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巴嫩
“贝鲁特被称为中东的巴黎,并不只因为这是个欢愉享乐之城,更因为它作为阿拉伯人知识、出版及娱乐之都的文化霸权。这个地位更因为邻近首都盛行压迫而获得强化,就像巴黎曾经经历的情况一样。”
黎凡特地区示意图
说起中东,大家都很熟悉,但是说到黎凡特,可能知道的就不太多了。“黎凡特”源自法文的“日升之处”中的“升起”,从16世纪以来,当时的法国旅行者与外交官常用“黎凡特”来指称东地中海地区,更精确的说法是当时代表东方的奥斯曼帝国。
黎凡特
近现代以来,中东地区的冲突不断,有着极端的宗教激进主义,也有大大小小民族建国或称霸的故事,流血事件不断,种族清洗也时有所闻。但事实上,这些如今在战场上相仇相杀的宿敌们,他们信仰的宗教是基督教、伊斯兰教、犹太教,民族是希腊人、土耳其人、阿拉伯人或亚美尼亚人,在过往却可能是亲爱的邻里友朋,一同生活在东西方十字路口上的混杂和谐社会中。他们可以在土耳其、希腊、阿拉伯、法语、英语等不同语言与认同间切换自如,也熟悉彼此的传统习俗与宗教仪式,曾一同创建强大富裕且国际化的“黎凡特诸城”。
中东
黎凡特的城镇很多,比较知名的是将3座地中海港都:土耳其伊兹密尔、埃及亚历山大与黎巴嫩贝鲁特。这里的多元族群在地方豪族、外来移民、本土帝国、国际强权的交互影响下,共生与互斗、繁荣与没落。可以说,黎凡特的城市史,也是一部东地中海地区发展的史诗。
贝鲁特
今天我们要说的是黎巴嫩的贝鲁特。
贝鲁特城
壹
水井之城:什么是黎巴嫩的贝鲁特?
黎巴嫩地形图
贝鲁特是黎巴嫩的首都,位于贝鲁特省的向东深入地中海的半岛上,城市两侧是呈三角环绕的黎巴嫩山,是该国最大的海港,处在黎巴嫩、以色列边境以北94千米。城市的都会区占地67平方千米。
古城
贝鲁特的古名的意思是“水井之城”,由腓尼基人所建立。该地名首次出现于古埃及的阿马尔奈文书中,历史可追溯至公元前15世纪,并一直有人类居住,与邻国叙利亚的阿勒颇、大马士革并列为世界最古老城市之一。
19世纪的贝鲁特
公元前140年,希腊化时代塞琉古帝国的篡位者狄奥多特·特里丰与塞琉西王朝的叙利亚国王安条克七世之间的王位争夺中,摧毁了贝鲁特市。很快,在希腊文化计划中有条理地重建,并改了名,以纪念塞琉西王朝的一位王后。
腓尼基与古希腊在地中海的势力范围
公元前1世纪中期,当地的硬币印上了命运女神堤喀的头像,背面则是城市的标志:一只海豚纠缠船锚。而这个标志在15世纪,被威尼斯印刷业者阿尔杜斯·马努提乌斯占用。
腓尼基
希腊势弱后,罗马帝国时期贝鲁特又成为其殖民地的政治中心,在大希律王统治下,贝鲁特开始变得富裕。近200年的安定,发展出橄榄油、玻璃、丝绸、羊毛等工业外销罗马。罗马人善于建城,留下许多聚会广场、竞技场、剧场等建筑,城市规划井然有序,贝鲁特成了标准的国际都市。
罗马古城遗址
305年到551年之间,黎凡特发生过数次大地震摧毁了101个城邦。贝鲁特同样受灾惨重,所有主要建筑全毁。伊斯兰教兴起后,对外商业活动停止,繁华骤逝,变成贫穷落后的地区。
腓尼基城市贝鲁特
随着乌玛亚王朝的势力扩张,这时期大部分的基督徒聚居在贝鲁特和的黎波里之间的山谷地区。750年,大量阿拉伯人被迁移至贝鲁特周边以巩固统治。
战争示意图
第一次十字军东征后的1124年,贝鲁特成为耶路萨冷王国的一部分。十字军大兴土木构筑防御工事,也同时广建教堂,但并没有强迫非基督徒改奉耶稣;和欧洲的贸易再度兴盛,水果、甘蔗、地毯源源输往欧陆。
示意图
1305年,土库曼人控制该区,贝鲁特又成为对威尼斯和塞浦路斯的重要贸易港。
贸易路线
1516年奥斯曼苏丹征服埃及统一全区,势力及于全中东、希腊、小亚细亚及巴尔干半岛,其中包括黎巴嫩,时间长达400年。
奥斯曼时代建成的清真寺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奥斯曼帝国崩溃,在短暂地成为叙利亚王国的一部分后,贝鲁特及整个黎巴嫩被交由法国托管。但在法国的管理期间,政府没能处理好各教派的关系,以致在贝鲁特造成了宗教关系紧张。
