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台剧出了一部爆款,一时之间沸腾了网络——
《我们与恶的距离》 I 2019
豆瓣:9.3
君君鉴片
《我们与恶的距离》
适用人群:优质剧迷
推荐理由:爆款台剧,预定华语年度最佳!
时 长:10*55min
推荐指数:★★★★
开局豆瓣9.5,目前降到了9.3,依然是神作。
几乎可以提前预定“华语年度最佳”。
全剧一共10集,目前已更新到第4集。
尺度很大,少儿不宜,是一部典型的「成人剧」。
该剧由台湾公共电视台与HBO Asia共同出品,具有品质保障。
从经验来看,近年台湾公视与海外公司合作的作品,口碑都不同凡响。
2017年,与HBO Asia合作《通灵少女》。
搞笑刺激,打破了台湾及东南亚多国的收视记录。
2018年,与Netflix合作《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号称“台版黑镜”。
直击社会痛点,质询亲子关系。
这种通力合作,到了《我们与恶的距离》(以下简称“《我们与恶》”)。
更达到了顶峰,使其成为一部集热度、尺度、深度于一身的口碑新剧。
全剧的卡司阵容十分亮眼。
阔别台剧15年的女神贾静雯,为它专程回归。
被誉为「好剧信号灯」的金钟奖视帝吴慷仁,在剧中饰演男主。
身为台视台柱子的他,早前曾主演过《麻醉风暴》、《一把青》等多部口碑剧。
除此之外,还有包括温昇豪、周采诗、曾沛慈在内的一众台星熟脸参演其中。
编剧吕莳媛,是前不久金马奖黑马电影《谁先爱上他的》的编剧之一。
编剧功力不容小觑,善于植根社会现实,深挖人性复杂面。
(出自《谁先爱上他的》)
《我们与恶》的故事,围绕一起“无差别杀人”案展开。
“无差别杀人”是指犯罪嫌疑人和被害人没有仇怨,随机选择作案目标、在作案现场见谁杀谁的杀人案件。
案件基于真实案件改编而来:
2014年5月21日,21岁的大学在校生郑捷在台北捷运江子翠站随机砍人,事件造成4人死亡,21人受伤。
被捕凶手郑捷表情木然,不发一语。
这一事件,成为台北地铁开通18年来最严重的刑事案件。
以郑捷为原型的冷血杀手,在剧中名叫李晓明。
他在电影院开枪随机扫射,造成九死二十一伤。
这起凶案成了台湾近五年来死伤最多的案件。
故事从案发两年后讲起。
一开始,便上演了十分重口的一幕——泼粪。
被泼的是李晓明的辩护律师王赦。
泼粪的是遇难者家属。
这一天,最高法终审宣布维持二审对李晓明的死刑判决,走出大门的王赦刚准备接受记者采访,就遇上了对方的这一过激行为。
针对此事,网络上幸灾乐祸者多,同情者少,大家都在肆意的宣泄情绪。
有网友,甚至还给王赦起了“屎尿人渣代言人”、“含屎喷赦”的绰号。
为什么王赦一定要为这个杀人狂魔辩护?
答:为了人权。
就算是该死的人,他们也该有跟任何人一样的人权。
为了扭转“死刑”定局,他找到了《网络先驱报》的创办人刘昭国。
倘若刘昭国能帮忙做一期李晓明案的专题报道,研究杀人犯心理,挖掘案件的背后真相,就或许能缓和案情走向。
只有找出真相,才能真正解决此案带来的伤害,才能真正做到善后和预防。
可与此同时,刘昭国还有着另一重身份——遇难者家属。
两年前,他年幼的儿子,就死于这场谋杀。
案发之后,他原有的美满家庭,分崩离析。
他妻子乔安,是《品味新闻台》的编辑主管。
案发后化身工作狂,整日靠酒精自我催眠,对女儿天晴不管不顾。
身为媒体人,乔安和丈夫奉行的理念截然不同。
她秉承流量至上,一切以点击率为先。
雷厉风行的她,做起事来,常常不顾及他人,更不顾及自己。
助理进入待产期,忙到没时间做产检,被勒令工作到羊水破裂。
去医院探望生产完的助理,乔安刚好听到她跟老公吐槽自己。
想借工作逃离现实的她,成了别人口中的恶人。
其实,恶离我们并不遥远,加害和被害,常常只是一念之间。
比如,凶手李晓明的家人,案发后就成了舆论施暴的众矢之的。
案发后,他们曾出面说明,可媒体只断章取义,将他们的发声引申为辩解。
人们总是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
在遇难者墓前,他们哭作一团:
“我真的没有办法,这么多的人,我们要怎么道歉?我们要怎么赔偿?”
群情激奋的死者家属,找上门来打砸涂抹。
小女儿瑟缩在墙角,不敢出声。
一家人只能隐姓埋名,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为了女儿前途,母亲拉着女儿去户籍处将名字改成了李大芝,嘱咐她:
“你以后出门就说父母车祸死了,哥哥也死了,家里就你一个人。”
“家里要死,死三个人就够了,不能让你也葬在这里。”
一个新的名字,预示着一个新的开始,一种新的生活。
阴差阳错下,隐瞒身份的李大芝来到乔安手下,成了乔安的助理。
对乔安发出的从业疑问,
她都对答如流。
作为一个失去话语权的弱者,李大芝太能切身体会到发声无门的惶恐了。
“让观众看到世界的全貌”,正是她为之不懈努力的职业观。
然而,乔安却发出了掷地有声的反问——
“你真的觉得现在的新闻可以让观众看到世界的全貌?”
在眼球经济的大环境下,不要妄论让观众看到世界的全貌了,就算能窥得一隅真实,都谈何容易?
而左右民众情绪的媒体,却常常杀人于无形,成了舆论的制造者和二次伤害的帮凶。
可以说,除了李晓明,剧中的每个角色,都既是受害者,又是加害者。
身份的错位,让他们从不同角度出发,还原了凶案背后的真实人性。
凶手家庭、被害者家庭、辩护律师家庭,三个家庭纠缠在一起,深刻探讨了恶的多面性。
这让我们在看剧过程中,忍不住反思:
我们与恶的距离,到底有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