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微因简介_人物生平人物关系

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1955年4月1日),原名徽音,1诗人、作家、4中国现代第一位女建筑师5。祖籍福建闽侯(今福建福州)。16曾担任清华大学建筑系一级教授、北京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全国文代会代表、中国建筑协会理事。1

1904年6月10日,林徽因出生于杭州。1920年,林徽因在欧洲接受了建筑启蒙。期间与徐志摩相识,并对新诗产生了浓厚兴趣。1922年,她与梁思成相识相爱,两年后二人赴欧留学。1928年3月他们在加拿大渥太华结婚,回国后在东北大学任教。1931年林徽因开始创作文学,先后完成了《那一晚》《情愿》《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等经典代表作品,是个被胡适称为“中国一代才女”。71932年,林徽因完成了建筑论文《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是中国现代第一篇建筑理论方面的论文,同年与梁思成共同完成了《平郊建筑杂录》。31940年和梁思成一起撰写了《中国建筑史》,先后一起创办了清华大学和东北大学的建筑系,从此开创了中国古建筑研究体系,林徽因是中国第一位女建筑师,第一位女教授,18并参与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1955年4月1日,林徽因因肺病逝世,享年51岁。1

人物生平

求学生涯

1904年6月10日,林徽因出生于杭州陆官巷住宅。林徽因一名为祖父林孝恂所起,取自《诗经·大雅》的“思齐”一诗中的“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后来为避免与上海一位男性多产无聊写家林微音名字相混改名徽因。98

林徽因四岁时由大姑母发蒙读书,八岁时移居上海,在虹口爱国小学读书,后林徽因一家随林长民官职变动移居北京。1916年,就读于英国教会办的培华女子中学。1

1918年在梁启超与林长民的安排下,林徽因与梁思成初识。101920年7月,随父游历欧洲,9月考入伦敦圣玛莉学院。在伦敦受到房东女建筑师影响,立下了攻读建筑学的志向。在此期间,她结识了徐志摩,对新诗产生浓厚兴趣。次年,随父回国,在培华女子中学继续读书。81

1922年,梁思成毕业之际,在长辈安排下,与林徽因由相识到相爱。次年,林徽因从培华女中毕业,考取了赴美半官费留学的资格。同年,徐志摩、胡适等人在北京成立了新月社,林徽因常参加新月社举办的文艺活动,进入了北京知识界的社交圈。1924年,印度诗人泰戈尔访华,林徽因出演了泰戈尔的歌剧《齐德拉》,同年6月,林徽因和梁思成前往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建筑学,林徽因因建筑系不收女生而改报美术系,辅修了建筑系课程。1

1927年夏,林徽因从宾大美术系毕业后,又入耶鲁大学戏剧学院学习舞台美术设计半年。次年3月21日,与梁思成在加拿大温哥华结婚;8月回国,创办东北大学建筑系并任系主任,是我国建筑教育的开拓者之一,成为中国第一位女建筑师,第一位女教授。18

1931年林徽因患肺结核回京修养期间开始写诗,1931年4月,她的第一首诗《谁爱这不息的变幻》以“徽音”为笔名,发表于《诗刊》第二期。1112。《那一晚》《情愿》《仍然》等代表性作品都写于这个时期,林徽因的作品大部分是诗歌,也有散文、小说、戏剧和文学评论,比如小说《九十九度中》。1934年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更是成为了经典的代表作。林徽因的作品风格诗句委婉柔丽,韵律自然,受到文学界和广大读者的赞赏。1314

建筑生涯

1929年1月19日梁启超病逝,林徽因梁思成为其设计墓碑;8月,林徽因大女儿梁再冰出生;同年,林徽因为东北大学设计了校徽图案。81930年,林徽因受聘于北平中国营造学社校理。同年夏天,她在北京香山休养期间,考察了卧佛寺等几处有代表性的古建筑。1932年,林徽因完成了建筑论文《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是中国现代第一篇建筑理论方面的论文;同年与梁思成共同完成了《平郊建筑杂录》,为燕京大学设计了地质馆,并与梁思成共同设计了燕京大学灰楼女大学生宿舍。1936年5月,林徽因和梁思成赴河南考察,次年6月,前往五台山考察建于唐代的佛光寺,这是当时所知中国最古老的一座木结构建筑。18

1937年,北京沦陷,林徽因一家开始流亡之路,先迁长沙,后于1938年1月到昆明,对其古建筑进行了调查。梁思成长年外出考察,林徽因则留守兴国庵,负责照料孩子和整理绘制图纸、文字资料。在1938年的10月至11月期间,经他们调查的有圆通寺、土主庙、建水会馆、东寺塔、西寺塔、真庆观大殿、金殿等50余处昆明主要的古建筑。15