19世纪晚期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贝鲁特全景
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3年11月22日黎巴嫩摆脱法国托管宣布独立,贝鲁特成为了首都。不过,直到1946年12月英、法军全部撤离。
黎巴嫩山脉
贰
新黎巴嫩人:维持多元的文化性格
贝鲁特 充满法式风格
黎巴嫩,经过长久的法国殖民,贝鲁特的人都称呼自己为“中东巴黎”,地理位置与以色列、叙利亚接壤,看似是战乱冲突之地,却是中东除以色列外最自由开放的国家。
1841贝鲁特
贝鲁特一直维持着它作为阿拉伯世界的文明都市,重要商业中心以及旅游中心的地位,直至黎巴嫩在1975年爆发长达15年的内战。
街头
在这场战争之间,这个城市分裂为由穆斯林控制的西部和基督徒掌握的东部。市中心顿时变成一个无人地带,居民纷纷逃亡至其他国家。战争结束后,黎巴嫩人民重建贝鲁特,现在的贝鲁特城建筑在旧城之上,而这座城市恢复了它作为中东主要都市的地位。
战争带来的后果
民族主义如日中天之时,希腊人被逐出伊斯坦堡,亚历山大城失去少数族裔,法国人离开北非,当时的以色列总理宣布:“黎凡特精神毁灭个人与社会,对抗黎凡特精神是我们的责任”,黎巴嫩却是个成功的例外。
民族分布
在贝鲁特,各教派能和平相处。1960年,贝鲁特市议会中的基督徒席次有30名马龙派、11名希腊正教、6名希腊天主教、5名亚美尼亚人与2名少数族裔议员;穆斯林席次则有20席逊尼派、19席什叶派与6名德鲁兹派议员。
蓝色为法国专属管辖区(A地区受法国影响);红色英国势力范围(B受英影响)。棕色为国际共管区域。
尽管黎巴嫩以宗派主义为基础,仍旧维持多元文化性格。伊斯兰教穆斯林的斋戒月期间,基督徒总统会挑一天邀请贝鲁特的伊斯兰教法官共进禁食后晚餐,基督徒与穆斯林宗教节庆都是国定节日。穆斯林议员与部会首长会与总统一起出席基督教仪式,然而基督徒却从不进清真寺。许多家长为孩子命名时,选择中性名字,如卡林姆、沙米尔、孟娜与兰达。
黎巴嫩
此时的黎巴嫩由一代“新黎巴嫩人”主掌。除了福阿德・希哈伯总统与艾米尔・布斯塔尼以外,还有法利德・哈利斯・希哈伯埃米尔。1948-1958年,他担任国安局长,贝鲁特美国大学教授约翰・门罗这样形容他:
“轻松看待自己的黎凡特认同。他轻易穿梭在东西方之间;从阿拉伯语到法语再转英语,对他都是轻而易举的事。”
1937年以前,在法国授权下,叙利亚的民族自治地方的地图
另一位则是希腊天主教社群的领袖,亨利・法拉翁,他一生致力于折冲协调基督徒与穆斯林社群。1943年,他协助设计新的国旗,将黎巴嫩雪松置于中央,以两道红色横条中夹白色区块,取代法国三色旗。
1960年代的烈士广场,车水马龙,但现在已风光不再
1945年法拉翁出任外交部长,协助阿拉伯联盟章程最后定案,挑战任何会威胁黎巴嫩独立地位的条文。
腓尼基字母
虽然法拉翁长得又矮又丑,但他的财富却足以让他沉浸在许多兴趣里,例如改进阿拉伯赛马血统,还是出色的收藏家。他的朋友约翰・卡尔斯威尔认为他是“超越时代,阿拉伯世界最伟大的收藏家”。
中东
然而,这段黄金年代也看着贝鲁特从美好天堂转为视觉恶梦,就像伊斯坦堡与亚历山大等其他城市已经开始出现的趋势。
贝鲁特
叁
水泥、修改建筑法规、拆毁老屋:资本主义与贝鲁特的“自我毁灭”
贝鲁特1912年
过去,贝鲁特精英的房屋通常是迷人石造房屋,拥有铸铁门窗、阳台、露台、拱窗,并环绕着花园。许多装饰细节从法国、意大利或英国进口,木材则来自罗马尼亚。
遗迹
1924-1936年间矗立在达马斯街与独立街转角,由尤瑟夫・阿夫提默斯贝伊为尼古拉与维多利亚・巴拉卡特设计的弧形大宅,正是杰作。架高的基地与弧形窗户给予这栋大宅俯瞰城市的视野。
罗马时代的浴池
然而,制作水泥混凝土的工厂开始在市郊出现,巴勒斯坦人则提供廉价劳力。1945年贝鲁特发出390张建造许可;1955年达到1261张。1950年代末,一群建筑师修改“公寓必须整栋出售”的黎巴嫩建筑法规,这条法规偏向兴建4、5层楼的公寓,此后公寓可以分开销售。
