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膏泥(秦汉时墓葬常用的土)
青膏泥,又称白膏泥,学名微晶高岭土。是秦汉时墓葬常用的土,其特点为质地细腻,粘性大,较湿润,渗水性小。
1972年4月13日晚上9点,长沙马王堆考古发掘队动手撬开了马王堆一号墓棺椁的盖板。这一撬,撬出了中国第一口不准出国的国宝级棺材。
开棺之后的场面让现在所有人都大吃一惊,简直就是西汉贵族日常生活的再现呀:食物、服装、乐器、漆器、帛画等各类文物1800余件,还有类似人型的陪葬人偶,古人有视死如生的传统观念,所以应该是墓主人希望升天后的世界也能像生时那样繁荣。
马王堆一号墓出土帛画
这还不是最让人吃惊的,内棺中心一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女尸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女尸身上裹着20多层殓被,有丝绸的、有麻织品的,这是把春夏秋冬的衣服都穿在了身上。经过检验,外形和内脏保存全部完好。当然,这也并不是什么神秘力量的作用,而是由于墓室密封,形成了恒温、恒湿、缺氧、无菌的地下环境。
辛追夫人 湖南省博物馆 谭伟/FOTOE
火坑墓
那我们再来说说一号墓中的棺材,棺材到了什么地步,才能珍贵到不许踏出国门一步的程度?
马王堆汉墓位于长沙市东部地区原马王堆乡,地势平坦,地面有两个土冢,土冢的大小基本差不多,两者中部相连,远远看去有点像马鞍,当地人叫“马鞍堆”。也有传说,说这里是五代时期楚王马殷的墓地,故名“马王堆”。事实上,马王堆是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轪侯利苍的家族墓地,一号墓是利苍的妻子辛追夫人、二号墓是利苍本人,而三号墓则有他的儿子,一家人,就是要整整齐齐。
说来也奇了,一号墓的发掘过程有些“盗墓笔记”的味道,1971年底,马王堆366医院正在挖防空洞,施工的过程中遇到了塌方,工人在进行钻探的时候,一股难闻的味道蹿了出来,一个工人准备抽烟,结果一下子一道蓝色的火焰腾空而起,当时,人们都说是“鬼火”,传的沸沸扬扬。
湖南省博物馆有经验的老师,一下就明白,可能是遇到了火坑墓。
火坑墓是湖南当地特有的一种古代墓葬,一般被白膏泥(白膏泥又叫微晶高岭土,是制造瓷器的原料,有较强的防渗漏和密闭性)和木炭等密封在地下深处的恒温恒湿环境中。因为时间久远,墓穴中的物质变质或者有机物分解后产生可燃性气体,遇到明火就会燃烧,并且呈蓝色。
火坑墓结构图
一般来说,这样的墓室东西都会保存得很好,这就是为什么一号墓里的东西保存那么好的原因了。
四重棺椁
一号墓中的棺椁,是罕见的四重髹漆(xiū qī)套棺。古代的封建等级制度是很严格的,体现在墓葬上,就是严格的棺椁制度,这一制度与地上社会等级秩序与礼制规范遥相呼应。
到了周代,棺椁制度有了明确的规定,《礼记·檀弓上》和《丧大记》中有记载:天子之棺四重、诸公三重、诸侯再重、大夫一重、士不重。而马王堆一号墓的四重套棺,按照重数的等级来说,都是可以作为诸侯级别的身份了,这地位,相当厉害。
4层套棺用梓属木材制作,内壁均髹朱漆,外表则各不相同。从外到里依次为黑漆素棺、黑地彩绘棺、朱地彩绘棺与锦饰内棺。其中,第二、三重棺上绘有图像,内棺上还覆盖着一幅帛画。
第一重棺
第一重是素漆外棺,外面是黑漆,内壁是朱漆,没有任何装饰纹样。它的体积也是最大的,长2.95米,宽1.5米,高1.44米,这气势给的足足的。
有的学者认为,“黑色的象征意味很明显,在汉代与北方、阴、长夜、水和地下相关,而这一切概念都与死亡联系在一起。”庄重的黑色意味着把死者永远分开的死亡。
第二重棺
第二重为黑地彩绘棺,棺内涂有朱漆,右侧板内壁中上部的朱漆面上,有黑漆勾出的奔马和人。棺的外表,是以黑漆为地,彩绘了复杂多变的云气纹,以及许多生动形象的神怪和禽兽,构成了一个奇幻的仙境。
黑地彩绘棺上的花纹都有以流云纹为中心的带状图案,于盖板四侧边缘则布满带状卷云纹。
纹样上有一种怪物很奇特,是一种面部似羊非羊,似虎非虎,顶竖长角,兽身有尾的怪物,它们往往衔蛇操蛇,四肢似猿,手足不分。考古队员讨论,认为其与墓室防蛇的埋葬习俗有关。有人推断,这些怪物为“土伯”,土伯就是地下的主神,可能也象征着:防止蛇对棺椁内的尸体造成侵害
当然,黑地彩绘棺上不止有土伯衔蛇操蛇的图像,还有怪神、怪兽、仙人、鸾鸟、鹤、豹,以及牛、鹿、蛇等十余种形象,这些神怪和禽兽形态各异,在云气纹之间,显得一点也不违和。
第三重棺
第三重为朱地彩绘棺,上面有龙、虎、朱雀和仙人等祥瑞图案。整幅画面充满海外仙山与神仙洞府神迷迷离的气氛,表达的是吉祥升仙的主题。
盖板上绘有对称的二龙二虎相斗图案,龙是粉褐色,用赭色勾边,身披鳞甲,而虎为赤褐色,尾部有流云图样,一副龙虎斗的场面跃然棺板上。
第四重棺
第四重为直接殓尸的锦饰内棺,盖棺后先横加两道帛束,再满贴羽毛贴花锦,中间又横贴一道,即贴成“日”字形,而“日”字形图案具有永恒的象征意义,比起前三重棺来说,朴素多了,但仍藏不住它的光芒。
四重棺椁,扑朔迷离,上面的世界是死后升仙的期待,而椁内辛追夫人的出土,也让这本就价值连城的棺材更添神秘。