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吟风雅颂,暮唱赋比兴,
秋看鱼虫乐,春观草木情。
见过很多情话,唯“生死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最动人心魄。当感情跨越了生死,超越了时间,用余生来相伴时,最感人至深。
今天,我们一起来读《邶风·击鼓》。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卫庄公的两个儿子,一个是正室夫人庄姜收养的姬完,也就是后来的卫恒公;另一位是姬妾所生的儿子州吁,十分得庄公喜欢。州吁在恒公继位后,被流放至他国,他不甘心联系其他公子谋反,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位篡位成功的公子。
州吁喜好武力用兵,继位后便联合宋国、陈国、蔡国,去攻打郑国。《邶风·击鼓》便是以这场战争为背景所做的诗歌。
《邶风·击鼓》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
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
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
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
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镗(tang):在《说文解字》里解释为“金鼓之声”,是一个象声词,表示打鼓的时候“镗镗”的响声。踊跃∶在《说文解字》里讲“踊,跳也;跃,迅也”,踊就是跳动的意思,跃就是迅速之意。兵:作战用的兵器。土:挖土、做土工。城:修筑城墙。漕:卫国的城市。孙子仲:即公孙文仲,字子仲,卫国将领。平:平定、调停(陈宋两国的纠纷),文章作联合之意。陈、宋:诸侯国名。不我以归:“不以我归”的倒装,有家不让回。
诗歌第一第二段用简短的话告诉我们事情的起因经过。击起战鼓咚咚响,士兵踊跃练武忙。有的修路筑城墙,我独从军到南方。跟随统领孙子仲,联合盟国陈与宋。上级不让我回卫国,致使我心忧忡忡。
《韩诗》说:“三十受兵,六十还兵。”意思是古代普通男子,三十岁符合征兵条件,满六十岁才能退伍。
《毛诗郑笺》也说:“与我南行,不与我归期。兵凶事,惧不得归,豫忧之。”在家乡当兵就算了,偏偏我被充军南行、驻守边疆,非但遥遥无归期,而且还要时刻面临前线战争的威胁,恐怕自己这一生都回不去了,想到这些便心中充满忧伤。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爰(yuan):于何处、在哪里。居、处:居住。丧:丢失。于以:在哪里。
第三段是过渡段,我该在哪里居住?我的马又跑去了哪里?从详细的叙事,转到疑问和不确定,为后来的情绪抒发奠定了基础。丢失的马匹在哪里呢,一路追踪不料它已入森林。
这段的转折有两点要表达的意思,第一点是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中写的:“既困役不归,则且于是居处,军士散居,无复纪律。”因为被留在边疆戍守,而又不知归期,这些士兵们都已经非常疲惫,思乡心切,所以非常散乱,无心职守,没有军纪可言。这是第三段要告诉我们的第一层意思,便是战争给士兵带来的心灵上的疲惫和抵触的情绪。
第二点要告诉我们,马本来是属于山林的,它也不想从军打仗,所以它回到山林中。然而作者却连战马都不如,只能背井离乡,戍守边疆,有家难回。作为战士,他心系故乡,所安之处是故乡,这里用疑问句将思乡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契:相聚。阔:别离。子:你。成说(shu):约定誓言。执:牵起。于嗟:通“吁”,感叹。活:通“佸”,相聚。洵:久远。信:守信,守约。
一同生死不分离,我们早已立誓言。让我握住你的手,同生共死上战场。只怕你我此分离,没有缘分相会和。只怕你我此分离,无法坚定守信约。
泰戈尔在《飞鸟集》中说:“此生犹如横渡海洋,你我相逢同艘窄船。死亡,就是抵达彼岸,在此,分手各奔他方。”世界宽广,人生渺小,仿佛“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而相爱之人的相遇是何等不容易,仿佛汪洋大海上同乘一艘小船。
这样的不容易,又要生离,作者只能遥望远方,日复一日的思念心痛。读过全诗,心痛无比。这首诗还有一种解释是战友之间上战场时相约一起存活,逃离死亡。但更多的是用伟大的爱情故事来诠释这首诗歌的背后含义。
“生死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当美好的誓言与残酷现实发生碰撞,伟大的爱情更显悲壮。那些忠贞不渝的守候,终会得来回报。“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和平年代,愿有情人终能相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