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吃,俗称“结巴”或“磕巴”,主要出现于儿童2-6岁,表现为言语的不流畅。口吃常表现单个音节或字的重复、声音拉长或者无声地卡住中断,可能伴有挤眼、眨眼,挥手、跺脚、嘴巴抽动,全身紧张等行为,以试图消除言语的不流畅。
☆重复:说话时总是出现单个音节或字的声母重复,如“妈妈妈妈妈,我x-x-想去公园”。
☆拖延:说话时总是出现过度拉长一些字,如“妈妈,我——想去——公园”。
☆卡阻:说话过程中,能明显看到构音动作却说不出来,如“(能看到明显发/w/时的圆唇动作,却发不出“我”字)我想去公园”。
孩子口吃有哪些危害?
口吃对儿童的影响往往会持续一生,如果不加以合理干预,很可能是不可逆的。口吃儿童为了减少口吃发生,常常出现换词、目光回避、迂回表达、简化,造成表达意思不完善或扭曲。大部分口吃儿童的困扰往往是心理影响远远大于表达不流畅的影响。口吃造成儿童缺乏自信,回避社交,甚至拒绝解释与沟通,许多口吃问题没有得到解决的儿童长大后会伴随严重的性格偏执、注意力不集中、甚至是焦虑、抑郁等精神问题。
孩子为什么会口吃?
口吃的发病机制研究包括脑语言优势缺乏、运动功能异常、言语感知缺陷及心理功能障碍等方面,即口吃可能受生理、心理、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共同影响。
口吃是否能自愈?
一般认为,约60%~80%的儿童口吃随着年龄增长而自愈。但儿童家长和周围的人要避免有意无意地增强这些儿童不流畅的言语行为,应主动缓解儿童的紧张情绪,增强儿童的信心,减少其对口吃的恐惧,使其不过分注意自己的讲话过程。儿童的口吃如果能及早发现,并及时进行适当的治疗,还是能获得很显著的效果。
口吃了,家长应该怎么做?
美国口吃协会(Stuttering Foundation of America)给家长总结出了几条日常策略,最好的家庭干预方法就是循循善诱,循序渐进。
★ 策略1:
不评论孩子的说话内容,不要对孩子说 “慢点说” 或 “放松”,耐心聆听已经能很好地表明您的态度。家长的无心的评论:“对了”“你看慢慢说就好了”“你说得很好”……往往加重孩子的口吃情况。
★ 策略2:
不要求孩子表演,“展示”自己的语言能力或者在孩子不情愿的情况下让孩子表达、要求孩子在别人面前朗诵、表演等。孩子要在自然的情况下主动的表达。
★ 策略3:
不搞任何特殊,引导口吃儿童的方式与其他小朋友是一样的,不要由于孩子说话不流利,就改变你自然引导的态度。给予孩子特殊的关注和照顾。
★ 策略4:
不要一个接一个的问孩子问题,比问问题更有效的方法是:当孩子主动表达后给与评论或解释,继续给孩子提供说出自己想法的机会。
★ 策略5:
家长需要在与孩子说话时自己提供“表达范本”,家长自己就要慢慢说、柔和的说、不急于说长句子。不要急于孩子马上给你反馈,给孩子一点时间,再开始对话。
★ 策略6:
让家里的人说话时都养成轮流的习惯,家长在对话时适当停顿,建立起互相倾听的氛围,不中途打断孩子的话,不和孩子同时说。
★ 策略7:
特定单独的时间安静的陪伴孩子,每天留出一定时间和孩子一起阅读或对话(一定不是一起疯闹或玩手机、或与家庭成员多人对话)。在这个过程一定是你和孩子每天选择一个安静、心平气和的状态,进行对话,帮助孩子建立信心。
★ 策略8:
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很重要,引导口吃儿童的方式与其他小朋友是一样的,深度观察孩子的沟通方式,收集孩子的沟通素材。
口吃干预在学龄前的儿童中效果最佳,家长应及早引起重视。如果您身边有口吃儿童,请尽快到运城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康复科就诊。
温馨提示
口吃干预在学龄前的儿童中效果最佳,家长应及早引起重视。如果您身边有口吃儿童,请尽快到运城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康复科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