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鸦属(学名:Garrulu)共有3个物种,其中代表物种松鸦又名“橿鸟”(Garrulus glandarius)、黑头松鸦(Garrulus lanceolatus)、琉球松鸦(Garrulus lidthi)。松鸦体长约35厘米;翼上具黑色及蓝色镶嵌图案,腰白,髭纹黑色,两翼黑色具白色块斑;飞行沉重,振翼无规律,两翼显得宽圆。性喧闹,喜落叶林地及森林;以果实、鸟卵、尸体及橡树子为食;主动围攻猛禽。常被捕捉作笼养鸟,称“沙和尚”。广泛分布于欧洲、西北非、喜马拉雅山脉、中东至日本、东南亚,常见于中国华北、华中及华东的多数地区。
编辑
松鸦属
基本信息
中文名
松鸦属
拉丁学名
Garrulu
科学分类
界
动物界
门
脊索动物门
纲
鸟纲
目
雀形目
科
鸦科
属
松鸦属
种
3
亚种
36亚种
分布栖息
分布区域
分布于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包括整个欧洲、北回归线以北的非洲地区、阿拉伯半岛以及喜马拉雅山、横断山脉
其他信息
体征
代表物种松鸦在中国亚种分化多,羽色变化较大。东北亚种前额、头顶、枕、头侧、后颈、颈侧红褐色或棕褐色,
命名者及年代
Brisson, 1760
代表物种松鸦在中国亚种分化多,羽色变化较大。东北亚种前额、头顶、枕、头侧、后颈、颈侧红褐色或棕褐色,头顶至后颈具黑色纵纹,前额基部和覆嘴羽尖端黑色。背、肩、腰灰色沾棕,尤以上背和肩较为棕褐或红褐。尾上覆羽白色,尾黑色微具蓝色光泽,最外侧一对尾羽和尾羽基部羽色较浅淡呈浅褐色。小覆羽栗色,中覆羽基部深褐色,先端栗色具黑褐色纵纹,大覆羽、初级覆羽和次级飞羽外翈基部具黑、白、蓝三色相间横斑,极为醒目。次级飞羽余部黑色,外翈靠基部一半白色,形成明显的白色翅斑,初级飞羽黑褐色,外翈灰白色,内侧三级飞羽内翈暗栗色,端部绒黑色。下嘴基部有一卵圆形黑斑,向后延伸至颈侧。颏、喉灰白色,胸、腹、两胁葡萄红色或淡棕褐色,肛周和尾下覆羽灰白色至白色。其余亚种和东北亚种大致相似,但云南亚种额白色,头顶黑色,普通亚种和西藏亚种头顶无黑色纵纹,次级飞羽基部无白色。甘肃亚种和北京亚种头顶黑色纵纹均较细,次级飞羽基部白斑亦较小。
虹膜灰色或淡褐色,嘴黑色,跗蹠肉色,爪黑褐色。
栖息环境
松鸦是一种森林鸟类,常年栖息在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阔叶林等森林中,有时也到林缘疏林和天然次生林内,很少见于平原耕地。冬季偶尔可到林区居民点附近的耕地或路边丛林活动和觅食。留鸟,常在一定范围内游荡。
生活习性
除繁殖期多见成对活动外,其他季节多集成3-5只的小群四处游荡,栖息在树顶上,多躲藏在树叶丛中,不时在树枝间跳来跳去或从一棵树飞向另一棵树,间或发出粗犷而单调的叫声,特别是在从一棵树飞向另一棵树时。叫声似“gar-gar-ar”。当有人或进到村屯附近时一般不鸣叫,冬季鸣叫亦少。
食性较杂,食物组成随季节和环境而变化。繁殖期主要以金龟子、天牛、尺蠖蛾、松毛虫、象甲、地老虎等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也吃蜘蛛、鸟卵、雏鸟等其他动物。秋、冬季和早春,则主要以松子、橡子、栗子、浆果、草子等植物果实与种子为食,兼食部分昆虫,有时也到林缘农田盗食玉米等农作物和到柞树林盗食蚕农饲养的柞蚕。对于吃不完的多余种子等食物常常贮藏在地上,后常丢弃。
分布范围
分布于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包括整个欧洲、北回归线以北的非洲地区、阿拉伯半岛以及喜马拉雅山-横断山脉-岷山-秦岭-淮河以北的亚洲地区。
繁殖方式
繁殖期4-7月。多营巢于山地溪流和河岸附近的针叶林及针阔叶混交林中,也在稠密的阔叶林中营巢。开始筑巢时间随地区及气候不同而略有变化,在我国东北地区4月末5月初即开始筑巢,通常营巢于高大乔木顶端较为隐蔽的枝权处。巢呈杯状,主要由枯枝、枯草、细根和苔藓等材料构成,内垫细草根和羽毛。巢的大小为外径19-27cm,内径12-15cm,高8-17cm,深4-8cm,巢距地高5-10m。1年繁殖1窝,每窝产卵3-10枚,通常5-8枚。卵灰蓝色、绿色或灰黄色,被有紫褐、灰褐或黄褐色斑点,尤以钝端较密。卵的大小为28.5-33.0mm×22.0-24.5mm。孵卵由雌鸟承担,孵化期17±1天。雏鸟晚成性,由雌雄亲鸟共同育雏,留巢期19-20天。
该属种类
松鸦属(3种,36亚种) | |||
---|---|---|---|
中文名称 | 学名 | 亚种 | |
1 | 松鸦 | Garrulus glandarius | 34 |
2 | 黑头松鸦 | Garrulus lanceolatus | 1 |
3 | 琉球松鸦 | Garrulus lidthi | 1 |
保护级别
全部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