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科技进步体现出国与国之间的较量,军事技术是科技的最前沿,如果说第二次世界大战体现出火炮与坦克的技术进步,那么二战之后真正主宰大国战争的肯定是导弹。中国对于导弹技术的发展晚于其他发达国家,但发展的速度决不慢于他们。而中国对于巡航导弹的研发速度一直紧跟世界第一梯队,“红鸟”系列巡航导弹为其代表之作。
红鸟巡航导弹的发展历程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中国已经默默无闻的开始了针对远程目标打击的导弹技术的研发。远程导弹的发动机是导弹技术的核心之一,1985年对小型涡轮风扇发动机的研制与测试获得了突破,这与当时中国国力的提升有着重要联系。1992年第一款射程达到600公里的巡航导弹开始列装部队,并将这种导弹命名为“红鸟1”,这款巡航导航当时只是以测试身份服役,主要目的是为了部队的训练与实战测试,因为数量很少,作为作战准备远远不够。
在1993年,新一代的“红鸟2号”进入研发阶段,于1995年对发动机进行了试车并取得成功,1996年“红鸟2号”的测试取得成功,此时的导弹技术还没有与卫星制导相结合,更没有高精确度的数字地图与之匹配,因而“红鸟2号”实际作战的精度受到很大的影响。从这一点上看并不能算是非常成熟的导弹,除在空军14号基地有为数不多的测试外,用于实战准备的“红鸟2号”只有区区50枚左右。
真正让“红鸟系列”插上精确翅膀的是“红鸟3号”的出现,对于红鸟2号的不足,经过军工科技人员的不懈努力,2004年8月,“红鸟3号”巡航导航精确命中远程目标,误差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经过“红鸟1”和“2号”经验的积累,“红鸟3号”的出现才真正标志着中国具备了与美俄相抗衡的巡航导弹。
红鸟系列
HN1,也就是红鸟1号,其研制号01,其具体又分为1A和1B两种,HN1B作为机载空射型,装备部队的时间在中东海湾战争以后,射程为650公里,其一大亮点是具备装载核弹头,采用惯性制导,GPS修正,电视微光制导,电子地图,总重1.2吨,速度0.75马赫,轰六-D可以搭载两枚巡航导弹。
HN2,是“一型”的增程型,研制号02,制导方式与HN1一样,速度提高到0.9马赫,重量达到1.4吨,然而射程却达到了1800公里。同样HN2型有2A,2B两种规格,是为陆基与空基,此外HN2还有潜射型,潜射型的射程有所缩短,但也达到了1400公里。1995年列装导弹部队。
HN3,也就是红鸟3装备型,速度0.9马赫,重量1.8吨,射程达到了3000公里,同样具备陆,空,潜三种规格,1998年开始装备部队,但数量也不多。
HN2000,此款导弹具备尾段超音速隐形功能,尚处于研制阶段,射程约为4000公里,也有外媒分析,红鸟导弹的射程会增加到8000公里。
红鸟系列巡航导弹的作战辅助:倾斜闭合发射方仓,陆基采用红岩军卡的底盘,可以进行弹射垂直发射,同时发射4枚导弹执行各自不同任务。这套垂直系统在039潜艇上进行了成功测试,同时也可以将其装备到093、091核攻击潜艇上,无疑这款导弹具备核打击能力。
红鸟巡航导弹的精确制导
之所以设计此导弹,其主要目的以当时及至之后潜在强敌为假想。在此环境下排除了使用GPS卫星系统,也不会采用中段等高线地形系统,因为这种系统无法在水面正常使用。当时中国的北斗系统尚未成型,虽有“北一代”卫星定位导航,但只适用于战略层面的弹道导弹,对于战术巡航导弹并不适用。为此,“红鸟系列”巡航导弹倘若要达到“战斧”的命中率,就要采取其他的思路。中国导弹技术人员花费大量精力,终于研发出同样先进的制导方式,成功解决了GLONASS卫星定位技术之后,以中国最先进成熟的光电末端制导技术作为终端目标导向。
中国的“红鸟”巡航导弹因作战任务不同,采用有差别的导航方式,比如红鸟1型采用电视末端制导,94式夜间型采用二代微光电视制导。红鸟1是2及3型的测试版,正在服役的红鸟2型采用的也是这种技术。而东海10号,尽管采用了GLONASS卫星定位接收设备,但只是作为中断辅助修正误差使用,最后的末端还会运用光电技术。
