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有一首很“暴躁”的打油诗:
一拳捶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李白为何如此“暴躁”呢?
李白被誉为“诗仙”,这崔颢是何许人也?竟然因为他曾在黄鹤楼题诗,就将堂堂的“诗仙”吓退,写了这么一首打油诗。
公元704年,名门望族崔家诞生了一名男婴,取名崔颢,比李白晚生了三年。
崔颢,从小锦衣玉食,博览群书,在19岁那年就考中了进士。要知道,在古代,考中进士是很不容易的,可见崔颢文采斐然,是有真才实学的。
可随着他为官日久,开始肆意寻欢。更为严重的是,他沉迷于女色,娶妻只选最美者,刚娶了王家的小姐,没过多久,又看中了郑家的千金。如果就这样过完一生,崔浩的人生也就是平平无奇,旁人提起他时都会为之惋惜。
可也许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崔颢始终不得重用,他便离开了长安。从那以后,开始了长达20年的漫游。北去边塞,南下淮楚,终于在某一天来到了黄鹤楼。登高望远,江川历在眼下,想来层楼曾误少年而羡于裙摆,不由感触万千,诗兴大作,写下千古名篇《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首《黄鹤楼》,被称为“唐人七律的压卷之作”,让一个本来被埋没的世家大族的放浪子弟,转眼就成为了诗词星谱中极为璀璨的一颗星。也许,大唐的魅力就在这里,得失一瞬间,层楼本误了少年,到最后层楼也渡了少年。
几年后,被赐金放还的李白来到了黄鹤楼。面对无限风光,刚想提笔作诗,一抬头就看到了当年崔颢留下的《黄鹤楼》。
相传,李白读罢此诗,实觉高妙,深感自己的诗才无法与之相比,于是,写下了那四句打油诗来抒发自己的感怀,并决定从此搁笔,不再在此题诗了。
传说,为了纪念这一事件,后人便在黄鹤楼东侧修建了一个“搁笔亭”,来纪念这段佳话。
李白是天才诗人,并且是属于那种充满创造天才的大诗人,游遍名川大山,恣意抒发胸中诗兴豪情。然而,唯独登临黄鹤楼时,他没能尽情尽意,驰志千里。原因很简单——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因而,“谪仙诗人”难受呀,终究心有不甘,要变着法子与崔颢一比高低。
于是后来,李白模仿《黄鹤楼》写下两首诗作,才肯罢休。这也许是传言,但也挺恰切李白性格。
一首《登金陵凤凰台》,收录进《唐诗三百首》,是李白的七律经典之作,大家都很熟悉: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此诗充溢着一股浑厚博大之气,博得了“与崔颢黄鹤楼相似,格律气势未易甲乙”的赞扬,与崔颢的《黄鹤楼》誉为“登临怀古的双璧”。
而另外一首同样经典,却少有人知,这就是李白的《鹦鹉洲》:
鹦鹉来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
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
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
迁客此时徒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
李白诗写鹦鹉洲,实际上是在吊古伤今,抒发自己晚年饱经颠沛流离之苦的悲寂伤怀。
这首仿作写得怎么样呢?《唐诗镜》说:太白七言,绝无蕴藉。《鹦鹉洲》一首,气格高岸。”
作为唐代最豪迈的诗人,李白自有一种傲视群雄的气势。杜甫有诗云:“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李白“搁笔”的故事不知真假,但是,李白仿写了《登金陵凤凰台》和《鹦鹉洲》,可见他对《黄鹤楼》的喜爱是毋庸置疑的。李白的这种喜爱,像极了现在的追星女孩。
读这两首诗,可以读出一种不服输的精神:你写得好,我偏要再写一首,和你比一比高低!这样的李白,可爱、真性情、有才华,而这正是他千百年来为后人所喜爱的原因吧!
话说回来。崔颢与李白的这场“黄鹤楼大战”,到底孰胜孰负?见仁见智吧。
不过,大部分的赏评还是偏向于崔颢的《黄鹤楼》胜出。理由有二:
其一,《黄鹤楼》早于《登金陵凤凰台》。先入为主,深切俘获人心。
其二,《登金陵凤凰台》与《鹦鹉洲》气象雄浑,但模仿痕迹的确明显。
也可以这样说吧,两位皆为大家,文采卓然,崔颢赢在先机,李白不输气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