1940年,她随梁思成的工作单位中央研究院迁到四川宜宾附近的李庄,在此度过了五年的困苦生活,在病体的支撑下,她和丈夫梁思成一起撰写了《中国建筑史》。在1930年到1945年间,林徽因、梁思成对2738处古建筑进行了调查。161

抗战胜利后,林徽因全家于1946年7月乘飞机北归。她于1949年3月担任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同年9月,接受了设计国徽的任务,并兼任纪念碑建筑委员会委员。次年,林徽因与梁思成在清华大学营建系成立了一个抢救景泰蓝工艺的美术小组。17同年6月,她被特邀参加全国政协一届二次会议,并被任命为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委员兼工程师,在会上提出修建“城墙公园”的设想。1

晚年时期

1953年5月,北京市计划拆除牌楼,梁思成因提倡以传统形式保护北京古城而多次遭到批判。他们对明清古城被野蛮拆毁感到惋惜不已。当时负责解释拆除工作的吴晗与梁思成,因是否保留四朝古都的完整牌楼街发生了激烈的争论。不久,在文化部举办的同学聚餐上,林徽因也与吴晗发生了冲突。18

同年9月,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二次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林徽因被特邀参会。次年,中国建筑学会成立,林徽因被推选为理事,筹办了《建筑学报》。1

1954年秋冬之际,林徽因肺病复发,次年,中国国建筑界开始了对“以梁思成为代表的资产阶级唯美主义的复古主义思想”的批判,这场错误的批判给梁思成林徽因带来了严重打击,林徽因病情加重。1955年4月1日,林徽因病逝于北京同仁医院,享年51岁。1

人物关系

祖父:林孝恂,字伯颖,为光绪十五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一直在浙江做官。历任金华石门、仁和、孝丰知县和海宁知州。在任期间,他创办了养正书塾、蚕桑职业学堂,是清朝末年创办新学的先驱之一,学养深厚,思想开明。1

父亲:林长民(1876-1925),字宗孟,号苣苳子、桂林一枝室主等,晚号双恬老人,为政治家、书法家。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擅长诗文和书法,曾任北洋政府司法总长等职。10

母亲:何雪媛,出身于浙江嘉兴一个商人家庭,14岁时嫁给林长民做了二夫人,是个没有受过教育的旧式妇女。1

丈夫:梁思成(1901-1972),广东省新会县(今江门市新会区)人,梁启超长子。中国近代建筑教育家,古建筑文物保护、研究和建筑史学家。1923年毕业于清华学校,此后四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专研世界建筑史。后创办东北大学和清华大学建筑系,开拓了中国建筑教育的领域。曾任美国耶鲁大学教授、联合国大厦设计委员会成员、北京市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等职。3

女儿:梁再冰,1929年8月生于北平(今北京市),早年就读于于北京大学西语系,后担任新华社记者,1991年退休。19

儿子:梁从诫(1932-2010),出生于北平(今北京市),曾任中国政协委员和常委,中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委员。20

文学成就

创作特点

文学熏陶

林徽因随父游历欧洲和留学期间接触了大量的西方现代文学,这对她后来的写作产生了影响。比如早期的作品《九十九度中》就运用了现代派蒙太奇手法。21林徽因通过老北京城挑夫、卢二爷、车夫、出嫁女阿淑等各个阶层的生活与精神历程,带读者进入了一个平凡而熙熙攘攘的世界。林徽因在小说中没有采用传统章回小说的纵剖式结构,而是反映了“人生的横切面”,在同一时间的不同空间里把众多世态百相展现给读者。22

关注人文

林徽因在小说方面留下的作品很少,但大多洋溢着人文精神。作为知识分子,林徽因对黑暗现实心存同情,秉承“人生文学”的理念,积极地参与现实,了解社会,由此开始了现实主义题材的诗歌创作。当上层社会正沉迷于灯红酒绿喜迎新年之时,她却为城市底层大众的生存境遇而叹息。23在散文中林徽因通过对个体命运和生存困境的关注,从而展示生命的丰富性、复杂性,使散文具有理性的穿透力和超越性。林徽因的诗具有丰富性和多层次性,有着独特韵味。13

