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知名的几大互联网平台同时下架了它们的银行存款产品,包括微信、支付宝、百度、京东等。在这之后,也就是12月25日,监管层明确要求,各大银行不得与第三方互联网平台合作吸收存款。
今天带大家深度解读一下,看看监管层为什么要这么做,老百姓在网上存银行是否还安全?
支付宝等互联网平台的存款产品,它只是相当于一个广告链接,产品本身和平台没有关系。钱直接去了银行,互联网平台连过一道手都没有。这是一开始就有意这样设计的,如果钱从互联网公司过一道手,那就百分之百违规了。比如我在公园摆张桌子,用高息吸引大家存款,然后我再把大家的钱送去银行。这么干就是违法的。谁能保证我每次都是把钱送去银行了呢?所以法律的制订者在一开始就禁止这么干。显然,互联网公司在流程的设计上,是有意打了一个擦边球。他们知道红线在哪里。
互联网存款产品对应的银行,基本都是传统银行,而不是最近几年兴起的互联网银行。传统银行和互联网银行的最大区别,是互联网银行都没有门店,是在网上面向广大老百姓,而且都是民营银行。
互联网平台费那么大劲,就是要悄然改造传统银行,让中国的多数存款都互联网化。这和实体店的电商化是非常相似的,很多实体店被迫都开了网店,最后呢,事情的主导权全部到了电商平台手里。
互联网平台涉足银行存款业务,有可能扰乱银行业的生态。
一是存款向少数几家银行集中,那其他银行怎么办?二是所有的传统银行被迫都在网上吸收存款,那么最后比的就是谁家利息更高。这将导致恶性循环。三是最终平台可以牵着银行的鼻子走,与哪个银行合作,这是平台说了算的。
不跟它合作,银行自己在网上搞,那是搞不起来的。所以少数几家大的互联网公司是在用自己庞大的用户数量,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流量,来吸引银行。反过头来,最后他们也可以用流量来制约银行。这不就像鸦片一样可怕嘛。
看起来储户一开始是得利的,因为存款的利息可以更高,但是最终一定是互联网平台得利,剩下各方都输。你去看,打车软件不就是这样嘛,用户打车更贵了,平台收取司机的佣金奇高无比。这就像互联网公司做社区卖菜一样,也被叫停了。
监管要保护的是一个多样化的生态系统,避免整个银行系统被几个互联网平台说了算。讲得严重一点,那可能导致整个金融系统崩溃,因为银行的融资成本最后是抬高了,而不是降低了,价高者得嘛。资金进入少数几家银行,那剩下一大堆银行还要不要开下去?
最后再说说网上存钱还安全不?
当然安全,监管叫停的是少数几家互联网大平台参与银行存款业务,银行自己本来就有的网络存款业务并没有被叫停,也不会被叫停。比如传统银行,咱们通过网银也可以办定期存款;互联网银行就更不用说了,本来它的业务就全部是网络化的。监管的目的,是打破潜在的垄断势力,避免系统性风险,而不是否定网上银行业务的合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