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性陷阱
名词解释
流动性陷阱(liquidity trap)是凯恩斯提出的一种假说,指当一定时期的利率水平降低到不能再低时,货币需求弹性就会变得无限大,即无论增加多少货币,都会被人们储存起来。发生流动性陷阱时,再宽松的货币政策也无法改变市场利率,使得货币政策失效。
现代解释
流动性滞存主要包括:
⑴居民和企业的现金窖藏;
⑵银行的存差。
银行的存差部分可以变为国债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国债部分可通过政府支出花出去,用于实体经济部门,而在中央行存款的部分则只能滞存于银行系统内。至于企业和居民的现金窖藏,则明显是流动性滞存。
窖藏还有另一种形式,就是当银行存差过大时,银行为减轻存款利息负担,会降低居民和企业在银行存款的利息率,进一步取消存款利息,甚至对存款收费。在银行不是通过贷款,而是直接通过存款来获益的情况下,就相当于存款者通过银行来窖藏现金,这与租用银行保险箱类似。这时,银行成了吸收资金的“黑洞”,真正的流动性陷阱就出现了。
如何走出“流动性陷阱”困境?
从之前的分析中,我们看到的是资本市场流动性泛滥,名义利率不断下行,企业宁愿手持现金却不愿意投资的情形,这构成了近似“流动性陷阱”的状态,然而当前经济中还存在着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的现象,这又与“流动性陷阱”的标准定义有着一定的错位。
由于我们并非经济学专家,难以判定当前经济是否已经进入“流动性陷阱”的困境,又或者只是如盛松成司长所言,中国企业只是陷入了“某种形式、某种程度”的“流动性陷阱”,但唯一我们可以肯定的一点就是,在接下来一段时间内经济形势未出现重大改变的情况下,央行的货币政策所能发挥的效果将会相当的有限。
财政政策发力以帮助走出当前困境
根据美日经验,解决“流动性陷阱”的关键在于快速的政策反应,财政+货币才能真正撬动社会资金良性循环。
一方面,需要维持稳健的货币政策,“流动性陷阱”下,疏通并保持货币政策和实体经济之间的传导渠道,降低投资者的融资成本,将成为管理层的必然选择。定向放松工具不失为一个很好的方向,主要包括以下两点:
1)央行可继续通过MLF和PSL等工具,向商业银行提供长期的低息资金。抵押再贷款工具也便于与财政政策相衔接,2014年央行对国开行的1万亿PSL定向支持棚户区改造就是很好的例证,通过定向量化宽松支持国民经济的重点领域,能够帮助经济摆脱流动性陷阱。
2)夯实银行资本,引导银行定向放贷。当前银行放贷意愿较低,部分是因为由于企业盈利恶化,银行不良贷款增加,资产负债表出现恶化。收购银行不良资产有助于银行放贷能力恢复,加大对实体经济的融资力度。此外,通过对政策性银行注资,在央行QE受限的情况下,实现定向版的量化宽松,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提供资金支持。
另一方面,最为关键的是加强财政政策,面对资金较难入实体,在转型尚未完成的当前经济环境下,只需通过财政政策等方式,加强政府主导的需求端刺激,必能有助于经济走出困境,财政政策相比货币政策在调结构方面有更大的发挥空间。当前国家政策组合强调“稳健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财政部有关负责人在5月26日表示,为落实中央“去杠杆”的改革任务,政府可以阶段性加杠杆,支持企业逐步“去杠杆”,随着全社会的杠杆水平逐步下降,政府的杠杆也可以逐步释放。而我国政府债务水平相比主要市场经济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水平仍处于较低水平,仍有一定的举债空间。当然,单纯依赖政府资金对经济的刺激可能并不足够,最终还是需要发挥政府资金撬动社会资本的杠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