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申奥成功,不仅对中国,对世界也是一件重大的事件。 1998年11月25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正式向中国奥委会递交举办2008年奥运会的申请书。 2000年8月28日19时39分,中国北京成为2008年第29届奥运会的候选城市之一。[1]
基本信息
文章名称:世界选择北京
作者:王军 刘江
创作年代:2001年7月13日
文章体裁:新闻稿
入选教材:人教版高中选修教材《新闻阅读与实践》第三单元《通讯:讲述新闻故事》第二篇课文
原文
“北京成功了!”
“我们赢了!”
北京时间2001年7月13日22时08分,新华社赴莫斯科记者发来急电:2008年奥林匹克盛会选择了北京。
瑞士奥委会主席沃·卡奇当即向北京奥申委表示祝贺: “现在应该是北京举办奥运会的时候了。”加拿大体育部长丹尼斯·库珀说:“结果就是结果,今天北京很幸运。”
这是世界对北京的选择。
天安门广场,人潮欢涌,其情撼地震天;中华世纪坛,鼓乐高亢,其势排山倒海。
曾经的坎坷化作今夜的辉煌
让时光倒流。
1993年9月23日,北京仅以两票之差与2000年奥运会失之交臂!当中国在悉尼奥运会上以金牌总数第三实现历史性突破的时候,当中国的综合国力一步步增强、人们的奥运情结越来越浓烈的时候,8年前的这一幕,仍如此真切地扰动着人们的心绪。
曾经的坎坷,已积淀成神圣而执著的理性……
让时光倒流。
世界选择北京
1894年,国际奥委会成立。1896年,第一届奥运会的圣火,在希腊雅典燃烧。此前,国际奥委会的一封邀请函寄至清政府,可正值中国甲午战败,被迫签定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清朝统治者哪还有暇顾及奥运!
1915年,国际奥委会又一次发来邀请。然而,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国内的护法战争,中国又一次与国际奥林匹克运动擦肩而过。
1908年,《天津青年》首次提出:中国何时能派一名运动员参加奥运会?中国何时能派一支代表队参加奥运会?中国何时能自己举办一届奥运会?
这一声声呼喊,在那个中国人被蔑称为“东亚病夫”的年代,是如此的悲壮与高昂。
这一切,使今夜的喜悦变得凝重……
让时光倒流。
1928年,荷兰阿姆斯特丹奥运会。看台上的中国全国体育协进会干事宋如海百感交集,反复用英语吟诵“奥林匹亚”,忽然喊出一句中国话:“我能比呀!”
世界选择北京
后来,他将奥林匹克运动会音译为“我能比呀!”
代表中国实现“我能比”这个愿望的,是1932年的东北大学学生刘长春。
在爱国将领张学良的资助下,他只身在海上飘泊21天到达洛杉矶。
疲惫不堪的刘长春在男子100米预赛中,一路领先70米后,脚步明显吃力,最终被淘汰。
1936年柏林奥运会,进入撑杆跳决赛的中国运动员符保卢,竟买不起比赛用杆;1948年伦敦奥运会,中国代表团是参赛团中唯一住不起奥运村的。
这不堪回首的一页,已被我们翻过。
昨日的悲歌,只会使今天这不眠的狂欢,更加酣畅淋漓!
“坚定不移地走向世界”
从鸦片战争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从1921年至今,中国经历了截然不同的两个80年。
前80年,积贫积弱,民不聊生;后80年,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从最悲惨的境遇走上光明的道路。
1979年,中国在国际奥委会的合法席位得到公正、圆满的解决。
1984年7月29日,洛杉矶奥运会。许海峰一声枪响,中国奥运金牌“零”的纪录成为历史!
在这个曾经苦难深重的国家,人民的爱国之情、强国之梦与体育是如此密不可分。
不能忘记,80年代,女排精神给人们带来的巨大鼓舞。“团结起来,振兴中华!”成为时代强音。
从1984年第23届洛杉矶奥运会的15枚金牌,到2000年第27届悉尼奥运会的28枚金牌,中国当之无愧地成为国际公认的体育大国。
可是,“中国何时能自己举办一届奥运会?”——上世纪初,同胞的呼喊犹在耳际。
这是一个不畏惧任何艰险的民族。8年前北京申奥失利之后,人们高呼的口号是“坚定不移地走向世界”!
