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内需是什么意思?历史沿革政策举措

扩大内需(Expand domestic demand),包括消费支出和增加投资两个方面,内需的扩大与经济的增长具有直接的线性关系,扩大内需通常是一国推动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的宏观调控手段。[2][3]

1929-1933年第一次世界经济大危机过后,美国总统罗斯福推行新政-扩大内需。[4]1960年,日本池田内阁为了推动日本经济的发展,通过了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准备用10年左右的时间让国民收入倍增,并扩大内需,从而带动经济总量的增长。[1]2008年,中国政府出台的四万亿投资计划中,以扩大内需。[5]在2009年底,中央召开经济工作会议,又把“扩大内需”作为当前的经济工作重点提出,力图通过拉动内需,使国民经济发展继续保持良好的势头。[1]202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并对积极扩大中国需求作出工作部署、提出明确要求。[6]同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2024年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强化宏观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7]

扩大内需不仅是缓解中国当前有效需求不足的重要举措,而且是中国今后经济发展中长期需要坚持的基本方向。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就是在中国投资、消费需求的快速扩张中实现的。[8]

历史沿革

1929-1933年第一次世界经济大危机过后,美国总统罗斯福推行新政-扩大内需,旨在振兴美国经济。尽管诸多举措新颖得力,但由于未关注民生,结果效果不如理想,为后来美国经济畸形发展埋下祸根。[4]

1960年,日本池田内阁为了推动日本经济的发展,通过了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准备用10年左右的时间让国民收入倍增,并扩大内需,从而带动经济总量的增长。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在日本实施的结果是: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的实际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1.6%和11.5%,远远超过了计划规定的目标。1967年,日本提前完成翻一番的目标,实际国民收入增加了一倍。到1970年该计划完成之时,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已先后超过法国和德国,仅次于美国,跃居世界第二位。[1]

而从中国的国情来看,中国具有扩大内需的现实基础,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战略就进行了充分说明。中国幅员辽阔,各省间的水运交通大部分又是及其便利,所以单单这个广大的中国市场,就能支持巨大的制造业,并且允许很可观的分工程度,假如能在中国市场之外,再加上世界各地的市场,那么更广大的国外贸易,必能大大增加中国制造品,大大改进其制造业的生产能力。中国国家发改委公布的《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年度报告》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国民收入分配出现了向政府和企业倾斜的现象,政府和企业可支配收入占国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不断上升,而居民可支配收入占国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持续下降。据统计,从1995年到2007年,去掉通胀成分后,政府财政收入增加5.7倍,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增加1.4倍,农民人均纯收入才增1.2倍。劳动报酬分配所占国民可支配以往比重过小,工薪阶层难以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1]

加之2008年下半年以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给中国的经济也带来了巨大的冲击。长期以来,中国主要依赖出口拉动经济增长,而此次受到世界经济下滑的影响,中国的对外贸易也遭受到了猛烈的冲击,外部需求减少。于是在2008年,中国政府出台的四万亿投资计划中,以扩大内需。但资金投向中基础设施建设所占比重很大,这些属于资本技术密集型的项目需要的劳动力较少,能够创造的就业岗位有限,给就业带来的直接拉动作用也有限。[5]在2009年底,中央召开经济工作会议,又把“扩大内需”作为当前的经济工作重点提出,力图通过拉动内需,使国民经济发展继续保持良好的势头。因此,培育中国市场需求,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增加居民收入,提高消费水平,是当前中国保持经济发展和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举措。[1]

2016年,是中国“十三五”时期开局之年。中国将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着力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增强经济发展新动力;着力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着力扩大对外开放,更加注重推进高水平双向开放。于是在中国国内扩大内需成了重要的政策举措。[9]2020年4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并对积极扩大中国需求作出工作部署、提出明确要求,“要积极扩大中国需求。要释放消费潜力,做好复工复产、复商复市,扩大居民消费,适当增加公共消费”。[10]

 2023年1月31日,二十届中央政治局就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进行第二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要搞好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11]4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并对积极扩大中国需求作出工作部署、提出明确要求。[6]12月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2024年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24年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强化宏观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提质增效,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精准有效。要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加强经济宣传和舆论引导。[7]

名目解析

扩大内需(Expand domestic demand),[2]包括消费支出和增加投资两个方面,内需的扩大与经济的增长具有直接的线性关系,扩大内需通常是一国推动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的宏观调控手段。在中国,扩大内需战略是对促进消费持续恢复、积极扩大有效投资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扩大内需既是经济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又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长期战略。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扩大内需不仅是宏观调控的重要内容,也是形成中国大市场、有效应对风险挑战、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的关键之策。[3]

扩大内需是什么意思?历史沿革政策举措

增加消费支出

政策举措

促进就业是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根本对策

城乡广大的中低收人者在总消费群体中占较大比重,他们的边际消费倾向很高,而提高他们的收人水平可以扩大消费需求,从而实现扩大内需的目的。增加居民的整体收入水平,目的在于从整体上提高居民的消费支出能力,根源在于保障就业,依靠就业的增长带动消费的增加。自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小企业已经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增长,也成为了中国国民经济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小企业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其地位和作用已经越来越重要。[5]

