2003年11月18日,马萨诸塞最高法院在Goodridge et al. v. Department of Public Health一案中判定:禁止同性结婚违反马萨诸塞州宪法,并给立法机关180天的时间更改法律。

2004年2月4日,马萨诸塞州最高法院重申两种婚姻间的平等地位和表达是“必须”的,这就意味着要么婚姻适用于同性间的结合,要么不认可各种婚姻形式,只承认所有伴侣间的公民结合,这个判决在2004年5月18日生效。按照相关法律,如果试图推翻法院判决的州宪法修正案至少需要经过州立法机关和公投后才可能通过,即使通过了,也须到2006年才可执行。

2004年2月12日~3月11日,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市新当选的市长Gavin Newsom和其他官员开始于旧金山市发布婚姻证书。戴尔·马丁和菲利斯。莱昂是第一对结婚的同性伴侣。在加州最高法院3月11日,要求旧金山暂停签发同性婚姻证书以作进一步决定前,共有4161对同性伴侣领取了结婚证件。

2004年3月29日,马萨诸塞州通过立法禁止同性婚姻,但承认“公民结合”,赋予同性伴侣部分权利。

2004年5月18日,马萨诸塞州最高法院就Goodridge et al. v. Department of Public Health一案的判决产生法律效力。

2004年12月9日,新西兰国会多位本来反对议案的议员转为支持态度,以过半数通过同性恋者及同居人士的公民结合可以享有与合法夫妇等同的法律地位。有关法律将于2005年4月26日正式生效。

2005年6月28日,加拿大国会下议院通过同性婚姻法案,仍然有待参议院通过和英国君主的批准。

2005年6月30日,西班牙下议院第二次通过同性婚姻法案,推翻参议院一周之前否决此法案的决议。通过后需要一些时日在政府档案中记录公布。7月2日颁布,7月3日起正式成为第三个全国性认可同性婚姻的国家。

2005年7月19日,加拿大参议院通过了“同性婚姻合法”的提案。几小时后,加拿大最高法院负责人在提案上签字,使其成为该国一项正式法律,也使加拿大成为继荷兰,比利时与西班牙后世界上第四个承认“同性婚姻”合法的国家。

2005年12月5日,英国正式允许同性伴侣登记。在公民伴侣关系法案下,希望建立伙伴关系的伴侣必须在当地政府登记,以享受和异性夫妇同等的待遇。

2006年11月,在南非宪法法院判决同性婚姻合宪的一年后,南非议会通过了民事结合法令,南非成为世界第5个、非洲第1个允许同性结婚的国家。

2008年5月,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最高法院判决支持同性婚姻,加州正式对同性伴侣开放注册,该州一度成为美国第2个允许同性结婚的地区,但半年后旨在颠覆同性婚姻的8号提案被通过。

2008年11月,在美国康涅狄格州高等法院于2007年作出同性婚姻合宪的判决一年后,康涅狄格州开始为同性伴侣发放结婚证,该州成为美国第2个允许同性结婚的地区。

2009年1月,在颁布同性民事结合法案后的16年后,挪威上议院通过了同性婚姻法案,挪威成为世界上第6个允许同性结婚的国家。

2009年4月,瑞典议会通过同性婚姻法令,给予同性情侣包括收养、宗教仪式、人工授精在内的全部民事权利,瑞典成为世界上第7个允许同性结婚的国家。

2009年4月,美国爱荷华州最高法院究”Varnum v. Brien“一案做出判决,禁止同性结婚的法令违反该州宪法精神,该判决将于4月24日正式生效,该州成为美国第3个允许同性结婚的地区。

2010年3月3日美国首都华盛顿承认同性婚姻。

2010年3月4日起墨西哥首都法律承认同性婚姻合法。

2010年6月27日,冰岛颁布相关法律,正式承认同性婚姻合法。同一天,冰岛女总理约翰娜和她的长期女伴侣正式走入婚姻殿堂。

2010年7月15日,阿根廷参议院经过激烈辩论通过了允许同性婚姻的法案,阿根廷总统克里斯蒂娜随后颁布这部法案,标志着拉美地区首部承认同性婚姻合法化的法律正式实施。

