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安惇秀才失解西归锁定
北宋苏轼所创的七言古诗
原文
jiù旧
shū书
bú不
yàn厌
1
bǎi百
huí回
dú读
,
shú熟
dú读
shēn深
sī思
zǐ子
2
zì自
zhī知
3
。
tā他
nián年
4
míng名
huàn宦
5
kǒng恐
bù不
miǎn免
6
,
jīn今
rì日
qī凄
chí迟
nǎ那
kě可
zhuī追
7
。
wǒ我
xī昔
jiā家
jū居
duàn断
huán还
zhù住
,
zhù著
shū书
bù不
xiá暇
kuī窥
yuán园
kuí葵
。
qiè朅
lái来
dōng东
yóu游
mù慕
rén人
jué爵
,
qì弃
qù去
jiù旧
xué学
cóng从
ér儿
xī嬉
。
kuáng狂
móu谋
miù谬
suàn算
bǎi百
bú不
suì遂
,
wéi惟
yǒu有
shuāng霜
bìn鬓
lái来
rú如
qī期
。
gù故
shān山
sōng松
bǎi柏
jiē皆
shǒu手
zhòng种
,
xíng行
qiě且
gǒng拱
yǐ矣
guī归
hé何
shí时
。
wàn万
shì事
zǎo早
zhī知
jiē皆
yǒu有
mìng命
,
shí十
nián年
làng浪
zǒu走
nìng宁
fēi非
chī痴
。
yǔ与
jūn君
wèi未
kě可
jiào较
dé得
shī失
,
lín临
bié别
wéi惟
yǒu有
cháng长
jiē嗟
zī咨
。
目录
1原文2注释3摘要
4创作背景5作品评价6作者简介
注释
1
厌:满足。
2
子:指安悖。
3
自知:自然明白这个道理。
4
他年:将来。
5
名宦:指做官。
6
恐不免:恐怕免不了。
7
追:追求。[3]
摘要
《送安惇秀才失解西归》是一篇由苏轼创作的诗词,这首送别诗,可谓与众不同。全诗只在前四句里称赞了费障是个善于熟读深思的人,并说不要因落榜懈怠学业外,接着便讲了自己为官十年的经历和见解,认为做官也不见得是件好事,是得是失,很难估计。这也反映了苏轼的失意怅惘的心情。全诗感情真挚,语言委婉,生动感人。诗的前四句的大意是:书读百遍也不算多,对于你这个善于熟读深虑的人来说,自然是会明白这个道理的。将来做官也许是难免的事,如果今Et只闲散游息,不求上进,将来名宦也是追求不到的。[3]
创作背景
安惇,字处厚,北宋广安(今四川省广安县)人。大概在宋英宗治平三年(公元1066年),安惇贡举未遂,打算离汴京(今河南开封),西归广安。当时苏轼在汴京任职,便作了这首送别诗。[3]
作品评价
汪师韩《苏诗选评笺释》曰:送其失解归而乃勉以读书,朋友切磋之义莫过于此。[2]
作者简介
苏轼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铁冠道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累官至端明殿学士兼翰林院侍读学士,礼部尚书。南宋理学方炽时,加赠谥号文忠,复追赠太师。在王安石变法期间,苏轼虽赞同政治应该改革,但反对操之过急的政策及王安石任用的后任吕惠卿,因此招来新党爪牙李定横加陷害;后来又因苏轼反对“尽废新法”,受到司马光为首的旧党斥退,终生当不了宰相。由于苏轼在新旧党争中两边不讨好导致仕途失意,被侍妾王朝云戏称为“一肚皮不合时宜”。在元祐更化中一度官至尚书;绍圣年间因新党的章惇为相,又加贬谪至儋州(海南岛)。
元年七月二十八日(1101年8月24日),苏轼遇赦北归时病卒于常州,时年65岁。次年,其子苏过遵嘱将苏轼灵柩运至郏城县安葬。宋高宗时追赠太师,宋孝宗时追谥“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纵横恣肆,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善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合称“宋四家”;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枯木怪石图卷》等。宋人王宗稷收其作品,编有《苏文忠公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