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可以使人进步,这个朴素的道理妇孺皆知,可是能够一直坚持学习的读者,却少之又少。究其原因,可能是工作繁忙,也许是身体多病,或者是老眼昏花。但其实这些都是自己不愿学习的借口。
明代有一位才子年轻时饱读诗书,入仕后也是因为种种原因不再坚持学习。等到他偶尔翻开那些大儒的作品时,忽然觉得自己竟然无法理解这些深奥的文章。于是他就尝试着改变自己,并将这一过程记录下来。下面分享袁宏道的一篇短文,讲述亲身体会,诙谐有趣,却非常值得效仿。
《答王以明》(节选)
作者:袁宏道
近日始学读书,每读一篇,心悸口呿,自以为未尝识字。然性不耐静,读未终帙,已呼累马,促诸年少出游,或逢佳山水,耽玩竟日。
归当自责,顽钝如此,当何所成?乃以一婢自监。读书稍倦,令得呵责,或提其耳、或敲其头、或擦其鼻,须快醒乃止。婢不如命者,罚治之。习久,渐惯苦读,古人微意,或有一二悟解处,辄叫号跳跃,如渴鹿之奔泉也!
袁宏道是明代著名学者,他23岁考中进士,曾任国子监博士等职。王以明曾是袁宏道的恩师,这封信描述自己读前辈文豪的作品受到震惊,因而他想方设法,整治自已耽玩不耐静的习性,发愤苦读,终于从书中获得了无穷乐趣。
作者首先描述自己读书时的表现,他张开口、却合不拢,表达自己受到震惊的模样,好像初学识字的光景。有时候虽然逼着自己继续看下去,但是还没阅读几篇,又大呼疲惫不堪,还立刻吩咐家人备马,并催促朋友们一起出游,甚至一连几日都流连忘返。
但是作者毕竟从小接受儒家教育,深知为人处世应该具有何等规范。于是等他静下心来,又不断地自责,痛骂自己愚钝贪玩,不求上进。为了克服自制力不够的缺点,才子还想了一个有趣的方法。
他让家里的丫环监督自己读书,“提耳、敲头、擦鼻”,反正就是不让睡觉。如果监督不到位,才子还亲自惩罚她,最后终于慢慢地改掉了自己“性不耐静”的毛病,也终于成为一代大儒。
才子从当初不爱读书、经常打瞌睡,到后来习惯苦读,并善于理解先贤的微言大义,有时顿悟时还“叫号跳跃”,就像一头干渴的小鹿,兴奋地发现了甘泉。
不过“以婢自监”之法,仍未脱公子玩笑作风,但目的却极其严肃认真。最后两句生动逼真,作者形容自己苦读深思、而有妙悟时,如“渴鹿奔泉”,确实是一个非常生动贴切的比喻。
袁宏道的这封信语言诙谐,描写形象。作者虽然满腹才学,但读到先辈文豪的作品,依然觉得自己见识短浅,简直就像一个小学生。
于是他希望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素养和水平。经过一番痛苦的磨砺,才子终于脱胎换骨,完全可以耐得住寂寞。当他再次读到别人的大作,也有自己的感悟和观点了。
其实人们刚出生时就好学,对周围的一切都感到新奇,咿呀学语、蹒跚学步,童年时更是对各种玩具和新鲜事物特别感兴趣。读书识字了,也有自己的理解和辨别能力,上进心也会更加强烈,也促进自己阅读更多有用的书籍。
可是进入社会后,大家被俗见俗闻所蔽,又不断地用虚幻和成功将自己包裹起来,甚至以为自己走南闯北、见多识广,过的桥比人家走得路还多,于是便鄙视书本知识,完全依靠经验行事。但是长此以往,也就会慢慢落伍于社会和时代,变成了一个迂腐之辈。
正如古人所言,知道自家是何等身份,则不敢虚骄;想到他日如何下场,则可以发愤。人贵有自知之明,但无法摆脱懒惰和欲望,所以就会编织各种借口,说服自己时间还很多,来日方长,不必只争朝夕。
其实功夫都是一点点积累,就像跑步打拳,一朝一夕之间,不会明显促进身体健康。但长期坚持,人的气度和精神状态,都会在潜移默化之中逐渐变得不凡。又如将一把绿豆放入一碗清水,左看右看都毫无变化;可是等到清晨再看,绿豆已经被泡开了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