2010年8月1日,德国正式承认同性婚姻,今后,德国同性恋者将享有与异性婚姻同样的权利。

2013年2月12日,法国国民议会投票通过了允许同性婚姻及收养子女的法案。

2013年3月13日,当地时间12日,美国科罗拉多州议会批准一项允许同性恋者结婚的法案。至此,科罗拉多州与美国另外八个州一道,成为允许同性婚姻的州。科罗拉多州众议院12日以39票比26票通过这项允许同性结婚的法案。该法案拓宽了科州法律以前对婚姻的界定范围,也允许同性婚姻。

据悉,科罗拉多州议会此前就同性婚姻法案进行过几次表决,但由于之前是共和党人主宰多数议席,此问题屡屡受阻。2011年11月换届选举,民主党人夺下该州众议院多数席位,确保了如今法案得以通过。

2013年7月,英国下院已经通过了婚姻平权法案,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次日签字生效。根据新法,英格兰和威尔士地区的同性婚礼将可于2014年3月29日起举行,新法还允许变性后继续保持婚姻关系。英国成为世界上第16个承认同性婚姻的国家。

2014年2月5日,苏格兰议会以105票赞成、18票反对,压倒性通过了同性婚姻合法化法案。如果苏格兰在全民公投之后宣布独立,将成为第17个同性婚姻合法化国家。

2015年6月28日,在美国纽约曼哈顿,帝国大厦点亮彩虹灯庆祝同性婚姻合法。当日,纽约举行一年一度的同性恋大游行。美国最高法院26日以5比4的投票结果裁定,同性婚姻合乎宪法。这一裁决结果意味着同性婚姻在全美50个州全部合法。[7]

知名人士

文学艺术界

萨福,古希腊女诗人

苏珊·桑塔格,美国文学家

格特鲁德·斯坦,美国女作家

伊丽莎白·毕肖普,美国诗人

珍妮特·温特森,英国作家

萨拉·沃特斯,英国作家

演艺界

玛丽莲·梦露,美国演员

葛丽泰·嘉宝,美国演员

艾伦·佩姬,加拿大演员

何诗韵,香港艺人

朱迪·福斯特,美国演员,《沉默的羔羊》主演

辛西娅·尼克松,美国演员

艾伦·德杰尼勒斯,美国演员

琼·杰特,美国摇滚歌手

莎拉·保罗森,美国演员

凯莉·麦吉利斯,美国演员,《壮志凌云》主演

莎拉·吉尔伯特,美国演员

杰西卡·克拉克,英国演员

简·林奇,美国演员

梅丽莎·埃瑟瑞芝,美国音乐家

蕾莎·海利,美国艺人

克里斯塔娜·洛肯,美国艺人

政治界

黄英贤,澳大利亚首位华裔部长,澳大利亚首位公开承认自己同性恋身份的女议员

西于尔扎多蒂,冰岛女总理,世界上第一位公开同性恋取向的国家领导人

安妮丝·帕克,美国休斯敦市市长

凯瑟琳·韦恩,加拿大安大略省省长

体育界

阿丽亚娜·弗里德里希,德国田径运动员

纳芙拉蒂诺娃,美国女子网球运动员

比利·简·金,美国女子网球运动员

科技界

梅根·史密斯,Planet Out CEO,谷歌 副总裁

克里斯蒂·高根,Gawker 负责人

卡拉·斯威舍,AllThings D 创始人

伊迪斯·温莎,IBM 工程师

艾米·艾瑞特,麦迪逊里德 CEO兼创始人,奥利维亚 CEO,Maveron 合伙人

莉萨·布鲁梅尔,微软 CPO

萨拉·斯珀林,Face book 多元化负责人[8]

