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
儒家十三经之一
它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
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
根据鲁国国史《春秋》编成
记叙范围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
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
《左传》中有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典故
许多言论在今天仍颇有值得借鉴之处
01.
多行不义必自毙。
典故:
春秋时期,郑庄公的弟弟共叔段在母亲姜氏的支持下,竭力扩充自己的封地,积极进行夺取王位的准备工作。
郑国大臣祭仲知道后劝庄公说:“君王要及早安排啊,共叔段的势力已经很强了,再这样下去,您的王位会被他篡取的!”
庄公听了,却道:“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意指:一个人若不仁义的事情做多了,必定会自取灭亡,你就等着吧!
结果共叔段果然造反,但郑庄公早有准备,最终共叔段兵败自杀。
02.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典故:
晋国的国君晋灵公荒淫无道,大量征收赋税来满足自己奢侈的生活。他从高台上用弹弓射行人,观看他们躲避弹丸的样子。厨师没有把熊掌炖烂,他就把厨师杀死。
大臣赵盾和士季看见,准备劝谏晋灵公,士季去见晋灵公时往前走了三次,到了屋檐下,晋灵公才抬头看他,说:“吾知所过矣,将改之。”士季说:“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03.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典故:
春秋的时候,来自乡间的曹刿以出色的才智帮助弱小的鲁国在长勺打败了强大的齐国。
战场上,鲁庄公正要击鼓,曹刿制止了他。齐人三鼓之后,曹刿说:“可以了。”最终鲁国取得战斗胜利。
战斗结束之后,鲁庄公向曹刿询问原因,曹刿答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意思是说,第一次击鼓会大大增加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会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就不会激起士气了。
04.
辅车相依,唇亡齿寒。
典故:
晋国想借道虞国去伐虢国,大臣宫之奇劝谏虞公不要答应,他说:“面颊(辅)和牙床骨(车)互相依存;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说明虞国和虢国两国互相依存的关系,晋国灭虢国后虞国也将陷入危险。可是虞国国君没有听从宫之奇的劝谏,最终虞国亡于晋国。
05.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典故:
春秋时候,苏子背叛周襄王而投奔狄人,又和狄人处不来,狄人进攻他,周襄王不去救援,因此灭亡。苏子逃亡到卫国。 夏季,四月,周公忌父、王子党会合齐国的隰朋立了晋惠公。晋惠公杀死里克表示讨好。将要杀掉里克以前,晋惠公派人对他说:“如果没有您,我就做不了晋君。尽管如此,您杀了两个国君一个大夫,做您国君的人,不也太难了吗?”里克回答说:“没有奚齐、卓子的被废,君王怎么能兴起?要给人加上罪名,还怕没有话说吗?下臣知道国君的意思了。”说完,用剑自杀而死。
06.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典故:
春秋时代,晋悼公做了中原的盟主,有一年,宋、齐、晋、魏等十二个诸侯准备联合去进攻郑国。郑国是个小国,抵御不了这么多国家的进攻,便向晋国求和。晋悼公答应了,别的国家也就停止了进攻。
郑国为了答谢晋国的帮助,送给晋国许多兵车、乐器、乐师和歌女。晋国国君要把得到的歌女和乐器分一半给他的功臣魏绛,但魏绛却规劝国君:“《尚书》上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大王在安定快乐的时候,应随时考虑到将来可能出现的危险和困难。以便事先在行动上做好充分的准备。有充分的准备,就可以免遭祸患啊。”
07.
树德莫如滋,击疾莫如尽。
典故:
吴王夫差把越王勾践围困在会稽山上,形势岌岌可危。越王派人向吴王求和。
伍子胥劝谏吴王说:树德莫如滋,击疾莫如尽。越国是吴国最大的祸害,一定要铲除干净。
吴王没有采纳伍子胥的建议。后来,吴国被越国灭掉。
08.
善不可失,恶不可长。
典故:
郑庄公派兵入侵陈国,俘获大批人员、物资。以前,郑庄公曾派使者出使陈国,请求与陈国结好。陈桓公不同意。陈国大臣五父劝谏说:“亲近仁义,和睦邻邦,是国家的重要政策。希望君王答应与郑国结成友好。”陈桓公却认为,宋国、卫国才是最大的祸患,而郑国不可能危害到自己,拒绝了大臣五父的建议。
如果陈国当初与郑国结成友好邻邦,助善抑恶,战争原本不会发生。人们由此得出结论说:“善不可失,恶不可长。”意思是说,善事不可轻易丢失,恶事不能让其滋长。
读史可以明智,知古可以鉴今
史册光照千秋
相信这些我们熟悉的典故
总能在进退两难之时
为我们指明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