8年来的事实回应了这一声呐喊。2001年5月,香港《财富》论坛得出这样的结论:美国从1870年到1930年,60年时间人均收入增长三倍半;日本从1951年到1975年,25年时间人均收入增长6倍;而中国从1977年开始,短短20年时间,人均收入增长了7倍。
中国走向世界的脚步不可阻挡。奥运之梦牵系着中华民族为创造人类文明共同奋斗的理想。
人类一次智慧而诗意的选择
2000年9月9日。北京。
世界选择北京
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致信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信中说:“如能在具有悠久文明并且迅速发展的北京举办2008年奥运会,无论对奥林匹克运动,对中国乃至世界都具有积极意义。”
2001年5月15日。瑞士洛桑。
国际奥委会评估委员会公布了对2008年奥运会5个申办城市的评估报告,其中特别指出,2008年北京的奥运会将为中国和世界体育运动留下独一无二的遗产。
中国对人类的巨大贡献举世皆知。
“在北纬40度上下的世界各大城市,只有北京是历经3000年而不衰的都城。古迹之多,胜过罗马;气魄之大,胜过巴黎。”
今日中国已成为最具潜力的新兴市场,谁能漠视这个巨大市场给予世界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新北京,新奥运”,已不仅仅是响亮的口号。
律动着来自世界各地电波的互联网,已成为公众表达意见的窗口。在北京奥申委网站上,一次为支持北京申奥而举办的签名活动中,仅一个月签名者就达100万人。
20多家民间环保组织加入北京申奥队伍;“绿色社区”活动,正由居民们自发推行。
“人文奥运、绿色奥运、科技奥运”,正实实在在地成为中国赋予奥林匹克运动的崭新内涵。
1913年,“现代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寓意深远地为国际奥委会设计了“五环”标志,以象征五大洲通过体育紧密联系在一起。
奥林匹克圣火就要在古老的中国燃烧。时间将证明,这是人类的一次智慧而诗意的选择。
“1908—2008”,从第一个中国人提出申办奥运会,到北京主办奥运会,历史的回声将穿越整整一百年。这看似巧合,却蕴含着历史的必然。
(新华社北京2001年7月13日电)
课文分析
就报道选题来讲,事件通讯当然要报道举世瞩目的重大事件。北京申奥成功,不仅对中国,对世界也是一件重大的事件。作者抓住这样重大的事件进行深入报道,新闻性是非常强的。
通讯和消息不同,报道这样重大的事件,要有深度、有广度,要抓住其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要反映一个明确的主题。这些需要作者在写作时认真考虑,精心构思。总的来说,这篇事件通讯是比较成功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主题意义明确。世界选择北京,为什么?作者从申奥的历史和现实中,深入思考,精心提炼主题。中国百年奥运的艰辛是和中国百年屈辱的历史紧密相连的;中国人民呼唤着奥运,期盼着奥运,体现了中国人民振奋图强、复兴中华的心声。而上一次申奥的挫折,也牵动着中国人民的心弦。中国需要走向世界,而世界也需要中国。世界选择北京──这是“人类一次智慧而诗意的选择”。中国已经昌盛起来,再不是那个被人轻视的“东亚病夫”,中华民族再次复兴,“对人类的巨大贡献举世皆知”,“今日中国已成为最具潜力的新兴市场,谁能漠视这个巨大市场给予世界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选择北京,是智慧的选择;“人文奥运、绿色奥运、科技奥运”,古老的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当代中国人对环保的关注与追求,中国日渐强大的科技力量,无不为“圣火”在这方土地点燃提供了丰富的“内涵”,选择北京,是诗意的选择。作品通过北京申奥成功这一事件的报道,回顾了中国的百年奥运史,表达了对北京申奥成功的兴奋与自豪。