但是,面临2008年的金融危机,不少中小企业破产倒闭,给中国的就业带来了较大程度的影响。事实也表明,那些高技术含量的中小企业具有很强的竞争力,禁受住了金融危机的考验。因此,增加就业的关键就在于推动中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从经济发展战略的长远角度考虑,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中小企业的良好发展,必然会对增加居民就业、带动科技创新以及增加税收产生巨大作用。[5]

整收入分配格局是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

居民按收入水平可以分为高、中、低收入者三部分群体。2008年中国的基尼系数为0.469,已经超过了0.4的国际警戒线。这也表明: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居民的收入分配失衡问题越来越突出,贫富差距也越来越大。根据边际消费倾向理论,高收入者拥有较多的财富,他们的消费需求接近饱和,边际消费倾向低,对消费的贡献也较少。而中低收入者占总人口的比重很大,他们也有强烈的消费欲望和需求,而较低的收入水平使他们没有消费能力,最终就带来了总需求的萎缩。因此,国家应该以经济发展为基础,建立合理的分配制度,加大调节收入分配的力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扩大中等收入人群的收入水平,提高低收入人群的收人水平,努力缩小收入差距,扩大社会总需求,从而带动经济增长。[5]

拉动消费需求、建立可持续的符合国情的消费模式

从对经济增长作用的特点来看,理论上扩大投资需求对拉动经济增长的短期作用十分明显,但投资需求在一定意义上只是消费需求的派生需求,从社会再生产的角度,只有消费需求才是经济增长真正和持久的拉动力量。因此,扩大内需关键在于启动消费需求。从长远来看,开拓农村市场,关键还在于提高农民收入,仅仅依靠政府优惠政策无法彻底改善农民状况,应当切实提升农民创造价值的能力,从根本上提高其实际购买能力,建立起可持续的符合中国农村现状的消费模式。推行“科技下乡”政策,积极提供技术、信息、农产品加工、储藏运输等服务。通过新产品与新技术的推广带动产业发展水平的提高,促进农业持续发展。[5]

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解决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

由于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完善,中国居民的预防性储蓄一直很高,严重制约着中国消费需求的扩大。即使收入有所增加,面对未来的诸多不确定性,仍然不会增加即期消费。因此,要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为居民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解决居民的后顾之忧,这也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关键举措。养老、医疗、失业、生育、工伤保险制度等关系到居民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而这方面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健全,是扩大居民即期消费的根本保障,可以改变居民偏紧的心理预期,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5]

社会保障与居民消费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关系,随着各项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发展,消费者对未来的预期也逐步改善,消费信心增强,消费需求不断释放。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过程中,居民对社会公共产品的消费降低了其对未来生活的风险预期。居民在适应新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础上形成预期消费,消费需求增长,最终拉动经济增长。[5]

重要对策

更新观念

更新观念重在改变企业经营观念和大众消费观念。首先,企业应围绕市场开发树立新的经营观念。占领市场的关键在于不断提供适应消费者需要的优质产品,弥合生产结构与消费结构不相衔接的缺口。实施名牌战略向市场提供有独到之处的产品和服务,以其产品和服务的特色来创造消费潮流和热点。在买方市场形势下,企业要扩大内需有所作为,必须坚持创新战略。其次,大众消费应以改变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为重点,大力发展消费信贷,逐步实现从自给型消费向借贷型消费的过渡。这不仅有利于改善人们的生活条件,而且对扩大内需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建立消费信贷服务体系的同时,金融业应搞好系列服务。[12]

要调整经济结构

结构调整升级是经济增长的基础和根本动力。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进程表明,哪个国家在结构调整中占据领先地位,哪个国家在经济发展中就占有优势。中国正在进行的结构调整是在新的国际经济环境和中国买方市场的新形势下进行的。它是战略性的调整。调整结构一定要有针对性,有新思路。既要淘汰低水平重复建设的、浪费资源和污染环境的落后生产能力,又要加快高新技术新兴产业的发展,加快高技术含量的、短缺的、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的发展;既要对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企业结构进行调整,又要对地区结构、城乡结构进行调整;既要解决当前的市场供求问题,又要着眼于长远,着眼于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只有搞好结构,才能保证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12]

要采取积极有效的财政政策

针对市场有效需求疲软,生产能力过剩,投资、消费意愿低迷,外贸出口和经济增长受到抑制的情况,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是一项重要的政策选择。积极的财政政策在类型上属于适度扩张性财政政策,其政策目标在于扩大需求,在实施过程中应双管齐下。一方面要增发一定数量的国债,继续加大财政用于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保持全年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另一方面要着手调整财政收支政策,与货币政策相配合,积极启动民问投资和扩大居民消费。对有一定经济效益的项目,要加大财政贴息的比例,用较少的财政资金带动包括民问投资在内的更多的社会投资,最大限度发挥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12]