融合创新

林徽因作为晚期新月派的代表性人物,在继承新月派诗歌传统的同时,却不局限在传统的边界中。她在诗歌创作的技巧、审美上既有传统的古典气质,同时也受到了西方唯美浪漫主义甚至现代主义的影响,把西方现代主义的部分思想自觉吸收到了她的诗歌创作中,同时也保留着古典浪漫主义的要素,这种融合形成了她现代主义诗歌中的本土化特点。24这种把古老的意象用做现代的创造,体现在思维、表达、语言、韵律上,获得了现代人的新鲜的感染力,又不失厚度,是为融合式创新,对中国新诗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13

人物作品

散文

时间 名称
1931年 《悼志摩》
1934年 《窗子以外》
1936年 《蛛丝和梅花》
1936年 《究竟怎么一回事》
1939年 《彼此》
1946年 《一片阳光》

以上参考资料11

小说

时间 名称
1931年 《窘》
1934年 《九十九度中》
1935年 《钟绿》
1935年 《吉公》
1936年 《文珍》
1937年 《绣绣》

以上参考资料11

诗歌

时间 名称
1931年 《谁爱这不息的变幻》
1931年 《那一晚》
1931年 《笑》
1931年 《深夜里听到乐声》
1931年 《情愿》
1931年 《仍然》
1931年 《激昂》
1931年 《一首桃花》
1933年 《莲灯》
1933年 《中夜钟声》
1933年 《山中一个夏夜》
1933年 《秋天,这秋天》
1934年 《年关》
1934年 《你是人间四月天》
1934年 《忆》
1935年 《城楼上》
1936年 《深笑》
1936年 《风筝》
1936年 《别丢掉》
1936年 《雨后天》
1936年 《记忆》
1936年 《静院》
1936年 《黄昏过泰山》
1936年 《昼梦》
1936年 《冥思》
1936年 《旅途中》
1937年 《红叶里的信念》
1937年 《山中》
1937年 《静坐》
1937年 《十月独行》
1937年 《时间》
1937年 《古城春景》
1939年 《除夕看花》
1948年 《六点钟在下午》
1948年 《昆明即景》
1948年 《我们的雄鸡》

以上参考资料11

剧本

时间 名称
1937年 《梅真同他们》

以上参考资料11

建筑设计成就

林徽因是中国第一位女建筑师,她与梁思成为中国的建筑成就付出了大半生的时间。二人一起创办了清华大学和东北大学的建筑系,从此开创了中国古建筑研究体系,并为其奠定了基础。此外,林徽因还参与了新中国国徽设计、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传统景泰蓝改造和古建筑文化保护事业,都发挥了杰出的作用。25

新中国国徽设计

新中国成立后,林徽因参与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设计。林徽因研究了近千件国徽图稿,提出“国徽”和“商标”的区别,从而使国徽设计的美术处理有了明确的方向。1950年6月23日,林徽因参加了政协一届二次全体会议。在会上,时任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带领全体代表起立,以鼓掌的方式通过了由梁思成、林徽因主持并设计的国徽图案。同年9月20日,毛泽东命令公布国徽图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就此诞生。26

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

设计人民英雄纪念碑是林徽因在晚年参与的一项工作。1949年9月30日下午,政协一届一次全体会议通过了建造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提案,并确定了纪念碑的碑文。1952年5月,参加设计工作的林徽因被任命为人民英雄纪念碑建筑委员会委员。在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工作中,她对纪念碑的整体造型、结构都提出了原则性的意见。在众多的应征作品中,林徽因等主持的设计方案被采用,这不仅是她和设计小组设计的成功,更是她长期追求中国建筑的民族形式的成果。26

改造传统景泰蓝

新中国成立之初,景泰蓝工艺从业人员锐减。为挽救其工艺,1950年北京市工业局局长张锦成聘请梁思成、林徽因做顾问,指导工艺美术的创作设计。于是,他们在清华大学营建系成立了“工艺美术抢救小组”,引起了国家的关注和重视。同时,其小组负责“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和迎接苏联文化代表团访问中国这两项国际性活动的礼品和大会美工。林徽因带着钱美华几人反复推敲,最终确定以景泰蓝台灯、烟具、金漆套盒、花丝胸针、敦煌图案丝巾等礼品赠送贵宾。这些带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工艺品受到各国与会代表和来访苏联艺术家的喜爱,也受到国家领导人的赞扬,郭沫若称其为“新中国第一份国礼”。27

