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任督二脉,我们马上就会联想到金庸小说中高深奇异的武功绝学。在武侠小说中打通了任督二脉就意味着脱胎换骨,武功突飞猛进。实际上任督二脉并没有那么神秘,但它们防病治病的功效及养生价值却的确存在。
任脉有妊养、妊娠之意,总管所有阴经的经气,为人体阴脉之海。它在人体是如何循行分布的呢?分布在任脉上的穴位又可以治疗哪些疾病呢?带着这些问题今天我们就学习一下任脉的有关知识。
任脉的循行路线,任脉起于胞中,下出于会阴,经阴阜,沿腹部正中线上行,经咽喉部(天突穴),到达下唇内,左右分行,环绕口唇,交会于督脉之龈交穴,再分别通过鼻翼两旁,上至眼眶下(承泣穴),交于足阳明经。任脉分布于人体的前正中线和头面部,而胸腹部正是人体重要脏器所在。
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规律,任脉下腹部的穴位主治下焦病,主要是肾、膀胱、大小肠等疾病,也就是泌尿生殖系统及肠道疾病。位于上腹部的穴位治疗中焦病,主要是脾胃、肝胆疾病。位于胸部的穴位治疗上焦病,主要就是心肺疾病。我们重点学习关元、神阙这两个穴位。
关元,关是指机关,元是指元气,这个穴位是下焦元阴元阳出入之处。关元是人体下丹田所在,也是养生家聚气凝神之所。关元位于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的地方。找的时候在肚脐和耻骨联合中点假想一条线,上五分之三处就是该穴。
关元主要治疗下焦病,包括泌尿系统、男科病、妇科病及肠道病,关元常用来治疗妇科病。《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说,“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脉痛,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说明任脉和女子月经有着密切的关系。
关元是下焦元阴元阳所在之所,善于补益虚损,治疗经带胎产诸疾病中的虚证。《续名医类案》就记载说,明代的名医薛立斋治一产妇,产后出现四肢厥逆、自汗、腹痛、泄泻、肠鸣,认为其是阳气虚寒,于是使用生姜、附子、人参等中药,但都未见明显好转,仍有肠鸣、腹痛的症状,后来给产妇艾灸关元百余壮,患者病情逐渐出现好转。
关元还是强壮保健的要穴。南宋医家窦材推崇灸治,托名扁鹊撰有名著《扁鹊心书》,书内记载,南宋绍兴年间的江湖大盗王超,每当夏秋之交,即以艾火烧灼关元千柱,久而久之,不畏寒暑,即使不食数日亦能忍受,年逾九十岁,仍然精神矍铄,面色丰润。
实验研究也证实,针刺关元可以调节气虚证小鼠神经、内分泌、免疫功能的失调,显著提高气虚证小鼠耐疲劳的能力。现代针灸临床中有“针必取三里,灸必加关元”的说法。关元善于温补肾中阳气,而足三里善于调节脾胃功能,这两个穴位都对人体的神经、内分泌、消化系统等功能进行调节,可以起到有病治病,无病防病的作用。
神阙,神就是元神,阙是指缺口。这个穴位是元神出入之处,所以命名神阙。神阙是最好找的穴位,位于肚脐正中。肚脐是人体出生是脐带脱落之后留下的瘢痕,是人体生命之根蒂,它是胎儿先天从母体获得营养的通道。
中医认为它是人体气机运转的枢纽,气通百脉,布五脏六腑,就好比是人体后天的加油站,能通调百脉,补虚培元。所以说穿露脐装的做法对健康是非常不利的。将人体本该固护之处,坦露于外,极易受到风寒侵袭而产生疾病。肚脐还是人体角质层最薄的地方,且皱褶较多,不易消毒。所以一般不针刺。
神阙临床常用于治疗腹泻,比如肠易激综合症多是由于情绪紧张,饮食失调等造成腹痛、腹泻等症状,而五更泻又称黎明泻,表现为黎明起床时腹痛、腹泻。小儿腹泻常见于秋季,是小儿消化系统的常见病。隔姜灸神阙或是药物贴敷神阙,对上述疾病都有较好的效果。
神阙还用来治疗低血糖晕厥,中暑,晕针等引起的虚脱。症状是面色苍白,神情淡漠,四肢厥冷,汗出脉微,中医称之为亡阳。根据孤阴不生,独阳不长的阴阳互根原理,元阳外脱必从阴救之。
任脉是阴脉之海,取任脉的神阙,又因穴当脐中,为元气所在,艾灸已回垂绝之阳,阳气复则神苏矣。临床艾灸神阙,不拘壮数,直至肢暖脉起症状改善。操作时用干净的食盐填平脐部,上面放置直径2~3厘米,厚0.2~0..3厘米的生姜一片,在放置艾柱施灸。神阙的应用广泛,那么大家有没有听说过脐疗呢?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肚脐填药治病的记载。发展到清代吴师机所著的《理瀹骈文》中就有脐疗治疗内外妇儿各科疾病的药方。肚脐是人体角质层最薄弱之处,有利于药物吸收弥散。祖国医学认为,神阙可以通调百脉,补虚培元,所以特别适合治疗脾胃虚弱的泄泻,比如小儿腹泻、肠易激综合征等,还有中暑,中风昏厥,都可以使用神阙隔盐灸的方法治疗。
另外,神阙治疗痛经效果也很好,可能很多人想不明白其中的道理。从理论上讲,神阙可以治疗一切妇科病。我们稍微归纳一下就会发现,妇科病大都于冲任督带这4条经脉相关,而神阙一个穴位就通4条经脉。神阙在治疗痛经时不针刺,而用隔物灸,也就是俗称的脐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