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学者认为,“芭蕾”一词本是“法语”ballet的英译,意为“跳”或“跳舞”。芭蕾最初是欧洲的一种群众自娱或广场表演的舞蹈。起源于15世纪的意大利,兴盛于法国,鼎盛于俄国,从俄国走向世界。其主要特征是女演员要穿上特制的足尖鞋立起脚尖起舞。1661年,法国国王在巴黎创办了全世界第一所皇家舞蹈学校,确立了芭蕾基本舞步。芭蕾史上女演员穿脚尖鞋最早出现在1822年到1825年之间的意大利。柴可夫斯基是芭蕾歌剧创作大师,他创作了《睡美人》《天鹅湖》等著名的古典芭蕾舞剧。好像这和邯郸甚至中国关系不大。
现代芭蕾舞
春秋战国时期舞蹈
且慢,邯郸被称为“成语典故之都”,中国人甚至全世界都知道这样一个成语——邯郸学步。故事出自《庄子·秋水》:“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这里说的就是寿陵少年曾学行于邯郸,但是他既没学会赵国轻盈优美的步姿,又忘却了自己原来行走的步法,于是只好匍匐而归。李白据此写诗说“寿陵失本步,笑煞邯郸人”。但是,许多学者研究认为,邯郸学步这个典故其实学的不是普通走路的步法,而是邯郸舞步。著名作家、学者,中国书画艺术院副院长刘迅甫先生就支持这样的观点,并来馆陶县实地考察。于是,让我这个邯郸人重新认识了许多人还不熟悉的另外两个与“邯郸学步”紧密关联的成语——“邯郸躧步”(“躧”音xǐ,通“屣”)和“邯郸丽步”。
邯郸躧步是指春秋战国时出现的邯郸美女的舞蹈。古代邯郸城女子有一种舞蹈称“踮屣舞”。当时在古都邯郸城,这种穿着无跟小鞋而轻轻踮起脚跟,用脚尖舞蹈的动作,是一种类似于现代西方芭蕾舞的舞步,非常优美。有专家考证,中国的芭蕾舞源自春秋战国时代,比现代西方芭蕾舞早了2000年。上海市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杨善群在河北省文史馆馆刊《燕赵文化》2006年第一期发表的研究文章《谈燕赵的歌舞艺术》,详细介绍了春秋战国时期赵国类似芭蕾的舞蹈。文章的第二部分“燕赵歌舞的艺术特色”写道:邯郸女子的舞蹈有一种动作称“踮屣”。《汉书·地理志》注引臣瓒曰:“蹑跟为踮”;又引师古曰:“屣,谓小履无跟者也;踮,谓轻蹑之也。”这种穿着无跟小鞋而轻轻踮起脚跟、用脚尖舞蹈的动作,犹如现代从西洋传入的芭蕾舞。赵国“踮屣”舞的出现,要比欧洲芭蕾中足尖舞的形成早了近两千年。
古代邯郸城是一个娱乐业发达、恣情玩乐享受之所在,繁盛如同时期的古罗马。曹植在《名都篇》中形容邯郸人:“名都多妖女,京洛出少年。”邯郸市民阶层的社会交往多是弹琴、悲歌、斗鸡、走犬、六博、蹴鞠、饮酒、狎妓等名目。邯郸人“家殷而富”,具有大都邑人们共有的自信和高傲。司马迁说他们是“起则相随椎剽,休则掘冢作巧奸冶”,“相聚游戏,悲歌慷慨”。这种游侠、放浪的风气在临淄、洛阳等大都市普遍流行,不过邯郸却要比临淄和洛阳更为狂放,这都是受了燕、赵区域任侠勇武传统的影响。
有一位作家据此做了一个结合当代的合理想象:邯郸的高档娱乐场所里,终日歌舞不绝、笑靥纷飞,而在楼下,停的都是来此玩乐的邯郸少年的“私家车”。可以推测,当时的邯郸,应当是一派歌舞升平,有类似于今天歌舞厅、夜总会、赌场、娱乐城这样的场所,并且可能有诸多民间的、培养乐舞伎人的机构,很像青少年宫或省市一级的艺术学校(看来比路易十四的学校要早)。并且邯郸这样的机构应该是当时全国最为著名的,因此太子舍人侯明才会不远千里从长安到邯郸去为太子家求取歌舞伎人。著名的大商贾、大政治家吕不韦,才会把自己一生的政治希望和赌注压在舞技出众、国色天香的“邯郸姬”(赵姬)身上,以求“奇货可居”。
