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者已矣,生者如斯。
这句话并非出自典籍,而是后人根据《论语·子罕》中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加工而来的。
根据出处,很容易读懂它的意思。
死去的人已经离开我们,活着的人还要长久的生活下去。
文晔导演的短片《逝》,讲的就是这样的一个关于“悼亡”的故事。
刘佩琦/马瑞霞两位老师饰演一对中年夫妻,在美国留学的漂亮女儿因故去世了。他们过来处理后事,认尸,告别,火化…
妈妈陷入了巨大的悲伤,执拗的要把戴了多年的戒指跟遗体一起火化,想让女儿“带到那边去”,能”走的体面”。这当然是不允许的,也是无法操作的。
爸爸看上去没有妈妈那么悲伤,劝妈妈不要这么偏执。老两口过往生活中的一些矛盾也由此牵连出来…
逝者已矣,生者如斯。
这句话就像公式一样,被我们用在劝慰亲友亡故之人的场合。
但具体的悲伤到底是怎样的,我们并不一定能感同身受。
就像本片的海报一张,悲伤就像大海。有时候是嚎啕大哭,惊涛骇浪。有时候是抽泣哽咽,细浪滚滚。有时候是沉默不语,风平浪静。
大海到底有多深,我们并不了解。
如果亲人亡故带来的悲伤能分等级,那么中年丧子/白发人送黑发人应该是最高等级了吧。要不然,《海边的曼彻斯特》中的卡西也不会最终都无法原谅自己走出悲伤,彻底的“丧”了下去。
我们当然不希望任何人像“丧卡西”一样,《逝》的片尾,爸爸妈妈的手紧紧握在一起的时候,我被感动了。
“悼亡”是家庭题材影片中常见的主题,从类型片完成度上来说,本片做的非常出色。
舒缓的节奏,平实克制的镜头语言,跟随人物状态/故事情节的变化时而阴冷时而温暖的色调,既标准又充满了灵气。
更值得一提的是人物塑造和两位主角的表演。外向的妈妈,内敛的爸爸,两个性格完全不同的人,从第一场戏就立了起来。由此带来的矛盾冲突,也随着故事推进不断加剧,最终在片尾达到感情爆发的最高点。相比较而言,我更喜欢爸爸饰演者刘佩琦的表演,不动声色中蕴藏着气象万千,非常像凭借《相爱相亲》提名金马影帝的田壮壮。
《逝》的片长只有21分钟,导演讲了一个很完整的故事,塑造了两个很清晰的人物,表达了明确的主题,做到这些已经很不容易了。更难能可贵的是,影片在小细节上丝毫不含糊,并且包含了巨大的信息量,为影片注入了充分的外延。
妈妈努力清洗手指上戒指印迹的细节,就具有丰富的解读空间。可以理解为妈妈为了怼爸爸,刻意制造费力取下戒指也没造成什么后果的假象,继续执拗。也可以理解为妈妈洗去过往生活的印迹,准备平静接受女儿去世,继续坚强的生活下去。
在用一个故事探讨更多的社会问题方面,本片也毫不含糊。上一代人的重男轻女/性别歧视,因为快节奏的生活和追逐梦想而导致的“子欲养而亲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