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于明朝皇室,满清对皇子的教育可谓是严格许多,而且更是成功许多。就拿康熙的儿子们来说,一下子就蹦出九个实力超群的阿哥,随便挑哪个都是当皇帝的材料。
当中,又以四阿哥胤禛和八阿哥胤禩,最拿得出手。康熙晚年围绕继位人问题展开的“九子夺嫡”,自打太子胤礽被拉下马以后,后半段基本是老四和老八俩个人的激烈角逐。
而之所以会出现“九子夺嫡”的局面,主要原因还得归咎于康熙。
尽管康熙擒鳌拜、平三藩、收台湾、破葛尔丹,做出了很多丰功伟绩,但在内部权力体制的完善上,却在晚年时陷入了停滞不前的状态。
满清自努尔哈赤开始,十分依赖兄弟、侄子等宗族的势力,八旗旗主全都是爱新觉罗家最核心的亲贵,最高权力呈现贵族共治局面,皇太极、多尔衮、阿敏、莽古尔泰动辄领兵过万,权力大得惊人!
皇太极时期,虽然做过一番皇权集中的努力,但他死后仍然出现了多尔衮摄政的场面。
顺治亲政后,多尔衮势力被清算。可最后在年幼康熙的辅佐人问题上,又将原皇太极亲统的两黄旗(正黄旗、镶黄旗)大臣索尼、鳌拜、遏必隆、苏克萨哈抬到了幕前。
到了康熙手里,满清权力格局得到极大调整,宗室亲王、八旗亲贵的势力被大幅遏制,开始更像是传统中原封建王朝的统治模式。然而,康熙的调整依然保留有很多“贵族共治”的影子,其中最明显的证据便是“九子夺嫡”局面的出现
说到“九子夺嫡”,各位阿哥自然要拉拢各方势力,而在这方面,八阿哥胤禩最为拿手。
胤禩待人宽厚,懂得运筹帷幄,在朝廷上人缘很好,积攒起一股不小的势力,兄弟间老九胤禟、老十胤䄉、老十四胤禵也都支持他,是老四胤禛问鼎皇位最大的竞争者。
由于竞争的是皇帝宝座,这么大的利益在跟前,老四和老八之间肯定是少不了明枪暗箭你来我往,多年互相积压的怨气非同小可。等到胤禛胜出继承皇位当了雍正皇帝,自然要回过头来报当年的一箭之仇。
而且,就雍正的眼光来看,老八胤禩不单单是一个人,他的背后有老九胤禟、老十胤䄉、老十四胤禵,更有那帮当年拥护他的大臣。这些人聚在胤禩周围,难保不会成为一股威胁皇权的政治势力。
在雍正的执政目标里,其中有一项就是彻底完成满清皇权的高度集中。这点从他在养心殿中的一副对联上就表露无疑:
“唯以一人治天下,岂为天下奉一人”
因此从集权的角度看,理清朝廷各方势力的政治关系,清理老八的根基势力,便是执政之初的重头戏。
八阿哥胤禩本人的结局很惨,被雍正革除宗籍贬为庶人,改名“阿其那”(满语狗的意思),然后由重兵把守监视禁闭于宗人府,没过多久便郁郁而终。
当年跟胤禩混的老九胤禟,估计掺和得最深。他先是被派往西北接管军务,其实是充军,后也和胤禩一样被革除宗籍,改名“塞思黑”(满语猪的意思),并于西北押解回北京的途中不明不白地死去。
十阿哥胤俄,也是革除爵位、圈禁生活。但他熬过了雍正,到乾隆继位时被释放。
相对来说待遇最好的,还是十四阿哥胤禵。
胤禵被雍正安排去遵化看守康熙的景陵,尽管也遭遇了爵位由大将军王到贝子的降低,但他毕竟没有被革除爵位,像老八、老九那样被“小狗”、“小猪”地叫唤。而且景陵那么大,比起他三个哥哥被严格监视圈禁的生活来,至少活动空间是自由许多了。
而胤禵之所以能享受“优待”,主要原因还是因为他是雍正一母同胞的亲弟弟。雍正为向外界塑造自己孝子的形象,当然在处置胤禵的问题上,要顾忌一下母亲的脸色。
同时,在老八胤禩的同党里,关系最紧密的是老九胤禟,老十和老十四更多地是在摇旗呐喊助阵。古代政治斗争,讲究“主犯严惩,胁从不问”,才能迅速稳定住局面、开展统治。
年轻的资本摆在那里,胤禵很能活,熬死了雍正和所有其他参加“九子夺嫡”的兄弟。赶上侄子乾隆继位被赦免释放,还获得一个不大不小“辅国公”的爵位,虽然由于年老在政治上没有了作为,但活到乾隆二十年的他也算是善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