古建筑文化保护

20世纪30年代,梁思成夫妇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成为这个学术领域的开拓者,并有所成就。从三十年代初至中国抗日战争爆发,他们走遍了中国15个省、200多个县,实地勘察了2000余处中国古代建筑遗构。他们的行为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科学基础。3很多古建筑通过他们的考察得到了中国乃至国际的认识,并得到了保护。如河北赵州石桥、山西应县木塔、五台山佛光寺等。161932年,林徽因完成了建筑论文《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是中国现代第一篇建筑理论方面的论文;同年12月,与梁思成共同完成了《平郊建筑杂录》;1934年,林徽因为《清式营造则例》撰写绪论并作补充;1935年3月发表了《晋汾古建筑调查记略》,8抗战时期,林徽因肺病复发,但仍然帮助梁思成完成了《中国建筑史》初稿和用英文撰写的《图解中国建筑史》。解放以后,林徽因反对拆毁城墙、城楼、古建筑物,为保存北京古城面貌提出了修建“城墙公园”的设想。281987年,由梁思成、林徽因领衔的《中国古代建筑理论及文物建筑保护的研究》,获中国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293

人物评价

吴良镛:“一位了不起的中华第一女建筑师,才华横溢的学者,她在文学艺术方面有如此的造诣,她在建筑方面和梁先生并驾齐驱,共同作出卓越的贡献。她是唯一登上天坛宝顶的女建筑师。”30

胡适:“中国一代才女。”7

萧乾:“徽因的健谈决不是结了婚的妇人的那种闲言碎语,而常是有学识,有见地,犀利敏捷的批评……她从不拐弯抹角,模棱两可……我常常折服于徽因过人的艺术悟性。”7

曹汛:“一身诗意宛在,两担云彩炫目。”31

梁思成:“林徽因是个很特别的人。不论是文学、艺术、建筑乃至哲学,她都有很深的修养。”12

金岳霖:“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10

后世纪念

梁思成、林徽因故居

1931年至1937年间梁思成、林徽因夫妇租住在北京北总布胡同3号四合院(现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北总布胡同24号院),2014年24号建筑被完全拆除。3233

林徽因墓

1954年4月1日清晨,林徽因与世长辞,终年51岁。北京市人民政府把林徽因安葬在八宝山革命烈士公墓,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建会决定将她亲手设计的一方汉白玉花环刻样移作她的墓碑,墓体由梁思成亲自设计。“建筑师林徽因之墓”几个字由莫宗江用中国营造学社特有的字体勾画,以简洁朴实的造型体现出她一生的追求和探索。26

林徽因纪念碑

由杭州市人民政府和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设计方案、共同建造的林徽因纪念碑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花港公园西里湖南岸,纪念碑为一座高1.82米、宽1.25米线切割工艺的长方形铜碑,碑形整体是一堵墙,墙上的人物画像和记述文字全部镂空将文字用线切割技术透雕于青铜诗笺上,形成一座空灵的诗碑。纪念碑周围铺设仿真青砖,进行了绿化等环境整治。3435

人物轶事

太太客厅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林徽因和梁思成从东北大学辞职,回到北京,迁入北总布胡同3号。因为往来的客人都是大腕学者和民国文化圈人物,所以时人称之为“太太客厅”。大家聚在一起交流思想、探讨文学问题,分享文学创作,推动了大家思想的碰撞,在文学观、审美观等方面趋于一致,同时也鼓励思想的活跃,客观上推动了京派的形成。36

与徐志摩

1920年,16岁的林徽因与徐志摩相识。面对徐志摩的追求,尽管林徽因读了许多西方文学作品,但她的单纯、高傲以及理性都不会让她去做与传统、名望相悖的事情。1徐志摩和林徽因选择成为了文学上的挚友。他们一起组织新月社活动,一起演戏,并常有书信来往。1931年11月准备参加林徽因演讲会的徐志摩遭遇坠机事故遇难,林徽因痛苦万分,为其作文《悼志摩》。1

与萧乾

1933年林徽因关注到了萧乾发表的《蚕》,便通过沈从文相识了萧乾。因为文字,他们也逐渐熟悉起来。1935年萧乾担任《大公报》文艺副刊编辑,经常要到北平开会,林徽因都会相见探讨问题。1938年萧乾前往香港,林徽因在内地也会保持联系。第二年萧乾去了英国,直至1953年两人才见面。后来萧乾为《林徽因文集》写序,该序也成为了萧乾文坛的绝笔。37

与金岳霖

1932年夏金岳霖搬到了北总布胡同3号院,与林徽因梁思成成为邻居,一直维持到1937年抗战爆发。战争结束后,林徽因一家于1946年回到北京,依旧与金岳霖是邻居,后来金岳霖搬家他们才分开。林徽因夫妇逝世后,金岳霖与梁从诫住在了一起。林徽因追悼会上,他为她写下了“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的著名挽联。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7870133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1)
上一篇 2023-06-03 10:57:09
下一篇 2023-06-03 11:01:24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