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凡达》有着与宫崎骏相似的思想主题成就了难以超越的永恒经典
人生如戏多思量,戏如人生需正观。大家好,我是影评人白冰。
最近一直在重温一些经典动画电影,发现宫崎骏老师的作品偏多,而恰巧的是,和宫崎骏老师有着同样思想主题的《阿凡达》再次进入了我的视线。
《阿凡达》本身其实有着许多经典动画的影子,比如《幽灵公主》,比如《天空之城》,比如《EVA》,比如《异形2》,比如《黑客帝国》等等。有朋友说阿凡达是部风光片,我不否认。也有朋友说这是一部环保片,我也赞同。说是英雄史诗巨作,其实也没有什么错误。一个导演,一个团队肯花几年时间,诚心制作一部各方面能够到达他们所能做到的最棒的影片,作为观众确实感受得到这份诚意。
一部电影对于导演的好处可能是圆一个梦或者得一次奖,对于资方的好处可能是亏的血本无归或是赚的盆满钵满,对于一批演员的好处可能是就此消失或者一炮而红,对于电影界的好处可能是一个时代的开启或消亡。
但电影对于普通观众就应从投入和享受开始,由震撼和尊重结束。
这部已经上映了10年的电影真的令我无比震撼,潘多拉星球美丽奇妙的景色令我流连忘返,是一部令人回味长久的科幻电影。整部影片充满了惊悚,冒险,也给我留下了许多不解之谜:杰克成为纳威人后生活得怎么样了?贪婪的人类退回到地球,是否会甘心失败?会不会实行报复,卷土重来呢?潘多拉星球上的纳威人会安居乐业,幸福地生活吗?
当残腿的杰克第一次进入阿凡达,疯狂地奔出实验室,陶醉地享受赤脚摩挲在潘朵拉的土地上时,我就爱上了这部电影。如此真实的细节流露,铺垫了杰克的思想转变,也触动了大地对于人类的重大意义的神经,这个脚插泥土的段落出现得恰到好处。
当我置身于原始森林中时,别样的体验已经让我激动的想哭,当情节平稳推进又步步累积到战火爆发的那一刻,我们强烈的情绪起伏便是再自然但是的结果。当我发现杰克的头发和胡子自然的随着时间变化,公主的发誓每次出场都有改变,甚至怪兽的表情纹理都能配合情节演进时,我开始感谢这部电影带给我的一切。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说一下《阿凡达》的导演卡麦伦。
卡麦伦奉行”视觉创造信仰”,它可以让观众观看的时候甚至看完后都坚信潘朵拉的存在。一个虚拟的世界竟然能如此真实的呈现,虽然我们知道东西是假的,但俗话说得好”你骗不了我的眼睛,但眼睛可以欺骗你”。3D让我们”真的”进行了一次潘朵拉之旅。在这一层面上,3D变成了叙事的基础,卡麦伦只让3D技术去解决”信”的问题——够简单,够粗暴,但是够有效。
卡麦伦奉行原则二”技术创造真实”。卡麦伦身为好莱坞的技术头号巨匠,那不叫天使般的认真,那叫魔鬼般的偏执。看过金庸的都知道”独孤求败”,当他剑术高深到一定境界,可以无招胜有招,万物皆可为剑。卡麦伦对技术层面的苛求已经达到了这个”无招”境界:偏执地用技术去解决以往任何人不会用技术去解决的问题,比如:设定的真实性,细节的真实性,表演的真实性。
虽然事先知道,但是我没有办法在第一次观看的时候分出注意力去瞧瞧纳威人的四根手指,我只打算在看五遍以后再去关照这些细节;我现在更不想学纳威语里的”I SEE YOU”,那是十遍以后的事情。但这不是卡麦伦的标准,他的标准是让影迷看十遍以上。
我们转回剧情。
家园之树的倒掉,在主题上对《阿凡达》进行了升华,生态环保论啊,文明冲突论啊,拆迁大队和钉子户啊,各种观后解读如火山爆发般涌现。有人说这体现了卡麦伦身为商业导演的良心,我不反驳,但是我本能觉得这不是卡麦伦的核心动机。十几年前他写这个剧本的时候,或许只是基于一个很简单的直觉:观众喜欢杯具。
《阿凡达》的结局处理得很好,该死的死,该走的走,该留的留。大结局的场面大过推倒家园之树的场景,镜头增加了急推的频率,决战双方的数量也都更多更快更强,最后定格在杰克夫妇和夸奇上校的决斗,完成了一次故事矛盾和观众情绪的完全释放。
看着《阿凡达》的制作花絮,看到卡麦伦拿着虚拟摄像机对着空空地板,显示器却看到潘朵拉茂密的草地,我才真正透彻明白我们中国电影和好莱坞的差距,也更明白好莱坞接下来会做些什么,这让我绝望。卡麦伦不需要任何奖项或者票房数字的证明了。他赢了这场电影史上最大的资本豪赌,创建了一套方法论,这套方法论可以卖更多的钱,可以全面提升好莱坞超A级电影的标准,拉大与所有国家的差距,然后,垄断,然后,输出。
不知有生之年还有没有机会看到中国的动画电影碾压国外,若是没有,那真是人生一大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