要继续实行低利率货币政策

当前中国企业普遍的高负债、低效益状况、客观上要求中央银行实行低利率政策。调整银行利率对企业投资和经营效益影响巨大。在亚洲主要国家货币大幅度贬值的情况下,适当降低利率就会降低出口产品的成本,有利于扩大国外需求。同时有助于降低居民储蓄率,刺激居民消费。适当降低利率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节居民收入不均等和国民收入过多地向居民倾斜的问题,有利于企业的资本积累,为扩大投资需求创造有利条件。[12]

原则建议

慎选项目

国家经济建设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就说建设项目,包括地方项目在内,少说也有成千上万。当然其中有能耗高、污染大、重复趋同者应该筛选剔除。虽然国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投资,可以拉动内需,一般能将投资资金的40%转化为消费资金,但它对带动相关产业和民生消费的贡献程度却有很大差别。当前中央重点倾斜的是铁路、公路、桥梁、机场、电站、高新科技产业等重大领域。相对来说,铁路投资的拉动效应要更大一些。[4]

注重平衡

注重平衡是宏观经济研究的重要内容,不但要注重行业平衡,还要注重地区平衡。即使在一个地区或行业内部,也要注重综合平衡,不宜差距悬殊。前几年,由于财力有限,加之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作祟,中国民生工程中的教育和医疗卫生行业、部门和单位之间差距实在拉得太大,以至择校风、择院风越刮越烈。各级政府要乘“扩大内需”这股东风,把钱重点投在落后地区和落后单位,缩小差距,着手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极为不满的择校潮和择院潮等各种社会问题,还清昔日旧账,改善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4]

加强监督

扩大内需,投入资金巨大,执法纪检和监察部门更要睁大眼睛,加强监督。与此同时,还要组织动员新闻媒体人员和广大人民群众,实施全方位的舆论和群众监督,使贪污、蠹虫和不法分子如同过街老鼠,人人喊打,无处藏身。同时建议政府部门实施阳光工程,将每项工程、每笔款目都摆在阳光之下剔透明亮,不搞暗箱操作,做到公开、公平和公正,严密监督,使得犯罪分子无机可乘。一旦查出蛀虫、蟊贼,用铁拳伺候,依法查处,严惩不贷。直至倾家荡产,身败名裂,遗臭万年。[4]

关注民生

1929—1933年第一次世界经济大危机过后,美国总统罗斯福推行新政,旨在振兴美国经济。但由于未关注民生,穷人没有首先得利,结果效果不如理想。因此,中国要引以为戒,扩大内需的着力点在于关注民生。比如中国房地产行业,由于暴利驱使,推入市场的多为1万元/平方米以上的高档商品房。广大中低收入者,只得望楼兴叹。因此,建议国家发改委和住房及城乡建设部,多建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和限价房改善居民住房问题。[4]

重要意义

进入新发展阶段,扩大内需正当时。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着力扩大中国需求”作为2024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不仅如此,《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以下简称纲要)和《“十四五”扩大内需战略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两份纲领性文件也于近期发布,从全面促进消费、优化投资结构、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等多方面作出部署。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着力点,是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彰显大国担当的主动选择,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必然要求。[13][7]

重要事件

2008年11月5日,中国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措施,确定了当前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14]

序号

内容

1

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大对廉租住房建设支持力度,加快棚户区改造,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

2

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村沼气、饮水安全工程和农村公路建设力度,完善农村电网,加快南水北调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强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加大扶贫开发力度

3

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一批客运专线、煤运通道项目和西部干线铁路,完善高速公路网,安排中西部干线机场和支线机场建设,加快城市电网改造

4

加快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快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推进中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

5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加快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加强重点防护林和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建设,支持重点节能减排工程建设

6

加快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支持高技术产业化建设和产业技术进步,支持服务业发展

7

加快地震灾区灾后重建各项工作

8

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提高明年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提高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等标准,增加农民收入。提高低收入群体等社保对象待遇水平,增加城市和农村低保补助,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和优抚对象生活补助标准

9

在全国所有地区、所有行业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鼓励企业技术改造,减轻企业负担1200亿元

10

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取消对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限制,合理扩大信贷规模,加大对重点工程、“三农”、中小企业和技术改造、兼并重组的信贷支持,有针对性地培育和巩固消费信贷增长点

参考资料:[14]

社会评价

扩大内需不仅是缓解中国当前有效需求不足的重要举措,而且是中国今后经济发展中长期需要坚持的基本方向。近20年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就是在中国投资、消费需求的快速扩张中实现的。因此,一定要认真研究探讨扩大内需问题,使它切实起到中国经济发展基本立足点的作用。(文献作者师建中评)[8]

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依赖出口与投资的经济增长模式开始日益显示其弊端,因此,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关键选择。(文献作者刘沛生 评)[1]

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着力点,是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彰显大国担当的主动选择,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必然要求。(文献作者彭婷婷 评)[13]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7870133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4-07-25 13:13:45
下一篇 2024-07-25 13:19:36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