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是母亲节,是一个感谢母亲的节日。
母亲节最早起源于希腊,古希腊人在这一天向希腊神话中的众神之母赫拉致敬。在17世纪中叶,母亲节流传到英国,英国人把封斋期的第四个星期天作为母亲节,在这一天里年轻人都会给他们的母亲送上小礼物。
而现代意义上的母亲节起源于美国,由美国人安娜发起,因她终生未婚,所以一直在母亲身边陪伴,而安娜的母亲是一位心地善良并且具有同情心的女士。她提出要设立一个时间来纪念为了孩子而默默做出无私奉献的母亲们。于1907年开始,安娜举办各种庆祝活动,并且申请将母亲节作为法定节假日。在第二年,美国的西弗吉尼亚州和宾夕法尼亚州,正式开始庆祝母亲节,并于1913年通过了美国国会,确立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为法定的母亲节节日。在这次节日里,康乃馨被选为献给母亲的花,并流传至今。
中国的母亲节首先流行于港澳台地区,后传入大陆,20世纪80年代,母亲节逐渐被中国内地的民众所接受。到20世纪末,随着中国与国际的日益接轨,母亲节这一节日在中国大陆各地日益推广开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母亲节概念,在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中国人和全世界其他国家的人们一道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表达对母亲养育之恩的感谢。
在中国古代,是没有“母亲节”这一说的,但是中国传统文化很注重“孝道”,在汉代,一个人如果“孝”是可以被推荐去当官的,这叫“举孝廉”,皇帝更是以“孝”治天下。中国古代还有一本专门宣扬孝道的书,叫《孝经》,《孝经》在中国古代影响很大,历代王朝无不标榜“以孝治天下”,唐玄宗曾亲自为《孝经》作注。
《三字经》中有云:首孝悌,次见闻,意思是:一个人首先要学的是孝敬父母和兄弟友爱的道理,接下来是学习看到和听到的知识。而在旧俗中,尊亲去世后,在服满以前停止娱乐和交际,表示哀悼,称之为“守孝”,一般时长为三年。
可见在中国古代,虽然没有规定具体哪一天是母亲节,但是传统文化让我们时刻都谨记“百善孝为先”,对母亲的尊敬爱戴是刻在骨子里的。更是有“孟母三迁”、“岳母刺字”、“陶母戒子”等歌颂伟大母亲的经典故事,以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慈母倚门情,游子行路苦。”“母爱无所报,人生更何求!”等诗句流传至今。
我们现在习惯在母亲节时给自己的母亲送上一束康乃馨,但是在中国古代没有康乃馨,又是用什么花卉来表达爱意呢?通过对众多描写母亲的诗词分析,我们发现中国古代代表母亲的花卉是“萱草”。起初,萱草作为忘忧草,用作减轻妇女对远行丈夫和儿女的忧思。渐渐的,萱草便和有所思念的妇女联系在一起。
唐朝诗人孟郊《游子》:“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慈母倚堂门,不见萱草花。”诗中描述母亲惦念远游的儿子,虽然种了萱草,也不能忘忧,减轻她对孩子的挂念和担忧。这首诗也让世人将母亲和萱草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此外,古人也经常画萱草赠与母亲。如明代画家陈淳曾绘《萱草寿石图》,上有题诗云:“幽花倚石开,花好石亦秀。为沾雨露深,颜色晚逾茂。愿母如花石,同好复同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