“战斧”巡航导弹
此款巡航导弹的研制始于70年代初期,当时冷战正酣,当时美军准备研制一款可以从敌方防御系统之外远距离进行投放的战力武器,一开始将其命名为“BGM-109”,这种导弹只是作为一种运输工具,可以搭载不同的弹头。最高速度为890公里,最大飞行高度为30公里,因为其平坦地区的飞行高度可以控制在60米以内,复杂地区的高度为150米以内,因此这种导弹的低空性能不错。随着美苏都意识到战略核武器的威胁,双方签订了限制发展战略武器的条约,在这一框架下,战术战斧巡航导弹得到了名正言顺的发展。自1972年,该导弹经历了5个研制阶段,并完善的发展出了陆基,潜基,空基,舰载等四个型号,就差太空发射的所谓星球大战计划。目前投入在役的有BLOCK2、3型,以及单弹头的C型,和多弹头的D型。而主要大量列装的是C与D型。
战斧巡航导弹的性能
战斧巡航导弹的C型与D型,外面区别不大,实际上二者的区别就在弹头的数量与弹头技术,原本一个弹头的C型,在技术上演变成了多弹头的D型。
“战斧”巡航导弹采用涡轮发动机,推力267千克,固体燃料助推,助推动力达到了3110公斤。制导方式为地形匹配的惯性导航,后期又加装卫星全球定位修正,高度雷达测量,同样也可搭载1到5万吨的核弹头。战斧可以自行调整飞行高度与速度,可以贴地或掠海飞行,反雷达涂层使其具备一定的隐身性,此导弹的最大射程超过2500公里。“战斧”最初的目标精度是10米,后期提高到1米。因此战斧巡航导弹也是美军军备体系里最有威慑力的战术利器。
“战斧”的控制与导航体系
“战斧”巡航导弹多是从水面舰船或是潜艇发射,因此其也有着不同的武控系统,水面发射采用垂直发射系统,而潜艇发射采用鱼雷系统来发射巡航导弹。当然有些作战潜艇也可以采用水平垂直发射方式,将导弹放置在前端的导弹井中进行直射。潜艇与水面作战舰船的火控系统具有数据库管理,通信管理,发射控制,作战计划制订等等功能,其中有些功能皆是90年之后计算机技术发展的产物。这些系统将导弹的发射与过程控制进行了有效结合,“战斧”巡航导弹在飞行时自动利用地形匹配,数字场景关联,以及先进的全球定位导航,利用军事卫星技术实现天地一体的终端作战方式,可以精确的打击单一或是复杂的多目标。
海湾战争中占尽风头的“战斧”
海湾战争无疑是一场完全不对称的战争,美军运用冷战中产生的最先进武器将采用二战时期作战方式的伊拉克萨达姆军队彻底打垮。其中最亮点就是“战斧”巡航导弹的登场,1991年,美军位于红海,波斯湾的18艘主力战舰,包括2艘核潜艇共计发射了288枚“战斧”巡航导弹,除被拦截了29外,其余均成功发射,对伊拉克当时的防空体系,通信指挥中心,地下作战工事进行了有效打击。
小插曲
伦敦一家拍卖公司于2013年6月底拍卖过中国反卫星导弹爆炸碎片,5.3万是最终的成交价,这次拍卖也是全球首次以导弹碎片的形式出现的拍卖。价格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此碎片是一枚反卫星的导弹。此碎片最大尺寸是1.3米,残片上能清晰看到导弹的序列号。据该拍卖行透露,此次拍卖的导弹碎片皆是2007年中国进行反卫星拦截中使用的导弹残片,而这些残片均来自于中国产的“红鸟3型”巡航导弹。
评价
对于中国最新型的红鸟3号导弹,应该有了一个更高层次的认识,能对高空运行的卫星进行成功打击,射程和美国“战斧”巡航导弹接近,而其精确度水平之高与美国的战斧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然而不可否认的是美国“战斧”导弹拥有比中国更多的实战经验,然而中国是个爱好和平的国家,所发展军事技术之根本目的都是出于防御,但中国军事科技水平在当今世界应该处于前沿,大国利器虽不可轻易示人,但世上本就没有不透风的墙,更何况小试牛刀也有一定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