坎儿井古称“井渠”,它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新疆的坎儿井主要分布在吐鲁番盆地、哈密和木垒地区,尤以吐鲁番地区最多,计有千余条,如果连接起来,长达5000公里,所以有人称之为“地下运河”。
“坎儿”即井穴,是当地人民吸收内地“井渠法”创造的,它能把盆地丰富的地下潜流,通过人工开凿的地下渠道,引上地面灌溉、使用。
坎儿井由竖井、暗渠、明渠和涝坝四个部分组成,在盆地边缘由高向低打若干口竖井,再将竖井逐次从地下挖通相连成串,水便从地下引出地表。竖井的深度和井与井之间的距离,一般都是愈向上游竖井愈深,间距愈长,约有30至70米;愈往下游竖井愈浅,间距也愈短。竖井是为了通风和挖掘、修理坎儿井时提土之用。暗渠的出水口和明渠相连,可以把几十米深处的地下水引到地表。
坎儿井内宽三四米,高二三米,渠边有人行道,墙壁上有安放照明用具的“灯窝”,均匀有序地竖井是坎儿井的天窗,从外面射进的光线尚可辩识钱币。坎儿井暗渠沿线还有殿堂一般的采挖造型,酷暑难耐时,人们可躲避其中。
坎儿井在吐鲁番分布最多,据统计,吐鲁番盆地有水的坎儿井1237条,实际使用的853条,总长度约5000公里,年径流量达到约3亿立方米,可灌溉约25万亩农田果园。
坎儿井之所以能在吐鲁番大量修建,是与这里的地理条件分不开的。吐鲁番盆地北部的博格达山和西部的克拉乌成山,每当夏季来临,就有大量的融雪和雨水流向盆地,当水流出山口后,很快渗入戈壁地下变为潜流。积聚日久,使戈壁下面含水层加厚,水储量大,为坎儿井提供了丰富的水源。吐鲁番大漠底下深处,砂砾石由粘土或钙质胶结,质地坚实,因此坎儿井挖好后不易坍塌。吐鲁番干旱酷热,水分蒸发量大,风季时尘沙漫天,往往风过沙停,水渠常被黄沙淹没;而坎儿井是由地下暗渠输水,不受季节、风沙影响,水分蒸发量小,流量稳定,可以常年自流灌溉。所以,坎儿井非常适合当地的自然条件。
研究坎儿井的来源及其发展,是我国水利史、历史地理和科技史上的重大课题。它来源何处,学术界自十九世纪晚期以来就有争论,目前主要有三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坎儿井起源于陕西洛河龙首渠的井渠。
《史记·河渠书》记载:“汉武帝初发卒万余人穿渠,自征引洛水至商颜下岸善崩,遂凿井,深者四十余丈,往往为井,井下相通行水,水颓以绝商颜,东至山岭十余里间,井渠之生此始。”史学家王国维在《观赏集林、西域井渠考》引记上记载,认为坎儿井源于“井渠”,并引《史记·大宛列传》中的一个关于秦人“穿井”的故事予以佐证。
也有专家提出异议,认为汉代井渠遗迹从表面看似乎和新疆坎儿井面貌相似,而在实质上两者却毫不相干,开凿的目的和用途完全不一样。汉代井渠,据郑国渠渠首发现的遗迹,目的是为了防止渠道水冲易塌,从地下开渠,需要开凿直井以便取土、通风。目的、作用与坎儿井不同。陕西发现的井渠没有向外传出的证据,也没有沿用下来。
普遍的说法是:新疆坎儿井由当地人民所创造。
坎儿井是新疆劳动人民为了提高自身的生存能力,根据新疆特殊的地理条件以及本地气候、水文特点,从掏泉引取地下水的实践中积累经验,逐步创造出来的一种适合当地自然条件的水利工程。
在当地有一个关于坎儿井的传说还可以为这一说法佐证。
相传古时候,有位年轻的牧人,赶着羊群来到吐鲁番,四处寻找水草丰茂的绿地。然而,迎接他的,却是一片干旱的荒漠。牧人并不气馁,他跑遍了火洲大地,终于见到一片绿茵茵的洼地,长满着茂密的青草,只是不见水的影子。眼看着羊群因缺水即将渴死,他心急如焚,便动手在草地上掘土找水。这时,过路人摇着头劝他:“别费劲了!小伙子,水是到不了吐鲁番的,它在半路上就让太阳和戈壁合谋分光了!”当真是这样吗?年轻人思忖着:“不是说,绿草和清泉是一对天生的情人吗?既然见到了绿草,就一定能找到它的情侣。”于是,他歇口气,擦把汗,继续向地下开掘。当挖到几丈深时,水像珍珠似的从沙隙中涌了出来,汩汩欢唱,比甘露还甜,比美酒还香。
人畜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的突然出现,一下坚定了他立足戈壁的信心。为了不让泉水被太阳夺走,聪明的牧人顺着北高南低的地势每隔几十步开凿一眼竖井,再以竖井作为出口,掏挖地下暗渠,使竖井、暗渠连通一体,形成长长的流水,一直流到盆地低处,露出地面。
坚强的牧人找到水的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很快传遍了吐鲁番。谁不想把这清凉的泉水引向自家门口呢?于是,人们都仿效这个牧人的做法,挖一段暗渠,掘一口竖井,再挖一段暗渠,又掘一口竖井,此接彼连,绵延不断。1里,2里,5里,10里……就这样,一年复一年,一代复一代,挖出了一道道工程浩繁的地下长河,把水从地下引到了地上。
吐鲁番坎儿井初期发展缓慢,道光二十年林则徐在新疆大兴水利,第一次予以有计划的发展,扩建到吐鲁番盆地西部伊拉克及托克逊等地,增加到六十余处。1880年左宗棠又增开185处,盆地东部辟展(鄯善)从此也出现了坎儿井,1916年已有三十余道,吐鲁番多达八百余道。二十世纪初,库车、哈密都曾开凿坎儿井。此外,天山北麓奇台、阜康、巴里坤与昆仑山北麓也有少量坎儿井,大抵都是从吐鲁番传入的。
还有一种说法是,坎儿井由波斯传入。
伯希和、斯坦因、拉铁摩尔等人都持此说。理由是坎儿“井”字来自波斯。新疆是古丝绸之路的中心,是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汇的地方,加之吐鲁番与波斯、阿拉伯在地理条件上大致相同,坎儿井的形成和发展,不能排除来自中国内地和古代波斯东西文化交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