2001重建计划,大工地
1960年,在都柏林成立爱尔兰乔治协会后两年,阿弗瑞德・苏尔梭克的女儿与继承人伊凡娜・柯奇蓝成立组织保护老屋,她嫁给后来成为驻贝鲁特爱尔兰领事的爱尔兰男爵德斯蒙・柯奇蓝爵士。这些老屋遭到拆毁时,她哀叹“遭到嫌弃与忽视”。年轻时的伊凡娜每天清晨都为贝鲁特美景惊叹。没想到长大后,却每日哀叹城市的丑恶。
贝鲁特
然而她的声音却如沧海一粟,或是都市丛林里的微弱呼声,对抗拆除大队与建筑商电钻的噪音。1968年,作家约翰・甘瑟抱怨城里疯狂争建摩天大楼。贝鲁特背叛了自己,及周围“无可匹敌”的美景。街道与大海比“任何我见过的大城市”还要肮脏。
贝鲁特女性
贝鲁特自我毁灭的象征,是在1960年时,以混凝土盖的利维里电影院,取代了烈士广场上1884年石造兴建的迷人小皇宫。烈士广场变成一大片计程车、公车、公众庆典与抗议的公共空间。
城市规划
远处的另一侧是玛丽卡女士的王国。1912年抵达此地时,她仍是一名希腊少女。她的“保护者”一开始是奥斯曼军官,后来变成法国军官。随着时间过去,她的美貌与个性让她成为贝鲁特的首屈一指。三层楼大宅中,“分区”内的房间充满不同种类女孩。
示意图
肆
阿拉伯人的文化之都:散发着乐观精神,最弱势的族群也有成功的可能
贝鲁特并不只是资本主义与建筑的城市。那个年代中,梅・古苏伯写下:“贝鲁特散发着乐观精神,即便最弱势的族群也相信成功的可能。”
地中海示意图
除了贝鲁特美国大学与圣约瑟夫大学,城内成立不少新大学:1950年的黎巴嫩大学;1955年的海格齐安亚美尼亚大学;1960年的阿拉伯大学。
贝鲁特美国大学
作家艾菲特・阿德南回忆:“我进入了文学的雄伟大门。”
贝鲁特美国大学
贝鲁特被称为中东的巴黎,并不只因为这是个欢愉享乐之城,更因为它作为阿拉伯人知识、出版及娱乐之都的文化霸权。
这个地位更因为邻近首都盛行压迫而获得强化,就像巴黎曾经经历的情况一样。贝鲁特同时阿拉伯化与西化,两种作用相互增强。
2018黎巴嫩小姐选美
1956年,第一届阿拉伯书展在贝鲁特美国大学举办。在埃及被禁的纳吉布・马哈福兹小说《我们巷里的孩子》,1965年在贝鲁特出版。
贝鲁特已经取代开罗,成为阿拉伯人的文化中心。一开始是叙利亚与巴勒斯坦出版商,后来是伊拉克、利比亚与突尼西亚出版商,纷纷移到贝鲁特。
贝鲁特
1970年,黎巴嫩出版1358种期刊,相比之下,从摩洛哥到阿曼的整个阿拉伯世界总共也才出版2714种。贝鲁特出版的报纸《河流报》,开始在阿拉伯世界的其他角落流传,如同埃及报纸曾有的盛况。
示意图
贝鲁特成为作家的城市。1956年来自叙利亚的阿拉维派诗人阿多尼斯抵达时,受到新腓尼基主义与阿拉伯民族主义等诸多团体的刺激。1966年,另一位情诗迷醉整个阿拉伯世界的叙利亚诗人尼札尔・卡巴尼,也迁到贝鲁特。他后来在内战攻击时写下的诗《世界女王贝鲁特》,显露出贝鲁特如何成为阿拉伯人的集体想象。
中东
这一次,诗人谴责人民,而非城市:
“我们嫉妒你与你的优美,
让我们受伤。
喔,贝鲁特,我们将罪恶加在妳身。
我们忽略妳,让你哭泣。
……
从残砾中站起来吧!
现在我们知道,你的根系深长,胜过我们。”
贝鲁特
在一场贝鲁特美国大学的会议上,卡巴尼鼓励阿拉伯女性奋起,“对抗这个奴役的东方……将你们视为床上享用的美食……奋起争取人性尊严……将女人的身体还给女人。”
中东女性
伟大的巴勒斯坦诗人马哈茂德・达尔维许也在1972年迁到贝鲁特;他的家族来自1948年后遭到以色列“废止”的村庄之一。他写了一首感谢诗赠给贝鲁特,作为阿拉伯人“唯一的帐篷”与“唯一的星辰”。
示意图
在这里,学者、政治运动者、商人与艺术家的社群不分宗派、多元且开放,是阿拉伯世界唯一仅见的。”然而,“每个人”都知道别人的宗教或族裔出身。
贝鲁特女警
这里,是基督徒、穆斯林与犹太人共存的实验场,在前方等待“黎凡特人”的,究竟是再造荣光还是走向毁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