材料组织精当。就北京申奥成功这一事件写通讯,可选择的材料是非常多的:奥运会有百年的历史,其中的著名人物和重大事件可以说车载斗量。中国百年近现代史,更是波澜壮阔、悲恨交加。作者在文章中围绕主题的表达,选取了许多材料,这些材料时间跨度很长,范围也很广。怎样组织好这些材料,使众多材料能起到突出主题,而不是湮没主题的作用,作者是下了一番苦功的。首先根据历史与现实,剪裁材料。历史材料部分,又分为两类。一是旧中国:屈辱的社会境况和参加奥运会的窘迫遭遇,以及中国人期盼在奥运会上为国争光的悲壮心情。一是新中国:中国在奥运会中地位的逐渐提高和中华健儿在奥运会上辉煌的战绩,并因此得到世界的尊重的事实。这个部分由远及近,由弱到强,将中国人的奥运之路勾勒得清晰明了,材料多而不乱,主题意义自然呈现。现实材料部分,主要围绕申奥活动安排材料:中国国家领导人的努力,国际奥委会领导人的支持,中国强大的国力基础,中国人民极大的奥运热情,北京在环境方面的承诺,中华文明深厚的文明底蕴等。由高到低(由领导层到普通民众),由点到面(由北京到中国国情、中华文明),材料组织条理清楚,次序井然。
叙事线索清晰。材料组织得当,自然叙事就会清晰。从这篇通讯整体来看,作者采用时间顺序进行叙事:旧中国屈辱的境况(即“曾经的坎坷”,中国在奥运会上的悲惨遭遇)—新中国民族的振兴(即“坚定不移地走向世界”,中国在奥运会上“零”的突破到世界公认的体育大国,中国国势渐强)—中国人民申奥的热情和努力(中国对人类做出巨大的贡献,世界重视中国的发展)。作者以这条主线,将众多的材料串联起来,使读者能够清楚地了解中国与奥运的历史,了解中国申奥的背景、理想和努力。并在这样的了解中,感受到文章蕴涵的主题意义,感受到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
深入挖掘内涵。新闻通讯不仅要把新闻事实深入地报道给读者,更重要的是把新闻事实中蕴涵的意义挖掘出来,传达给读者。申奥成功,对中国对世界来说,并不是简单的历史事件,而是有着重大意义的。对中国人民来说,申奥成功,意味着中华民族摆脱历史的屈辱重新振兴,意味着“中华民族为创造人类文明共同奋斗的理想”的实现,意味中国改革开放的坚定决心和“中国走向世界的脚步不可阻挡”;对世界来说,意味着中国对人类的巨大贡献得到承认,意味着中华文明得到尊重,意味着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发展的作用得到认可。申奥成功所蕴涵的现实和历史意义不止这些,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各抒己见。
这篇通讯在表达方法上,也是很有特点的。(1)事实丰富、充实,作者引用许多典型的事实材料,见证中国百年奥运历程,而且每个事件发生在哪个年代,都非常明确,不用含糊的日期代替。(2)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如“天安门广场,人潮欢涌,其情撼地震天;中华世纪坛,鼓乐高亢,其势排山倒海”,“昨日的悲歌,只会使今天这不眠的狂欢,更加酣畅淋漓”等句,作者直抒胸臆,喜悦之情溢于言表。(3)适当评论,如“时间将证明,这是人类的一次智慧而诗意的选择”,“这看似巧合,却蕴含着历史的必然”等,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表现了作者对现实和历史的洞察力。
课后练习
一、事件通讯力求将新闻事件置于广阔的社会背景中,进行多方位的分析和比较,以写出事件的深度和广度。说说这篇通讯怎样富有激情地阐释申奥成功的社会意义和时代意义的。
本题旨在帮助学生理解通讯的主题意义。
申奥成功的社会意义和时代意义是非常丰富的,具体参见“教学指导”。
二、这篇通讯是以时间顺序展开的,这样的结构对表现文章的主题有怎样的作用?
本题旨在引导学生了解通讯结构的作用。
文章按时间顺序叙事,由旧中国屈辱的境况(在奥运会上的悲惨遭遇)—新中国民族的振兴(在奥运会上“零”的突破到世界公认的体育大国)—中国人民申奥的热情和努力(中国对人类做出巨大的贡献,世界重视中国的发展),展示了中华民族振兴的历程和中国人民对奥运的梦想和追求,表现了世界选择中国的主题意义。
三、事件通讯叙事有一定的线索和脉络,文章中所记述的“呼喊”和“口号”,在结构上起怎样的作用?包含了怎样的深刻内涵?
