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关于爱情是什么也有无数个说法,自今天开始我从依恋关系的角度逐一解读关于爱情的系列话题。
爱情从本质上说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关系,在心理学领域从佛洛伊德到格式塔,有很多学派在帮助我们了解人际关系,但有一种理论对这方面进行了最为细致的研究,却目前它却是最不为人所知但又逐渐为大众所接受和欢迎的理论——依恋理论。
依恋理论——Attachment theory Attachment的意思是“依附、依恋”
依恋理论由英国的心理学家约翰·鲍尔比(British Bowlby)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来,并且由他的同事、美国心理学家玛丽·S·安斯沃思(Mary S. Ainsworth)以科学方法进行了验证的理论。它的核心思想是婴儿在出生后的三年内(尤其是第一年内)与主要照顾者(主要是母亲)之间互动的关系奠定了孩子在成长以及成年之后与别人建立友谊和关系的基础,孩子会以早年与母亲互动模式做为模板,这个模板影响他/她如何和未来的照顾者、朋友、老师、同事、恋人、伴侣进行互动,如何触发自己的情绪以及在意识层面上允许自己在多深的程度上去爱别人。而且这是一种“从摇篮到坟墓”的模式,几乎终生不会改变。婴儿在建立依恋模式过程中的特征也是成年后亲密关系的特征,即爱情的特征,有以下四个:
一、陪伴: 在建立依恋模式的过程中婴儿尚幼,所以他/她需要照顾者全方面的生理和心理的陪伴和照顾才能生存下来。爱情的第一条特征也是陪伴。如果没有陪伴后面的一切都无从谈起。异地恋最终的意义也是在一起,如果没有陪伴爱情就成了无源之水。
二、避难所:婴儿在成长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困难甚至惊吓,这时他/她会跑到妈妈身边寻求安慰,妈妈的角色就是提供免于恐惧和灾难的避难所。恋人之间也是互为对方的避难所,为对方提供生理和心理上的安慰。
三、安全基地:当孩子在妈妈这里得到了安慰,积累了足够多的安全和自信时,孩子开始有勇气探索周围的世界,这是发展的一个重要部分。孩子们会不时回过头来看他们的父母以确保自己的行为是否安全,这时妈妈的角色就是安全基地,她鼓励和支持孩子对周围的世界进行探索。在恋爱关系中也是这样,稳固的恋爱和婚姻关系中伴侣互相以对方作为自己探索世界的安全基地,在这里寻找到对自己的鼓励和支持。
四、分离焦虑:孩子会害怕父母离开自己,在看不到母亲时会哭叫并四处寻找,这是一个相当古老的机制。小学课本上的故事《小蝌蚪找妈妈》的情节实际是不存在的,因为小蝌蚪的妈妈没有对小蝌蚪的照顾,妈妈对后代有照顾最早可以追溯到爬行动物中的鳄鱼,当小鳄鱼找不到妈妈时就会发出叫声来寻找妈妈,这称为lost call(指看不到妈妈时发出的寻找妈妈的叫声)。鳄鱼后更高等的动物都有这个机制。
在恋人或伴侣之间同样也存在着分离焦虑,当见不到对方时的那种担心和焦虑的感觉,追溯起来就是童年时和妈妈分离的感觉。
所以从依恋角度来看爱情的四条特征分别是:陪伴、避难所、安全基地以及分离焦虑,当不确认自己遭遇的是否为爱情时,可以用这四条标准来测量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