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爱是墨子最具特色观念之一,也是墨子最为著名的思想。兼爱也在墨子思想体系中也具有核心和基础的地位。兼爱观念的实质是要求人们爱人如爱己,是将爱的情感由己及人,即“爱人若爱其身”。
墨子所生活的时代是一个混乱的时代。孔子称其为礼崩乐坏,而墨子则概括为“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
同样的混乱现象,不同的理解将提供不同的救治方案。孔子认为,天下混乱的根源在于周礼的崩坏,人们不再主动遵守周礼的规定。所以,他提出的救世方案是复兴周礼,教人修养“仁”,提高人们遵守周礼主动性和能动性,将遵守周礼提高为道德修养的最高目标。
墨子则认为,天下混乱起自不相爱。他说,假如人们爱别人就像爱自己,看待父兄君主就像看待自己,哪里会有不孝、不悌、不忠?假如父视子、兄视弟、君视臣,若视己身,哪里会有不慈、有和、不惠呢?假如人们看待别人的家就像看待自己的家一样,谁还会偷盗?人们看待别人的国家就像自己的国家,谁还会攻伐别人的国家呢?
通过这些假想的推理,墨子概括说:天下之乱起自不相爱。他接着说,假如天下能兼相爱,就能使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没有了,君臣父子又能慈孝和惠忠了,天下的混乱也就得治了。
孔子也讲“仁者爱人”“己所不欲恶施于人”等观念,也认为人与人不相爱是导致君臣失序、篡礼越神礼的原因。但是孔子的爱人是有差等的,他的爱人是统治贵族之间相爱,而不包含贵族与平民之间的相爱。孔子的爱人建立在周制“亲亲贵贵”的原则上。而墨子的兼爱是无差等的,不因血缘亲疏与贵贱等级而有差别。贵族与贵族之间要相爱,贵族与平民之间也要相爱。孟子因此攻击墨子“无父”。
人与人兼相爱,就要交相利。所谓交相利,就是互助。具体是指有力互助,有财相分,有道教人。彼此兼爱互助,就能使年老没有妻子的,能得到奉养而终其天年;细弱无父母的孤儿,有所依靠而成长。通过兼爱互助就能使天下实现寒者得衣,饥者得食,劳者得息,疾病者得侍养,死丧者得埋葬。
天下人不能兼相爱,就要相贼相害,亏人以实己。比如,作儿子的只爱自己不爱其父,就要损害父亲以求自利;作为兄长只爱自己不爱其弟,就要损害弟弟以自利;作为君上只爱自己不爱其臣,就损害臣子来利己。这样,强必执弱,富必侮贫,贵必傲贱,诈必欺愚。于是,天下混乱了。
所以墨子主张兼相爱、交相利,反对交相恶,交相贼。墨子又将兼相爱、交相利,称为兼;将交相恶、交相贼,称为别。能做到兼爱互助的士人称为“兼士”,与“兼士”相对立的称为“别士”。能实行兼爱政策的国君称为“兼君”,相反地称为“别君”。这是墨子的一套语言。
墨子不仅通过假想的推理来推导论证兼爱,还要从天志的角度来强化这个观点。天喜欢的就去做,天不喜欢的就不去做。天希望人们相爱相利,厌恶人们相恶相贼。如何知道天希望人们相爱相利,而厌恶人们相恶相贼呢?因为天对于爱人、利人的赐福,对于恶人、贼人者以祸。以前的三代圣王禹汤文武,爱人利人,所以天令其富有天下,贵为天子。而以前的三代暴王桀纣幽厉,因为害人贼人,所以天便祸之,令丧身失国。所以,兼爱是天的意志。法天就要兼相爱,交相利。
墨子将社会混乱的根源归结为不相爱,或者不明白兼爱的道理,这是站不住脚的。因为战争的发生,有其深刻的政治与社会的原因,不能单纯归结为人的认识问题或道德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