本题旨在让学生深入了解事件通讯的叙事线索。
“呼喊”,体现了中国人民对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企盼,以及对奥运的梦想和追求;“口号”代表了“中华民族为创造人类文明共同奋斗的理想”,代表了中国人民改革开放,走向世界的坚定决心。每一次“呼喊”和“口号”都与一定社会历史背景相联系,反映了中华民族由屈辱到复兴的过程中对参与奥运、举办奥运的期盼,它们串联起来,形成了中国百年奥运史的清晰脉络。每一句“呼喊”与“口号”都有各自的内涵,可以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比如《天津青年》的“奥运三问”,表达了近代中国人对参加奥运盛会的期盼,同时也是对中华民族自立乃至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期盼。
四、仍以通讯标题为题,将本文改写成一则消息,不超过300字。
本题旨在让学生了解通讯和消息的区别。
答案略。
课文相关
北京申奥大事记
1998年11月,国务院总理办公会议和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先后对申办工作进行了研究,决定由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
1998年11月25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正式向中国奥委会递交举办2008年奥运会的申请书。申请书递交仪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
1999年1月6日,中国奥委会在首都体育馆举行全体会议,审议并批准了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举办2008年奥运会的申请。
1999年4月7日,北京市市长刘淇和中国奥委会前主席伍绍祖在洛桑向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正式递交了北京市申办2008年夏季奥运会的申请。
1999年9月6日,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由国家体育总局、北京市人民政府和国务院相关部门组成北京2008年奥运会申办委员会,并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第一次工作会议。北京奥申委办公地点在北京新侨饭店。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工作正式启动。
2000年2月1日,北京2008年奥申委举行第二次全体委员会,通过表决确定了2008年奥申委会徽和奥申口号,奥申网站正式开通。奥申口号为:新北京、新奥运(英文为New Beijing,Great Olympics)。
2000年2月2日,国际奥委会在洛桑宣布,在2月1日报名截止日期之前,有10个城市向国际奥委会提出申办2008年夏季奥运会的申请。这10个城市是:中国的北京、泰国的曼谷、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马来西亚的吉隆坡、古巴的哈瓦那、埃及的开罗、日本的大阪、法国的巴黎、西班牙的塞维利亚和加拿大的多伦多。
2000年2月24日,北京奥申委常务副主席刘敬民率代表团出席2008年奥运会申请城市联席会议,国际奥委会提出了包括6个方面的22个问题。执委会将根据各申请城市的“答案”遴选申办候选城市。新的申办程序,约法三章:不允许国际奥委会委员访问申办城市,也不允许申办城市走出去拜访国际奥委会委员,不准送礼。
2000年6月20日,国际奥委会在瑞士洛桑宣布,10个申请举办2008年奥运会的城市全部在规定的截止日期之前向国际奥委会递交了申请报告,回答了国际奥委会2000年2月向它们提出的22个问题。
2000年8月28日19时39分,中国北京成为2008年第29届奥运会的候选城市之一。一同进入候选城市的还有: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日本大阪、法国巴黎、加拿大多伦多。这标志着申办2008年奥运会工作从此进入“决赛”阶段。
2000年9月25日,国际奥委会在悉尼召开了由5个入选申办2008年奥运会城市参加的通气会,会上确定了国际奥委会评估团对5个申办城市的考察时间。在5个城市中,北京将于2001年2月20日至25日第一个接受国际奥委会评估团的考察,随后是大阪、多伦多、伊斯坦布尔和巴黎。
2000年12月13日,北京奥申委代表团在洛桑国际奥委会总部向国际奥委会执委会作了北京2008年奥运会申办工作陈述报告。
2001年1月14日,北京奥申委宣布,聘请邓亚萍、巩俐、杨澜和桑兰为北京申奥形象大使。此前北京奥申委曾聘请香港电影明星成龙为北京申奥形象大使。
2001年1月17日上午10时,北京2008年奥运会申办委员会秘书长王伟一行5人,在洛桑向国际奥委会递交了北京2008年奥运会《申办报告》。
2001年2月21日上午,国际奥委会评估团17名成员在北京饭店陈述厅听取了北京奥申委第一天的陈述报告。
2001年5月15日晚8时,国际奥委会通过其官方网站公布了国际奥委会评估团对5个申办城市的评估报告,北京、巴黎、多伦多处于领先集团。
2001年7月12日晚,国际奥委会第112次全会在莫斯科著名的大剧院隆重开幕。出席开幕式的俄罗斯总统普京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并宣布国际奥委会第112次全会开幕。
北京时间2001年7月13日19:10,北京申奥代表团在国际奥委会第112次全会上第四个出场进行申奥陈述。
北京时间2001年7月13日22∶10,北京获得2008年第29届奥运会主办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