时尚界

弗莱娅-贝阿·埃里克森,丹麦顶级模特

艾利桑娜·缪斯,美国超模

Tasya van Ree,摄影师

卡拉·迪瓦伊,英国超模

吉雅·卡兰芝,美国超级名模

塔莎·迪伯格,英国超模

Stella Maxwell,英国超模

相关作品

高分电影作品

国家/地区

 电影

中国

得闲炒饭

渺渺

自梳

出轨的女人

游园惊梦

蓝色大门

金枝玉叶

金枝玉叶2

心动

蝴蝶

孤恋花

海上花

美国

卡罗尔

被拒人生

惊世狂花

穆赫兰道

情迷六月花

孩子们都很好

珍妮的婚礼

一个完美的结局

与外婆同行

伊朗式分手

双姝怨

布卢明顿

生活伴侣

末路狂花

恋恋师情

双姝奇恋

猜·情·寻

骤雨

格瑞的困扰

神秘接触

英国

指匠情挑

我的夏日之恋

南茜的情史

同心难改

吉娅

看不见的世界

四角关系

女人泡女人

裂缝

安妮·李斯特的秘密日记

灵契

没有你的我

法国

我想吃掉你

呼吸

少女情怀总是诗

一见钟情

阿黛尔的生活

圣卓佩兹之夏

水仙花开

看海

日本

爱我生活

迷失课后

美好世界终结时

思春期游戏

蓝色大海

圣母在上

爱的言灵

碎片

其它

克洛伊(美国、加拿大、法国)

痴人追梦(德国、法国)

道熙呀(韩国)

罗马的房子(西班牙)

同窗的爱(瑞典、丹麦)

埃洛伊塞(西班牙)

战火中的伊甸园(德国)

柏蒂娜的苦泪(德国)

意乱情迷(加拿大)

海紫(意大利)

爱·面子(加拿大)

追寻塔图女孩(美国、俄罗斯)

突如其来的夏天(阿根廷、荷兰)

柏林情事(意大利、西德)

夜幕画家(德国)

小姐(韩国)

罪孽天使(英国、德国、新西兰)

吻我(瑞典)

只想和你在一起(德国)

桑格莉之夏(立陶宛)

植物学家的中国女孩(法国、加拿大)

高潮艺术(加拿大、美国)

潇洒有情天(法国、美国)

穿制服的女孩(德国)

女人之湖(德国)

秘密(以色列、法国)

夜幕低垂(加拿大)

月光诗篇(巴西)

宝贝,别出声(丹麦)

Bilitis俱乐部的女儿们(韩国)

女高怪谈(韩国)

ACG作品

分类

动漫

神无月的巫女

樱trick

惊爆草莓

candy boy

摇曳百合

轻声密语

黄金拼图

圣母在上

少女革命

青之花

紧扣的星星

ICE

恶魔之谜

Hello!!黄金拼图

犬神同学和猫山同学

舞-HIME

百合熊岚

暗与帽子与书之旅人

天使们的戏曲

少女派别

绯弹的亚里亚AA

游戏

花吻在上

红线

屋上的百合幽灵同学

片羽

白衣性恋爱症候群

FLOWERS

蓝白奇缘

愿望的碎片与白银契约者

百合二重奏

星彩的共鸣

感质空间

漫画

Girl Friends

圣母在上

惊爆草莓

摇曳百合

strawberry shake

Swap Swap

终将成为你

轻声密语

Blue Friend

Candy boy

少女派别

Citrus

雨中你那身影所向之处

SQ

青之花

初恋姐妹

少女管家百合史

神无月的巫女

时光碎片

少女派别

大小姐的专属女仆

电视剧

电视剧

假亦真

唇唇欲动

心倾何处

妖女迷行

大势的百合

大奥

拉字至上

如此一家人

疑犯追踪

世间情

TRANSIT GIRLS

女子监狱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7870133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4-10-17 10:46:31
下一篇 2024-10-18 10:49:48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