谙
基本信息编辑
中文名
谙
释义
熟悉,精通;熟记,背诵
拼音
ān
同音字
偣、葊
组词
谙达、谙尝
偏旁部首
讠
笔画顺序
点、横折提、点、横、点、撇 、横、竖、横折、横、横
笔画数
11笔
结构
左右结构
“谙”,现代汉语规范二级字,普通话读音为ān,最早见于秦朝小篆时代,在六书中属于形声字。“谙”的基本含义为熟悉,精通,如谙练、谙悉;引申含义为熟记,背诵,如谙记、谙诵[1]。
字源演变
“谙”,初见于秦朝小篆时代,会意字。从言讠,篆书形体像张口伸舌说话状;从音表示通过言语、声音,熟悉、知晓情况。谙本义是熟悉,“谙”字简体版的楷书从《说文》演变而来。“谙”的字源演变图如下:[2][1]
谙的字源演变
谙的字源演变
详细释义
拼音 |
词性 |
释义 |
英文 |
例词 |
例句 |
ān |
动词 |
熟悉 |
familiar;know well |
谙悉、谙练 |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王建《淅嫁娘》。 |
熟记 |
learn by heart |
其陵树株蘖,皆谙其数。——《后汉书·虞延传》 |
|||
参考资料[1] |
古籍释义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未收录“谙”字头,请参考“谙”字。)
【唐韵】【集韵】【韵会】【正韵】乌含切,音庵。【说文】悉也。【玉篇】知也。【增韵】练也,历也。【六书统】熟闻也。【字汇】晓也。【后汉·虞延传】陵树株蘖,皆谙其数。【晋书·刁协传】久在中朝,谙练旧事。【书·姚察传】谙识内典。
又【玉篇】记也,诵也,大声也。【广韵】忆也。【类篇】讽也。
又官名。【金史·国语解】谙版勃极烈,官之尊且贵者。
又【集韵】乌绀切,庵去声。【类篇】背诵也。
又【集韵】他口切,偸上声。言悉也。 【类篇】或作。亦作[1]。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未收录“谙”字头,请参考“谙”字:)
悉也。从言音声。乌含切[1]。
说文解字注
悉也。此与宷义同音近。从言。音声。乌含切。七部。玄应书卷卄一云。说文谙于禁切。大声也。岂所据本异与[1]。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中国大陆 |
中国台湾 |
中国香港 |
参考资料[1] |
书写演示
1 |
谙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
参考资料[3] |
书法欣赏
楷书-陈叔祯-《品翰堂杯第四届作品选之四》 |
行书-郑板桥-《郑板桥书法字典》 |
草书-何绍基-《何绍基书法字典》 |
隶书-金农-《书法大字典》 |
篆书-说文广义-《说文广义》 |
参考资料[4] |
音韵汇集
韵书集成
字形 |
韵书 |
摄 |
声调 |
韵目 |
字母 |
声类 |
开合 |
等第 |
清浊 |
反切 |
拟音 |
谙 |
广韵 |
咸 |
平 |
覃 |
影 |
开 |
一 |
全清 |
乌含切 |
ʔAm |
|
集韵 |
咸 |
平 |
影 |
开 |
一 |
全清 |
鸟 (乌)含切 |
ʔɒm |
|||
流 |
上 |
透 |
开 |
一 |
次清 |
他口切 |
tʰəu |
||||
咸 |
去 |
勘 |
影 |
开 |
一 |
全清 |
乌绀切 |
ʔɒm |
|||
韵略 |
平 |
覃 |
乌含切 |
||||||||
增韵 |
平 |
覃 |
乌含切 |
||||||||
中原 |
阴平 |
监咸 |
影 |
全清 |
am |
||||||
中州 |
平声 |
监咸 |
乌甘切 |
||||||||
洪武 |
平 |
覃 |
影 |
乌 |
全清 |
乌含切 |
ʔam |
||||
参考资料[5] |
中古音系
时代 |
声韵系统名称 |
韵部 |
声调 |
声母 |
韵母 |
南北朝 |
宋北魏前期 |
覃 |
əm |
||
南北朝 |
北魏后期北齐 |
覃 |
əm |
||
南北朝 |
齐梁陈北周隋 |
覃 |
əm |
||
隋唐 |
拟音/王力系统 |
ɒm |
|||
隋唐 |
拟音/董同龢系统 |
ʔ |
Am |
||
隋唐 |
拟音/周法高系统 |
ʔ |
em |
||
隋唐 |
拟音/李方桂系统 |
· |
ậm |
||
隋唐 |
拟音/陈新雄系统 |
ʔ |
əm |
||
参考资料[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