史载战国时赵王在陶山侧置馆驿,馆陶定名,随后置馆陶县。汉代时刘嫖被封为馆陶公主,“踮屣舞”被引进宫中。“金屋藏娇”后,馆陶公主的女儿陈阿娇被汉武帝封为皇后,后来失宠,为挣得再次宠幸,重金请司马相如写出《长门赋》,完善了踮屣舞蹈献于皇上,并创作绘制了“踮屣舞”舞谱图,成为以后历朝历代馆陶公主的保留舞蹈。似乎可以说,邯郸躧步完善于邯郸馆陶,而后风靡于列国。只可惜,“踮屣舞”舞谱图后来遗失,不知去向。
在“踮屣”舞蹈动作盛行的同时,赵国又流行一种姿势优美的舞步,行走起来轻松自如且婀娜多姿,许多外地人都慕名前来赵国都城邯郸学习这种舞步。从“邯郸学步”也可以看出当时邯郸人舞蹈艺术之高超,且又相当普及,成为当时风行的舞步。这大概就是“邯郸丽步”。那个寿陵少年可能是崴了脚,没有学好,也可能是更加发奋努力,终于学成了一代舞蹈家。此人学成后回到燕国成了燕王舞师。据说荆轲刺秦王告别于易水,太子丹给他送行时高渐离为他击筑,宋玉为他唱歌。这位从邯郸学成归来的少年舞师激动得一步跨到酒桌上,跳了一曲激昂慷慨的舞步,看得壮士荆轲都目瞪口呆拼命鼓掌。试想,青年男人们胡服骑射,青年女人们邯郸躧步、邯郸丽步,外地人赶到这里邯郸学步,那是怎样的一个大都会呀!
历代文人歌咏邯郸、咏叹邯郸舞步者众多。比如,唐代诗人高适《邯郸少年行》中说:“邯郸城南游侠子,自矜生长邯郸里。千场纵博家仍富,几度报仇身不死。宅中歌笑日纷纷,门外车马常如云。未知肝胆向谁是?令人却忆平原君。”南朝陆厥《邯郸行》说:“赵女擫鸣琴,邯郸纷躧步。长袖曳三街,兼金轻一顾。”西晋著名文学家左思,创作《三都赋》,其中《魏都赋》中有“邯郸躧步,赵之鸣瑟”的诗句。北魏张铣注解说:“赵地,亦多美女,善行步,皆妙鼓瑟。”这里的“躧步”“行步”都是泛指“舞步”。南朝江淹《丽色赋》说:“女乃耀邯郸之躧步,媚北里之鸣瑟。”明代杨慎《新曲古意》说:“凌波洛浦遇陈王,躧步邯郸缀舞行。”……
《辞源》缩印本(商务印书馆1988年7月第1版)没有收录“踮”字,收录的“跕”字注音“tiē”,解释为:足尖轻着地而行。《史记》一二九《货殖传》:“女子则鼓鸣瑟,跕屣,游媚贵富。”《集解》引臣瓒“蹑跟为跕也。”此谓舞步。《汉书·地理志》(下)作“跕躧(通屣)”,义同。
《汉语大词典简编》“踮屣”条也解释为“拖着鞋子,足尖轻轻着地而行”。《说文解字》解释“足、丽、鹿”合成字,有集体跳舞的意思,可以理解为众多女子一起踮着脚尖跳舞。过去,邯郸人羞于把“邯郸学步”亮出来,今天我们可以自豪地亮出“邯郸躧步”“邯郸丽步”作为邯郸的名片。
现代芭蕾舞教学中,“踮屣”是舞蹈动作之一,指用脚尖走碎步。载歌载舞是春秋以来重要的社会生活时尚,赵国的音乐、歌唱、舞蹈都极富特色,且具备很高的艺术水平,风格多样、表演细腻、感情热烈、舞姿奔放、风靡当时。燕、赵地域文化中的舞蹈,历史悠久,流传至今,其文化内涵之丰富,艺术影响之广泛,在中国文明史上留下了永放光芒的篇章。
历史是一座巨大的宝藏,我们盼望更多的学者研究邯郸躧步,提出更多的观点、依据,甚至恢复邯郸躧步舞,把传统文化中优秀的部分挖掘、开发、弘扬起来,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